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春秋 08-18
票房正式破10亿!《浪浪山小妖怪》凭啥能逆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内容可能涉及剧透

一帮 " 小妖怪 ",成了暑期档最大黑马。

上映两周,截至 8 月 17 日晚 9 点,票房破 10 亿(含预售);而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最终将累积 17 亿元票房。

这,就是《浪浪山的小妖怪》。

今年暑期档的几部标志性作品,如果归纳一下共通点,那应该都是小人物在大历史下的不甘示弱、触底反弹。《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是这样,《长安的荔枝》与《戏台》也一样,而《小妖怪》更是如此。

尽管前不久《小妖怪》在一场活动上由于邀请傅首尔、苏敏从女性角度解读,引发部分男性网友不满、拒看的小插曲,但其票房走势不减,在上映两周后的 8 月 15 日仍斩获 9600 多万单日票房。

今年暑期档,开局不妙,《酱园弄》扑街,追光的《聊斋》折戟沉沙,《荔枝》颓势早现,《东极岛》不温不火,《罗小黑 2》吸引人群有限,唯有《南京照相馆》独撑大盘。不料想,半道上,杀出个 " 小妖怪 ",颇有 2023 年《长安三万里》的风采。

事实上,《浪浪山的小妖怪》一如片中的小妖怪们一样,开局也不怎么好。虽然有两年前《中国奇谭》的动画短片集 " 先声夺人 ",但一开始并没有人看好这部由《小妖怪的夏天》班底 " 扩充 " 出来的动画电影,点映票房惨淡,上映首周场均观众不足 10 人,单日票房仅 200 多万,业内预测最终票房 4 亿。

但三天后,这片票房就开始逆跌,据说三四线城市的大爷大妈都结伴观影,豆瓣评分 8.6,预测票房不断攀升。截至 8 月 11 日,还一举打破之前由《大鱼海棠》保持的国产二维动画电影 5.73 亿元票房纪录,更是第一部进入 10 亿俱乐部的 2D 动画片,可以说," 小妖怪 " 创造了 " 大历史 "。

为什么同样是讲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浪浪山小妖怪》会成为今年暑期档最逆袭的那个 " 仔 " 呢?

- 暑期档 " 最大公约数 "-

一部电影的成功,有时是一种精密的计算,有时却是一种本能的胜利。

《小妖怪》的逆袭,更像是后者。它没有去硬碰硬地比拼深刻或宏大,而是聪明地找到了观众内心选择的缝隙,成为了那个温暖且没有攻击性的 " 最大公约数 "。

由于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因而,这个暑期档最大特色就是——抗日题材电影是较为突出的存在,前有《南京照相馆》,后有《东极岛》,《731》又时而乱入,使得部分观众持币观望。

目前上映的两部抗日电影,都有较多虚构成分,把尽可能多的戏份与冲突都集中在杜撰的主角身上,不免出现有违史实之处。《东极岛》更有 2024 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打底,纪实与虚构的对比变得一目了然,因而,部分观众也把《东极岛》划归到 " 抗日神片 " 范畴。

更重要的是,就如之前我们写《南京照相馆》一文中提到的那样,历史教育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应该尽量以未成年人的可接受程度为基准,《照相馆》和《东极岛》两片都有杀害儿童或婴儿的情节,虽然在具体镜头剪辑上有不同处理,但尺度都不能算小,导致并非老少咸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票房走势。

虚构与纪实间的矛盾,在《浪浪山小妖怪》中是不存在的,一来因为取材自《西游记》,原本就是在玄奘取经的史实上虚构的;二来《小妖怪》也不是单纯的改编经典,更像是写了个番外故事。而且到最后还给绕了回来,没让新编的情节线打乱正版唐僧师徒取经的节奏,该有的劫难一个都没有少。

至于老少咸宜的程度,《小妖怪》可说属于满格状态——没有任何风险,绝对是所有年龄层 " 通杀 " 的动画片。于是,它能在后半程发力,单日票房超过《南京照相馆》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意外。

在暑期档另一个重要品类——喜剧片领域,以笑果而论,《浪浪山小妖怪》也胜过《荔枝》《戏台》,因为在核心创意上始终有一个错位的效果,还能不断翻出新花样来。

《戏台》像是陈佩斯老爷子的 " 夫子自道 ",如果当年他因为版权问题,跟央视春晚闹掰后不久,便推出类似的电影,应该会成为现象级作品,但 71 岁的他阔别银幕已经 30 年之久,认知度在当下主流观众里属实欠缺。

