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 年 8 月 14 日,曾经的 VR 巨头 HTC 正式发布旗下首款智能眼镜 VIVE Eagle AI 眼镜。据官网显示,这款产品建议售价为 15600 新台币(TWD),约合人民币 3729 元左右,配备蔡司 UV400 太阳镜片,可选红 / 黑 / 咖啡 / 灰四色镜框,8 月 31 日前都可在官网进行订购,9 月 1 日将在中国台湾地区率先发售。
VIVE Eagle 是全球首款 100% 由中国台湾地区研发制造的 AI 眼镜,同时也是 HTC 从企业级 XR 解决方案向消费级可穿戴设备进行战略转型的一款标志性产品。在当前全球 AI 眼镜市场爆发式增长 110% 的背景下,VIVE Eagle 成为了 HTC 重回 XR 智能穿戴消费市场的敲门砖。
亮点:聚焦轻量化与隐私,全球首次深度整合繁体中文
2025 年上半年,搭载 AI 功能的智能眼镜已占据该品类 78% 的市场份额(Omdia 数据)。Meta 凭借 Ray-Ban 系列占据 73% 的市场主导地位,其主打的社交拍摄、音乐播放等核心功能基本上也定义了这类 AI 眼镜的基础功能框架。与此同时,国内品牌如 Rokid、雷鸟创新、小米等厂商也正在通过深度整合本地生活服务来探索更适合国内 AI 眼镜市场的发展路径。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HTC 此时入局,是顺应市场发展的——VIVE Eagle 在轻量化上有一定的设计:据官方介绍,48.8 克含镜片(不含镜片重 42.8g)的重量配合开放式声学设计,能满足全天佩戴需求;1200 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支持 "Hey VIVE" 语音抓拍;235mAh 电池支撑 4.5 小时连续音乐播放,10 分钟磁吸快充实现 50% 电量恢复。这些特性也符合移动场景中的碎片化需求,例如街头摄影、旅行翻译、语音备忘等 AI 眼镜的高频应用都涵盖其中。
作为对比,VIVE Eagle 与其它国产 AI 眼镜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首先就是其原生的中文 AI 交互。VIVE Eagle 应该是全球首款深度整合了繁体中文语音指令的 AI 眼镜,其系统内部还无缝接入了 OpenAI GPT 与 Google Gemini 双模型。据官方介绍,VIVE Eagle 的 AI 功能支持记录停车位置、代办清单,还能帮助脸盲人士缓解尴尬。在日常生活体验上,VIVE Eagle 还将无缝整合手机助理,支持查天气、打电话、播音乐、找景点等功能。
其次则是官方提及的隐私驱动设计。HTC 坚持最高标准的用户数据保护,VIVE Eagle 采用隐私优先的架构设计:所有用户数据都本地存储在设备上——绝不上传、追踪或用于 AI 模型训练。即使用于第三方 AI 请求,用户数据也会被匿名化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隐私保护。系统采用军用级的 AES-256 加密来保护本地数据。
为保障他人隐私,未配戴或 LED 被遮挡时,拍照与录影功能将自动停用——确保用户和旁观者的隐私都得到尊重。VIVE AI 目前还正在申请 ISO 27001 和 27701 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两个信息安全标准,涉及个人信息安全等)。
另外,据媒体报道,VIVE Eagle 100% 由中国台湾本地研发制造,依托蔡司光学镜片与本地精密制造链,具有一定程度的本地供应链优势。
发布后,VIVE Eagle 将率先在中国台湾市场发售。从某种程度来讲,HTC 采取 " 台湾先行 " 的策略也具有多重意义——联合 2020EYEhaus 眼镜渠道与台湾大哥大电信网络,构建 " 体验 - 配镜 - 资费 " 完整闭环,预购期即覆盖 202 家门店。这种本土化协作模式能快速验证产品接受度,为后续扩张积累数据。
国产 AI 眼镜卷得冒烟,VIVE Eagle
有市场优势吗?
VIVE Eagle AI 眼镜发布后,TVBS 新闻网当即分享了首支体验实测的视频,有网友评论:输对岸一大截的产品。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对比一下国内其它品牌的产品横评一下。
首当其冲的就是在重量方面。当前,40g 基本上是行业公认的 AI 眼镜轻量化门槛。6 月刚刚发布的小米 AI 眼镜裸机重 40g,雷鸟 V3 眼镜的整机重量为 39g,李未可的李未可 View AI 眼镜整机重量更是只有 38g ——轻量化这一方面,一直是国内品牌专攻的方向之一,而 VIVE Eagle 离行业公认的轻量化标准还差一点点。
小米 AI 眼镜发布会现场
其次则是在生态服务的深度整合上,国内已有的众多 AI 眼镜品牌也颇具竞争力:
8 月 14 日,雷鸟创新与蚂蚁集团正式携手,达成战略性合作关系,双方将联合推出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型数字支付解决方案,推动 AI 和 AR 眼镜技术在本地服务、跨境消费以及移动支付等多个实际应用场景的落地。作为合作的核心落地成果之一,雷鸟 X3 Pro 成为全球首款支持 " 支付宝碰一下 " 功能的 AI 眼镜产品。用户无需操作双手,仅通过注视支付宝的小蓝环或付款码,便可在眼镜中完成整个支付流程,真正实现了 " 看一眼就能完成支付 ";
在此之前,Rokid也宣布和支付宝达成了合作,正式推出全球首款支持支付功能的智能眼镜 Rokid Glasses,主打 " 声纹支付 +AI 交互 ",用户佩戴 Rokid Glasses 完成一杯咖啡的支付仅需三步:语音唤醒支付、眼镜识别二维码、确认支付,全程无需掏出手机;小米 AI 眼镜的支付宝 " 看一下支付 " 功能也将在 9 月上线。
而像是出行导航这类功能,其它品牌也早已有深度整合。例如阿里前段时间发布的夸克 AI 眼镜,就接入了高德导航,还支持支付宝支付、淘宝比价等阿里生态服务,Rokid 也早已宣布和高德将进行深度合作。
在更广泛的生活服务生态方面,小米、阿里、华为、星际魅族等国内入局智能眼镜的手机品牌和头部科技公司也都有各自的全生态体系,与用户的生活粘合度还会更深。
最重要的是性价比。举个例子,同样配备 1200 万像素主摄,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 Ray-Ban Meta 约 2100 元人民币起售,比 HTC 的这款 VIVE Eagle 便宜 1600 元左右;小米 AI 眼镜起售价仅 1999 元(便宜 1700 元左右);雷鸟 V3 AI 拍摄眼镜则是 1799 元起售(便宜将近 2000 元),更不用说同类型的 AI 眼镜还主打社交、应用生态等更多场景,合作传统眼镜巨头(如 Meta 的雷朋,小米的博士眼镜等),占尽了优势。
Ray-Ban Meta
这样看下来,VIVE Eagle 未来的发展必定面临巨大的挑战,其进入消费级智能眼镜市场相对较晚,在国内市场品牌认知度不及小米、Rokid、雷鸟创新等大众熟知品牌,缺乏一定的生态应用整合,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入局晚但积淀深,深耕 VR 的 HTC
底气何在?
