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昨天
10岁孩子不幸溺亡,父母状告4名同伴,法院:同伴不具有过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五名不满 12 岁的孩子结伴戏水,

却不幸发生溺亡惨剧。

事发后,痛失爱子的父母

将一同玩耍的 4 名同伴

及其父母告上法院,要求赔偿。

究竟未成年玩伴该不该为意外担责?

法院会如何判决?

2024 年 3 月,广东河源,5 名未成年人(年龄 8 岁 -11 岁)相约到某桥下水潭玩耍。起初,5 人在浅水区玩沙、玩水。之后,其中 3 人往深水处走,10 岁的小明与 8 岁的小红不慎落水,当时,11 岁的小东救起了离自己较近的小红,但因水深不敢过去拉正在水中挣扎的小明,只能呼喊对方赶紧游回来。岸边 9 岁的小丽与 11 岁的小天发现后大声呼救,并用电话手表报警。

之后,救援人员赶到现场,但小明不幸溺亡。小明的父母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请与小明一同玩耍的四名同伴及其父母承担赔偿责任。

河源市和平县法院经审理认为,几名同伴均为未成年人(均未满 12 周岁),虽对到河边玩耍及到河中游泳可能导致的危险有一定的风险认知,但身体及智力发育尚不健全,面对突发情况时自保尚有不足,并非负有法定救助义务的主体。

在小明溺水时,在不能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不能给其他未满 12 周岁的未成年人赋予超过其能力的义务,同时其他同伴呼喊、报警等行为,已尽到与其年龄、智力、体能、阅历相当的一般救助义务,因此,同伴对小明的死亡不具有过错,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判决后,小明的父母提起上诉。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办法官指出,每一起未成年人溺水悲剧的发生,都向社会敲响警钟。未成年同伴并非法律规定的法定救助义务主体,本案中救助主体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救助能力有限,不应苛责其必须成功施救。如悲剧不幸发生,除亲自救助外,同伴可积极采取呼救、向周边成年人求助或报警等合理方式,在其能力范围内采取救助行动,争取最佳救援时间。同时,请各位家长切记,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监护责任,尽到教育和保护义务,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法官提醒,暑期是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高发期,家长应尽到更严密的监护职责,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报警 溺水 手表 广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