《荔枝》和《戏台》一样,片中人物的反抗太过无力,即使到最后,不管是大帅,还是右相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 " 功劳 " 实在是算不到主角的头上,憋屈的情绪也就得不到真正的释放——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特别爆的爽点。 而《小妖怪》里,山寨版的唐僧师徒,也就是 " 蟾猩猪鼬 " 四妖最后对黄眉怪的反抗,却是实打实的。他们自组团队取经,是在认清了 " 没有背景就永无出头之日 " 的残酷现实后,一次痛定思痛、深思熟虑的自发行为。这不是上级 KPI,不是求生本能,而是一场主动选择的、旨在 " 活出个妖样 " 的自我证明。

更关键的是,它的根,扎在《西游记》这片国民文化土壤里。这为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认知基础,消弭了所有观众的理解障碍。它的动画体裁,天然地拥抱了家庭观众,但其故事内核却坚定地指向了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这种巧妙的平衡,使得它成为能够实现 " 代际共赏 " 的娱乐产品,导致家庭观影不再是成年人对孩子的单方面迁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孩童看到了乐趣,青年看到了自己在职场中的挣扎,长者看到了善良和坚韧。

它不强迫你思考,却处处引你共情;它不追求视觉奇观,却在人心最柔软处掀起波澜。因而,它成为了那个 " 最大公约数 " ——当一个家庭、一群朋友在众说纷纭的选择中犹豫不决时,总不会错的决定。

这一定位,让它在暑期档里吸纳了被其他电影 " 劝退 " 的观众群体。

- 为底层代言的共鸣 -

《小妖怪》的编导於水虽然在电影界是新人,但他的喜剧才能却也是经由十多年前网络短剧历练而成——而这还跟如今同台竞技的大鹏脱不了干系。

十年前,大鹏仍在搜狐任职,力主合作一部名为《禽兽超人》的动画短剧,他担纲监制,制作了两季并在搜狐视频独播(该系列之前一季和前身《否否正能量》在其他视频平台播出),而这部系列动画短剧的导演,正是於水。

《禽兽超人》里,男主角否否想做没有地沟油的健康煎饼,但要实现这个 " 小目标 ",在现实操作中也是阻力重重,比如,他得为自己养的蛋鸡办健康证,由于各部门推诿而跑断腿。单看这些细节,就不难让人联想起同年大鹏的那部导演处男作电影《煎饼侠》,以及《荔枝》里也有主角像皮球一样被多个官僚部门踢来踢去的情节。

2017 年后,《禽兽超人》中断播出,大鹏也离开了搜狐;而於水很长时间都没有作品推出,也没跟大鹏再合作。直到 2023 年,他执导《中国奇谭》八部短片之一的《小妖怪的夏天》,以及今年暑期档的动画长片《浪浪山小妖怪》。

《禽兽超人》主角否否可以化身为各种动物,比如反抗强拆时会变身为螳螂,并给 " 螳臂当车 " 这一成语赋予了全新定义;在面对诈骗分子狗急跳墙,用手雷来跟众人同归于尽时,禽兽超人先是化身为青蛙,用弹出的舌头缠绕住半空中的手雷,继而又变成力大无穷的猩猩 …… 而这些 " 禽兽 ",显然是《浪浪山小妖怪》里山寨版唐僧师徒的 " 原型 "。

这部系列动画短剧《禽兽超人》评分很高,四季中,最高的 9.3,最低也有 8.7。之所以受到认可,是因为於水在创作时是饱含着对于不良现象、不正之风的怒火;而针砭时弊这一点,《小妖怪》里也有所体现,尽管比起《禽兽超人》略逊——毕竟是在大银幕上借古讽今,尺度小点也能理解,但是,能看出来,给小人物正名、为底层代言的雄心是有的。

在电影里为底层 " 代言 ",当然容易和普通观众共情的。但同时,小人物题材也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当创作者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就更容易被反噬。最典型的反面例子,是徐峥的《逆行人生》,以及不久前饶晓志的《无名之辈:否极泰来》。

大鹏以 " 屌丝 " 出道,十多年后他还在演屌丝,只是 " 穿越 " 回了唐朝,电影成本肉眼可见的在大幅提升,服化道都下足了本钱,但最终票房还不如《煎饼侠》。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荔枝》中的角色尽管是个任劳任怨的牛马,最后也痛斥了权贵们的骄奢淫逸给百姓带来的戕害,但某种程度上,始终是为王权服务的,被命运推着走,实在逼得没办法,才产生了些许质疑。

但《浪浪山的小妖怪》不一样,它最打动人的,是这几个小妖怪在被折磨够了之后,自己拍桌子说:" 不干了!他们能取经,我们也能!我们自己干出个名堂来!"

