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昼工作室 08-18
拒绝offer被「封杀」,一场应聘者与HR的微妙攻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拒绝 offer 要被封杀—— 7 月下旬,一位应届生在社交平台发帖说,推掉南京一家外包公司的 offer 后,HR 威胁要 " 广而告之 "。" 我想找一份待遇好点的工作有错吗?" 这个反问之下,引来不少应聘者留言,表达类似糟心经历和求职焦虑,互相学习反击 HR 的话术。

另一头,一些 HR 在这两年身处招聘压力中。尤其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吸引力下降,薪资待遇无法匹配,应聘者常在拖延一定时间后,以考研、考公为由,回绝 offer。一位业内人士提到,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被动,有经验的 HR 会建立信息网,把应聘者的情况发到群里,互相提醒。双方的攻防在其间微妙展开。

文丨吕煦宬

求职的一周里,熊嘉岳鸽掉了 4 个 offer。直到拿了满意的,他开始上社交平台搜拒绝 HR 的文案,实践了一套话术," 很感谢你的认可,但我有一些其他规划 ……"

微信上 HR 追问他,这份工作哪里不合适?熊嘉岳提到服务的客户方向不太感兴趣——但在面试时,业务部反复和他确认过,他都说没问题。HR 试着说服他,之后会开拓新客户。熊嘉岳只好又说,薪资待遇也有一定差距。HR 才用 " 好的 " 结束拉扯。

熊嘉岳看过,这家公司给自己发了 offer 后,没有关闭岗位招聘," 我觉得也不是就只一定要我,可能还面别的候选人。"

那段时间,他在社交平台刷到一篇《HR 被鸽后的心路历程 os》,一位 HR 吐槽候选人在入职前两天鸽了 offer,而招聘的岗位也是 HR。" 契约精神呢!职业道德呢!" 博主感慨,但 197 条评论几乎没人同情她的处境," 只能说是相互的,现在就是大家魔法对魔法 "。

那条火了的 " 拒绝 offer 要被封杀 " 的帖子下,4000 多条评论也几乎倒向博主,安慰她 "HR 没有那么大能耐(封杀)",让她不用觉得抱歉,因为应聘者做多手准备是理所当然," 难道公司(招聘)不是广撒网吗?"

一些人在评论区里提到了类似糟糕的体验,比如提前一天取消面试,道歉后被 HR 拉黑了联系方式。还有人晒出拒绝 offer 后的聊天截图,HR 说 " 搞不好我要因为你这件事失业了 " 。更多人表达不安,扬言要用 offer 的数量,累积起自己在就业市场里的声量和地位。

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教反击威胁的话术," 本条记录已截图留存,如后续本人认为行业内出现不良观点与评价,将保留对贵司及您个人的名誉权追讨,请悉知。" 后面跟着一连串回复—— " 学到了 "。

●网友在反击 HR 的话术下," 排队 " 学习。源自网络截图

今年 3 月中旬,熊嘉岳就开始了多手准备。他之前在一所 211 大学里念电子信息工程,二战考研失利,决定找工作。在北方一线城市的人才市场,他摸不清自己的位置,因为校友的去向大多不达预期。作为往届生,他失去优势,只在一家老牌头部营销传播公司有过半年实习经历。

熊嘉岳试过在大企业的官网上投递,流程漫长且考核标准高,没有拿到任何面试机会。在招聘软件上,他一通海投,还有不少销售岗。真等到了回复,他又觉得没法脱下长衫。简历反响最好的还是广告行业,他把面试排得紧凑,第一天就去了两家。

第一家财经类公关岗位,薪资税前 6000 块,试用期打八折。熊嘉岳快速算了笔账——租房起码 2000,刚落脚还要添置各种东西,这份薪水可能只够生存。但他没有露出真实想法,面对第一个即将到手的 offer,想着 " 反正先拿了再说 "。

第二个 offer 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分部,做客户执行,月薪 7000,一下把之前的比了下去。熊嘉岳催促 HR 走流程,但对于入职时间,他拖了一周半,说要找地方租房,实际上继续去面试。

