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星球News 08-18
中国汽车,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星球君

50.2%,是乘联会公布的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数据。

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上半年   1105   万台零售总销量里,新能源汽车有   546.8   万台。

细究去看,另一个数字同样重要——中国自主品牌上半年占据零售市场份额的   64%。

算下来,上半年有   707.2   万台中国车卖出去!

这是两个极其令人兴奋的数字!无论是对于电动化,还是自主品牌而言。

之所以兴奋,不仅因为绝对数字提升,还因为它代表关键情绪的转变:

新能源时代,中国消费者终于不需要用   BBA   等外国品牌作为标的,来证明自己是谁了,中国汽车最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只是兴奋之余,回望刚刚过去的   2025   上半年,又必须承认,这样的昂首阔步下,还有徘徊!

譬如,那句「有谁会介意自己的老婆长得像刘亦菲?」

随便去翻看,当下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车企官方表述,都存在大量这样的表述。

因而才让大家感觉,中国汽车还没有完全在设计领域「迈出」。

这也代表着,中国汽车走到了下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在坚持原创与借鉴经典之间踌躇的十字路口。

如果说经典汽车设计,代表了国际品牌的高光时刻。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汽车需要用怎样的设计,用什么符号来代表自己?去定义这个时代?

「刘亦菲」

「有谁会介意自己的老婆长得像刘亦菲?」这是今年关于中国汽车的一个经典表述。

这个表述,毫无疑问指向了今年上市的一款「网红车」。

无论这款车的流量和订单是怎样现象级的,这种表述的存在,都引爆了舆论场对于中国汽车一场直击灵魂的讨论:什么才是中国车的美?

这样的讨论,其实早就应该有了。因为它并不是唯一一款「大力致敬」经典设计的车型。

从保时捷、迈巴赫到凯雷德、揽胜、阿斯顿马丁;从腰线走向、双拼色车身、再到溜背车顶、车灯造型、车盖型面 ...... 都是借鉴的对象。

必须承认,致敬其实无关对错。

毕竟汽车产业百年,经典设计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符合美学基本原则。

但哪怕这样,只是致敬与效仿,也必然不是「什么才是中国汽车的美」能够接受的答案。

更何况,许多中国车正在开始尝试走出窠臼,哪怕做出的产品引来了许多争议。

这样对原创的探索,从未因为困难而止步。因为对经典设计表达敬意,从不止「心有灵犀」这一种方式。

探索

迷雾之中,其实已然能见到一条清晰的主线:

中国汽车的设计,正从完全的海外定义,再经历中西融合,开始有了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强调,对时代特征的捕抓。

我们举一个横跨十年的求索典例。

2013   年,吉利汽车第一次在博瑞上提出了「水波涟漪」的原创设计语言。

「水波涟漪」这个词,听着就非常中国。

但在那个中国汽车原创技术和原创设计都尚未成型的年代,吉利对「什么是美的中国车」的探索与回答,也才刚刚起步。

直到吉利银河家族乘着新能源浪潮登场。

从银河   E8   的「光之涟漪」发光前脸、有着「三潭映月」的智能座舱,再到星舰   7 EM-i   的「沉肩坠肘」中国椅设计,以及刚刚发布的国民新家轿   A7  「背山面水」车灯设计,吉利银河将全新的中式审美浸润到   8-25   万的主流家用市场。

再往上走,即将上市的大六座品牌旗舰   SUV   银河   M9,还在空间设计引入了中国传统建筑「三进大宅」的理念。

竞争白热化的主流价位段,吉利银河用中国原创设计,开拓了属于自主品牌的全新价值赛道。

用吉利在银河新能源战略发布会的表态概括,这是属于吉利、属于中国新能源的「中国汽车设计新范式」,海纳全球技术,展现中华美学。

从家用精品到豪华旗舰,吉利银河用新式中国原创设计,在新时代呼应消费者需求。

这种「新」,与曾经卡罗拉、天籁、途观等全球畅销车型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经典」相呼应。

因为它们都是对应时代中,汽车设计师对美好用车生活的理解,更是消费者对美好出行伙伴的认同。

而曾经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因为工业积淀未满,情绪拐点未至。

如今中国汽车设计师们面临两个选择,除了致敬,还有一批人选择原创——而原创一定是对自我的唤醒,还有与消费者情感的共鸣。

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的话总结,吉利的设计战略之所以赢得消费者,是因为吉利始终坚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和品牌内核,根植于用户的需求,根植于自身的技术发展」。