HTC 作为一家有多年沉淀的 XR 大厂,底气还是有的。
HTC 早些年在 XR 领域的积累已经为 VIVE Eagle 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自 2016 年推出首款消费级 VR 头显 VIVE 以来,HTC 就一直在深耕 VR 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形成了覆盖消费级与企业级的产品矩阵。
具体到 VR 产品线,VIVE Focus 系列与 VIVE Pro 系列是 HTC 的两大主力。其中,VIVE Focus 系列主打 " 一体机 " 概念,彻底摆脱了传统 VR 设备对外部计算机的依赖,通过 inside-out 追踪技术就能实现精准的空间定位。以 VIVE Focus 3 为例,它搭载高通骁龙 XR 芯片,配备 3K AMOLED 屏幕与 110 ° 视场角,在保持轻量化设计的同时,能为用户带来低延迟的沉浸式体验,因此在企业培训、虚拟社交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VIVE Focus 3
而 VIVE Pro 系列则瞄准专业级市场,像 VIVE Pro 2 配备 5K 分辨率屏幕、90Hz 刷新率与 3D 空间音频技术,凭借出色的性能成为内容创作者、设计师等专业用户的首选设备,在建筑可视化、医疗模拟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实际应用案例。
VIVE Pro 2
除了在 VR 领域的深耕,HTC 在 AR 技术上的早期探索也为 VIVE Eagle 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虽然此前并未推出量产的 AR 产品,但 HTC 在光学显示、空间定位与自然交互等技术方向上的研发从未停止。比如,其曾测试的光波导显示方案、手势识别算法等技术成果,为 VIVE Eagle 的轻量化光学设计与语音交互功能提供了直接的技术参考。正是这些跨领域的技术积累,让 HTC 在智能眼镜的硬件集成与用户体验优化上具备了与生俱来的优势。
但是,尽管先前已有积累,但 HTC 此番转换赛道,也还是有些艰难的。此前,虽然 VIVE 头显系列曾占据中国 VR 市场 17.7% 份额,但受限于高端设备应用场景,始终未能突破大众市场。2020 年后战略转向 B 端,VIVE Focus 3 等企业级 XR 设备成为主力,其在消费端的存在感持续弱化。
直到如今,Meta Quest 系列头显仍稳坐消费级霸主地位,苹果 Vision Pro 虽然卖得不好,但在规格方面也属于行业天花板,受一众果粉追捧,三星也要推出自己的头显。
VIVE Eagle AI 眼镜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 HTC 在消费级智能穿戴领域的空白。智能眼镜作为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电子品类,覆盖人群更广,应用场景更轻量,通过时尚设计与实用功能,更容易将目标用户扩展至都市白领、旅行者、年轻群体等大众市场,帮助 HTC 进一步降低用户的接触门槛。
从 VR 巨头到 AI 穿戴新兵,HTC 的赛道切换其实还存在着不确定性。VIVE Eagle 的成功与否,本质上也是在考验 HTC 在消费级领域的三个核心能力:消费级产品定义能力、AI 与硬件整合能力、本土化生态运营能力,而其战略价值远超短期销量,它未来的成功与否,或许能证明 HTC 是否仍具备消费级产品的孵化能力。
从全球视野来看,这款产品提供了智能眼镜的第三种模式:不同于 Meta 的社交娱乐主导,也区别于国内其它品牌主打的全生态交互,VIVE Eagle 主打的" 高度隐私 + 垂直语言服务 "或许能开辟一个新的细分赛道。
9 月 1 日,台湾大哥大电信资费套餐将上线,该渠道的用户可以通过指定的电信资费方案购买 VIVE Eagle,那时,真正的市场考验才将要开始。对蛰伏多年的 HTC 而言,这不仅是产品的上市,更是一场关于战略转型的测试。
数据参考:
https://www.icsmart.cn/10326/
文 / 清月泠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扫码加客服微信
商务合作|
爆料投稿|
媒体合作|
往期精彩推荐
VR / AR 星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