手上有保底的 offer,给了熊嘉岳一种安全感,让他觉得不处在一个 " 完全被挑选的位置上 "。中途,他还面试了三四家公司,拿到一个最满意的——在一家公司做媒介执行,待遇是所有 offer 里给的最多的,7500。

等到之前广告公司的 HR 来确认,下周入职有没有问题时,熊嘉岳没有鼓起勇气电话说明,发去一大段文字,直说找到更合适的岗位,表达抱歉。这位 HR 看上去 30 多岁,沟通时,熊嘉岳能感受到她的专业——流程清晰,细节问题也讲得仔细。收到这条消息,对方的回复充满情绪:" 啊啊啊想发疯。"

鸽 offer 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大四找实习时,他就这么操作。实习经历丰富的同学也说," 谁管他呀,无所谓,本来招人就是 HR 的工作。" 这样的心态似乎是求职者的共识。

26 岁的硕士应届生林晴仪用 " 捡一个就扔一个 " 来形容自己今年求职的经历。在她看来,是因为用人方催得太紧,才让她匆忙接下 offer," 我怕之后没有 offer 了,只能先接受 "。

有位广州猎头公司的 HR 碰到过求职者 " 二进宫 "。在鸽掉一次 offer 后,对方不满意新入职的公司,回头请求她帮忙再申请一次 offer,但最后也没入职。这位 HR 猜测,这份 offer 或许只是求职者再找下家谈判的筹码。

相较社招,校招的不确定性更大——几位 HR 共同提到,现在的应届生因为求职焦虑,更会广投简历,甚至有大二大三就来咨询是否能提前实习。而拒绝 offer 的理由有考公、考研,也有说家里安排了工作,但最多的还是讲到 " 接了其他的 offer"。

为了应对这些情况,HR 圈会信息共享。杭州一家互联网中厂的 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安妮提到,在从业的十多年里,搭建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应聘者出现的问题,或者某个员工有泄露公司机密、职场性骚扰等行为,会被 HR 以不公布具体姓名的方式发到群里。

有次她给公司招策划,应聘者提供了一份作品集,自称独立完成,但同行告诉她,这位应聘者只是参与执行。所谓广而告之的 " 封杀 ",在安妮的说法里,是同行间互相提醒,避免招聘时踩坑。

如果把应聘者和 HR 谈 offer 比作一场攻防战,那么薪资就是双方拉锯的关键。

今年 3 月忙完毕设,工业设计硕士林晴仪在厦门找工作。一家规模 100 人的公司向她伸出橄榄枝,实习工资 3000 块,承诺有转正机会。面试结束后,HR 直接给她发了 offer,说希望她第二天就入职。

林晴仪觉得,自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找工作,并不着急。三月初开始,她每天投出去十几份简历,一周能有两三次面试。她回复发 offer 公司的 HR,没法这么快入职,也直接表示实习薪资太低。

HR 想争取她,提议找两位业务部负责人约一次二面,看能不能调高薪资。林晴仪认为对方是看中了她的硕士学历,还有两段和产品相关的实习经历,再加上实习生便宜," 他们可能希望我在实习期间赶紧上手 "。

那天聊完工作经历,两位负责人开始对林晴仪 " 疯狂输出 "。先是告诉她,在厦门其实没有 " 实习工资 " 的说法,都叫 " 补贴 ",有一份补贴已经不错了。但林晴仪之前在上海实习时拿到过 5000 的实习工资,觉得差距太大。

见林晴仪没妥协,对面又退了一步,说争取帮她多申请 1000。最后,他们提出,实习期工资可以加到 4000,但转正后还要有一段试用期,工资会打折。林晴仪琢磨,这就是把试用期的工资调到了实习期。最后,她没选择这家公司,投向了一家实习工资 2800,但有房补且有转正机会的游戏大厂。

在这种攻防战中,教育机构的 HR 张鹏有一套自己的玩法," 招聘就是销售,你得向他全方位推荐你这个岗位怎么好 "。而推销的基础是信任。

去年,张鹏在招聘软件上找到一个毕业于兰州大学、有过一年留学顾问经验的男生,想挖他做销售。在面试期间,张鹏免费教他改简历、做面试辅导,累积好感。面试结束,张鹏主动询问面试反馈,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摆出 " 看似下位者的姿态 "。