这种从被动承受命运到主动挑战规则的转变,比大鹏所演的李善德更能击中当下观众,尤其是 " 打工人 " 渴望掌控自己人生的内心痛点(或者说 " 掀桌 " 的痛快)。主角的动机不再是 " 要我做 ",而是 " 我想要 ",这股源自底层的生命力,才是引爆口碑的关键所在。

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藏着这么一个想法:不想再这么混下去了,想为自己活一次。但这几个小妖怪真的去做了,哪怕他们知道自己本事不行,知道前面是死路一条,他们还是去干了。

很多人去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在看一个 " 理想中的自己 ",一个有勇气对生活说 " 不 " 的自己。我们为他们加油,其实是在为自己心里那点不甘平凡的火苗打气。

当然,《小妖怪》也不是没毛病。

其前身,《中国奇谭》短片里的小猪妖除了会用鬃毛刷锅之外,没有什么特殊才艺,在短片结尾还 " 差点 " 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 …… 而到了动画长片中,由于不能全是文戏,光靠耍嘴皮子,必须得来场大决战。

于是,不得不给小猪妖和他的团队加了一个 " 大招 "(从一辈子不得志的老爹那里继承下来的,还特别规定只能用一次,用了就会现出原形),但这一切的设计感实在是太重了,只是为了让主角们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分钟,然后再悲催的谢幕。

不过,瑕不掩瑜,能打动人,就是好的。

- 一条很难复制的窄路 -

《浪浪山的小妖怪》的逆袭,让《中国奇谭》这一 IP 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其他短片有没有可能也电影化?

但,我们得泼一盆冷水,因为,《小妖怪》的成功,是一条由 " 天时地利 " 共同铺就的、几乎无法复制的窄路。绝对无法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可以批量复制的公式:国民 IP + 小人物 + 喜剧 + 现实讽刺 = 爆款。

比如用《西游记》作为改编底本的影视作品不少,但扑街的占多数。周星驰《大话西游》算是佼佼者,颠覆性地让孙悟空谈起了恋爱,但在 30 年前,其实是大扑特扑,只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来运转成为现象级的电影作品。但当导演刘镇伟,包括之后的周星驰,以为能靠西游题材继续吃老本时,结果显然事与愿违,只能草草收场。 而十年前也曾大爆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被认为是国漫(N 次)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片中的唐玄奘不再是一个中年高僧,而成了一个俗姓陈,小名江流儿的小和尚,于是他跟孙悟空的感情就变得更为温暖。但导演田晓鹏八年后推出原创动画《深海》,死磕所谓的粒子水墨特效,可动画本身口碑及票房都不甚理想,而传说中的《大圣闹天宫》,现在豆瓣标注是 2028 年方能上映。

想来,也是因为不太好改编才姗姗来迟。

而《中国奇谭》系列之所以备受赞誉,根源在于其艺术风格与叙事追求的 " 多样性 "。它是一次对中国动画美学可能性的集中探索,其中的每一部短片,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生命体。《小妖怪》是其中最适合进行商业长片改编的那个,因为它具备了清晰的叙事线、普世的情感核、大众熟悉的文化背景以及商业娱乐元素。

但系列中的其他作品,其艺术价值往往存在于 " 非叙事 " 的维度。这些作品是凝练的、是写意的,其艺术的完整性恰恰建立在它们的 " 短小 " 与 " 留白 " 之上。强行将其拉伸为 90 分钟的商业长片,为其填充情节、制造冲突,很可能会稀释甚至破坏其最核心的艺术魅力。

譬如《鹅鹅鹅》,它的魅力完全在于那不可言说的、充满了东方志怪韵味的诡异与留白。它像一篇聊斋的残卷,一个破碎的梦境。你要如何将一个梦,拉伸成一个半小时的清晰故事,而不让它在逻辑的阳光下烟消云散?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无异于走钢丝。

另一些作品,则是深邃的哲学寓言,是个人化的风格探索。它们更像一幅幅需要静心凝视的写意画,意在言外,讲究的是神韵与感悟。将这样的作品 " 翻译 " 成需要强烈情节驱动、明确人物动机的商业电影,不仅困难,甚至可能是一种误读。

因此,《小妖怪》的成功,为国产动画 IP 开发带来的最大启示,不应是一个可以被套用的 " 爆款公式 ",而应是一种更深层的、关于 " 尊重 " 的思考。尊重每一个故事独特的艺术属性,为它们寻找最合适的呈现方式,而不是用同一种商业逻辑去框定所有可能性。

有些故事适合被讲述得波澜壮阔,有些故事,则更适合被珍藏为一段完美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梦境。

说到底,《浪浪山的小妖怪》的逆袭,是因为它回应了当下人们最迫切的心理需求。它的胜利,是 " 人 " 的胜利,是个体情感在宏大叙事缝隙中的一次突围。

对于未来的中国动画(乃至所有电影)而言,如何持续地、真诚地讲述那些关于 " 人 " 的故事,或许才是真正能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南京 里斯本 三四线城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