更进一步,吉利以原创设计体系和产品,推动着中国原创设计的产学研联动。

2023   年   12   月,吉利设计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发布了《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

发布会上陈政表示,现在也许是「打造中国设计话语体系的最好时机」。

当时看来,这可能是大胆的,更是充满野心的。

因为吉利银河要挑战的,是早已在数十年市场实战中证明过自己的日系、德系、美系、法系、韩系 ... 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全球国民车。

但同样地,这样的选择在中国汽车面临致敬与原创关隘之时,又是勇气和骄傲并存的。因为只有原创,才能证明自我的价值。

陈政和吉利设计团队,正以这样的精神,和那些在十字路口前坚定选择原创的中国汽车人们,一起探索出一条属于长期主义的路。

只是,我们如何确定这条路是对的?

循环

一个逻辑上可以推导出的结论,就是必须要走向正向循环。

说直白点,就是好的原创设计,一定能帮助把车卖好!

或许有人反驳,说这只是逻辑推演,太简单了。

那么可以再分析一个实战案例来展开说说——同样是关于吉利银河的。

吉利银河其实已经创造了一个历史,就是截止到今年   6   月,它们只用   24   个月的时间,就达成百万销量,「新能源品牌中的最快速度!」

具体到产品,那就是最新发布的银河   A7,上市仅仅三天,就已经砍下三万订单。

与十年前卡罗拉、轩逸、朗逸等全球爆款车垄断这一市场的状态很像,现象的背后是经市场反复验证的经典设计、扎实技术、牢靠品牌等等已深度沉淀为用户心智中的默认选择,以此形成强大的市场惯性。

如今吉利银河能在同一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本质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这样「最快速度」是根植于吉利的积累,无论是技术、产品、体系还是供应链等等。

但如何用一种抽象的思想和语言,串联技术、产品、体系,甚至是供应商、消费者?

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里面这样形容工业产品的设计价值:「有美感的商品,能开启人们的消费意识」。

在中国消费者审美觉醒的当下,唯有与消费者共鸣的设计,可以匹配他们的需求。但数十年来中国汽车设计师尝试无数,而成功寥寥。

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对设计的高度重视,注重完整的体系化,甚至提高到战略层级,是吉利能创造历史的一个关键选择。

2023   年,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说「设计至关重要,是吉利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十年的技术和设计积累,吉利银河开始爆发势能。

直接上产品,畅销款星舰   7 EM-i。

作为插混车,吉利设计团队不仅为它设计了银河家族一脉相承的「涟漪美学」造型,还实现了   0.288   的低风阻系数。

而与设计交相辉映的,是吉利自研的雷神电混系统,与低风阻系数相辅相成,最终才造就星舰   7 EM-i 3.75   升的同级别超低油耗。

再比如卖得正火爆的银河   A7。

售价定在   8.18-12.58   万元的   A7,拥有同级罕见的最高   150km   的纯电续航,还有   4.92   米的   B   级车身和千里浩瀚   H3   辅助驾驶。

而如果说   A7   的参数是用户的基础需求,那么以「背山望水」前后灯组设计、「山水合院」内饰设计,将各项技术串联成消费者潜意识渴望的「高级美」之后,吉利设计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精神高阶需求。

回到「循环」二字。

吉利银河的实战,其实有一条清晰的脉络:

用原创设计为品牌打造出让市场耳目一新的形象;用原创设计引发市场共鸣,最终转化为订单、销量;销量本质上又是为设计团队注入的「强心剂」,不断启发更具创意的灵感。

周而复始,它证明了原创设计可以为中国车企的正循环带来增益。

品牌登场至今的两年半时间里,吉利银河用一系列热销车型,证明了中华审美不仅可以横跨纯电、插混不同的动力形式,还可以赢得消费者用订单投的票。

银河品牌今年上半年   237%   的同比增速、银河   A7   三天三万的大定,都可以用数字证明这条脉络。

回到吉利设计的原点,我们能听到属于坚持的回响。

面对中国汽车的又一次抉择,吉利发出了属于中国汽车设计的原创高呼。

中国汽车市场最主流、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则在响应着吉利设计的呼唤。

而当中国汽车的原创设计,可以在最广袤的市场与成熟的经典设计掰手腕时,也就到了中国汽车行业真正走向全球、引领标准的时刻。

(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刘亦菲 自主品牌 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 bba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