在张鹏看来,当下的求职市场是供大于求,除了 C9(头部九校联盟)毕业生,大部分人在求职时没有那么强势," 但如果突然给他们这种反差感,就是我真的在尊重你,给他们一个所谓的双向选择(的感觉)。"

这招在这个男生身上奏效了。在被问到还有没有其他 offer 在谈时,他坦言,还拿到了另一家头部机构在深圳做讲师的 offer,薪水略低一些,但讲师在面子上比销售好听,还有双休。知道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张鹏更知道怎么对症下药。他开始放大销售岗的优势,强调收入上限更高。

为了争取到这个候选人,张鹏找到业务部和人力负责人,提议在前三个月给这个男生在月总包的基础上多加 2000 ——这家公司实习生半个月的工资,反复强调争取到这些花了很长时间。最终,男生接下了 offer,还对张鹏说,再不来就太不好意思了。

但不是所有 HR 都能有张鹏这样的发挥空间。

广州一家外企的 HR 陈露讲到,近年来,她在的公司效益不及从前,会控制招聘成本。这直接影响到她的工作——减少开放岗位的招聘平台,能触达到的候选人数量减少。薪资也会下调,或要求候选人拿一份薪水、打两份工。

薪酬没有优势,怎么留住候选人?陈露强调其他福利的吸引力,比如给候选人以公司的股权、期权的承诺,或描摹晋升蓝图。如果了解到对方手上的 offer 只在待遇上多几百块,她就会强调自家平台更大,那几百块 " 折算下来就(是)喝一杯咖啡,但是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 "。

在她看来,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offer 的吸引力在下降,初创团队、风评不好的企业也会让应聘者犹豫。最直接的影响还是薪资,在 " 拒绝 offer 要被封杀 " 的帖子里,博主提到,自己是在了解这家公司每月 26 号发工资、没有加班费等问题后,拒绝了 offer。

● " 拒绝 offer 要被封杀 " 的帖子。源自网络截图

在东莞制造业,HR 王琪就在薪资这道坎上败下阵来。她在的公司有规定的 " 薪酬宽带 " ——从业经验在一到两年的,职级为初级,三到五年是中级,对应不同价钱。但这个宽带已经是三年前的水平,和现在的候选人,尤其是想跳槽涨薪的候选人的薪资期待有出入,竞争力很弱。

今年年后,业务部想招聘有 3-5 年经验的电气工程师,但开出的薪资只是市场的中等水平。王琪在招聘平台海捞简历,找到一位在深圳大公司旗下子公司的候选人,期待的薪资是 1.5 万。而部门里有一个和这位候选人毕业院校、经验年限都一致的工程师,薪资只有 1.2 万,多年没有涨薪。

业务部负责人不希望 " 薪资倒挂 ",也考虑到平薪跳槽,稳定性也差,就放弃了这位候选人。王琪前期沟通付出的成本无法估量,也只能打水漂。

这次秋招,王琪公司的业务部提出招聘 9 个人的需求,最后正式入职的只剩下 3 个人。爽约者有的是考公考研,也有接到更好的 offer。作为招聘专员,00 后王琪要补充候选人。那段时间,业务部常私信她,有合适的简历吗?今天有面试吗?

她最怕的是在有上级领导的大群里被催促," 怎么还没招到人?" 但到了 7 月,校招的简历池里还没找到合适的人,基本都不符合公司要求的学历水平。过了半月,业务部也放弃了继续招聘。

夹在候选人、业务部和直属领导中间,王琪觉得多数时候在做传话筒。好不容易找来的人选,领导觉得不怎么样,或是配不上这么高的工资。业务部通常要求,应届生要学历好、在校项目经历丰富,沟通能力在线;社招更强调经历的契合度。王琪转述他们的说法," 要求也不高,一抓一大把 ",但开出的薪资匹配不上。为了不背锅,王琪想的应对策略是给业务部推荐海量简历,或让对方自己登陆招聘软件看市场情况。

