台下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8 月 18 日傍晚,上海展览中心中心活动区变成大型 " 追星现场 ",当代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首张黑胶唱片《玉满浦江五十春——茅善玉从艺五十周年 " 茅派 " 唱腔精选》在上海书展首发。在首发式开始前半小时,场地已经被戏迷围得水泄不通,用于现场签售的 100 张唱片也快速售罄。" 从艺 50 年,这张唱片是给粉丝的一个礼物,也镌刻一段沪剧的美好往事。" 茅善玉对记者说。
在《玉满浦江五十春》的外页上可以看到,唱片记录了茅善玉各个艺术阶段的代表唱段,从《雷雨 · 决裂》《董梅卿 · 茉莉又重放》《露香女 · 相知露香园》到《敦煌女儿 · 远去了》《敦煌女儿 · 守望理想》。去年是茅善玉从艺 50 周年,从《璇子》里用 " 金丝鸟 " 隐喻叩响时代心弦,到《敦煌女儿》里刻画樊锦诗的学术赤诚与戈壁风沙共振,茅善玉在 50 年的舞台生涯中,始终以塑造人物、创造人物为第一艺术准则。
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吴孝明认为,茅善玉 50 年的艺术生涯可分为 " 融入沪剧 "" 融合沪剧 "" 融化沪剧 " 三个阶段," 她用一批新剧目、新样式、新人物让更多人走近沪剧。" 最新发布的黑胶唱片提出了 " 茅派 " 的概念,吴孝明认为,一个流派的诞生需要三个要素——演员自己作曲、展现个人特色;有学生传承;受到广大戏迷的认可。
" 在最近 20 年的沪剧工作中,我不断努力在构建自己的唱腔。" 茅善玉认为,自己如今的艺术成就是站在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吸收了老师们的艺术特色,加以融会贯通。" 她回忆,自己的开蒙戏《庵堂相会》模仿的是筱爱英的唱法。随后,因为学唱石筱英的多部作品转而向她靠拢。最后,茅善玉的唱腔落在了丁是娥身上。她至今难忘,自己对于唱腔创作和琢磨的起点正是在恩师家中。上世纪 80 年代,她前往丁是娥位于华亭路的居所," 我走上二楼,看见丁老师拿着剧本打着板,正在做自己的唱腔,甚至没有发现我到了。" 从此,茅善玉的内心就种下了一颗种子—— " 决心总有一天我也要做属于自己的唱腔。"
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茅善玉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量身定制唱腔。《露香女》带有浓厚的江南风情,茅善玉融入锡剧和评弹的艺术特色。在《敦煌女儿》中扮演老年樊锦诗,她便采用了京剧老旦的表演特色。" 虽然我的艺术生涯已经走过半个世纪,但不断突破已经成为我的习惯,这也是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的沪剧交给我们的使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