六月底,有个半年前就发了 offer 的校招生踩在最后的时间鸽掉了。这期间,王琪反复和对方确认入职意愿,得到的回答都是 " 好 "。到 6 月 25 日做最后确认时,没有得到回复。第二天再追问,对方才电话解释,昨天刚拿到考公的结果。

提起三方协议的违约赔偿,对方也很平静,说自己已经毕业了," 无所谓三方不三方 "。王琪继续掰扯,对方只答应赔一半,最后联系不上了。按她的说法,用人方一般不会走法律流程," 如果起诉的话事情闹得比较大,显得企业这边比较斤斤计较 "。

●网友对 HR 的吐槽。源自网络截图

在杭州互联网中厂 HRBP 安妮的观察中,近年来,基础岗招聘出现候选人放鸽子的情况最多。因为薪资普遍不高,还经历了 15%-20% 的降幅。但是," 现在大环境不好,求职周期长,(求职者)不可能只有一个选择。" 她说不少人还是挤到了基础岗的赛道,求一个保底,一旦有更好的选择,这个 offer 就会被抛弃。

她最近招聘一个行政专员的岗位,工资税前 5000-6000 元。300 位竞争者里,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也有大专十年以上经验的。有人还有英语专八等各类证书,安妮邀约面试时都在犹豫," 觉得大材小用 "。

" 捡一个扔一个 " 的林晴仪进入职场后,就发现领导对她的硕士学历有滤镜," 每次跟我谈话的时候,都希望我能给公司带来一些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见客户时,领导称她为 " 我们这里学历最高的 "。

这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那个有房补的厦门游戏大厂实习,很快就陷入应对工作日报、明日计划和每日感想的状态,错别字和格式都会被领导揪出来。她提出过要帮忙,但没人给她派活儿,说让她先学习。但有不懂的,问领导,得到的是反问。干了一个多月,她就被要求离职,理由是没达到要求。

她自觉性格内向,融入不进这个团队,试过和坐在隔壁的组长寒暄,聊天气和住处,对方总在敲键盘,看上去很忙,一两句就结束了话题。午休时,大家各自点外卖。很少有人在工位上说话,但会在小群里吐槽隔壁部门。林晴仪总担心,自己也是被吐槽的对象。

离开那个密密麻麻都是工位、窗帘也不开的大平层,林晴仪在出租屋里躺了一个月。手头剩有五六千的奖学金,房租要押一付一。那段时间她没有额外购物,吃十块钱的外卖。她没向家里求助——这些年,母亲开的服装店生意不好做,要还房贷、车贷,还有弟弟妹妹要养。

她读大学时就感受到现实的压力。父亲是快递员,生活费是 200、300 这样转过来,时间长了,她也不好意思开口要了。父母对她的期待是硕士毕业后,拿 1 万多的薪水,反哺家庭,再过几年结婚,还能拿彩礼。

林晴仪多是随大流——为了逃避工作而考研;想做产品经理,因为这是同专业转行的热门选项。她形容自己 " 总是被缺钱推着走 ",积蓄耗光后,又重新找工作。在招聘软件上跟 HR 讲期望薪资是 9000 到 1 万,都得不到回复,最后她面了那家对她学历有滤镜的公司,是做学校行政考勤系统的,转正后的工资只能给到 7500。

她跟 HR 讲,对这份工作的期待,是希望有成熟的产品经理带着自己。入职后,她发现整个公司五六十人,有一半是销售,只有一个产品经理。林晴仪主动帮他干活,却被 HR 叫去谈话,说三个老板都不满意这个产品经理,想让林晴仪重新规划工作流程,制定一个标准模板。

上周五,她被领导安排独立完成一个需求。数据从哪里来?展示的规则是什么?很多细节她还搞不清楚,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但也不好意思去问人。林晴仪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产品经理,甚至不适合职场——不懂怎么和上级打交道,也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

入职的三个多星期,赶上冲刺 DDL 的周期,一周做好几个功能,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开会,晚上加班到七八点。上周,她以 " 家里有事 " 为由请假面试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没有通过。她决定还是留在那家公司,熬过试用期,存点钱,再想以后怎么办。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offer 社交平台 就业 制造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