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回头草的埃安,比谁都渴望翻盘。
8 月 13 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向华望汽车增资 6 亿元,持股 28.57%,作为广汽集团与华为战略合作而成立的华望汽车,在本次增资之后成为了广汽集团全资控股的品牌。
从 2021 年首度牵手华为,到 2024 年扩大合作,广汽集团用三年时间进行了试验,最终还是重新向华为张开合作的臂膀。
今年 3 月 18 日,华望汽车成立,广汽集团用 15 亿元来证明自己的决心,进入 8 月,华望汽车开启加速度,从动员会到启动渠道招商,华望汽车走向成熟。
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广汽集团却将子品牌埃安引入到华望汽车的合作中,并且分出去 28.57% 的股份,明面上广汽埃安将依托于番禺的智慧工厂为华望汽车提供制造,深度来看,这是广汽集团为埃安注入的一剂猛药。
焦虑的埃安
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入股,埃安是下了决心的。今年以来,埃安在终端市场的表现不容乐观,除了 3 月份销量突破 3 万辆之外,其余的 6 个月,埃安月销量都在 3 万辆以下,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销量稳健增长的背景下环比下滑。
7 月份,埃安销量为 26,557 辆,环比下滑 4.64%,同比更是大跌 24.88%,成为了 7 月份唯二同比环比双下滑的品牌。
作为广汽新能源探索的先锋,从 2018 年品牌成立到 2020 年品牌独立运营,埃安实现了广汽集团在新能源布局的从 0 到 1 的发展。
独立运营之后,埃安更是在纯电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异军突起,2021 年就实现了年销量破 12 万辆,到 2023 年 12 月 28 日,更是实现了品牌 100 万辆的的突破。
连续两年的销量翻倍,让埃安成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中最不可忽视的存在,但是进入到 2024 年,埃安的销量开始出现波动,连续 4 个月销维持在 3 万辆以内。
面对上市以来的首次危机,埃安以最大的魄力开启了品牌改革,以第全新埃安 V 开启了新车的加速换新,从埃安 RT 到埃安 UT,埃安开始追着市场上的热门车型发力,短时间内稳定了市场,但埃安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首先是价格方面的承压,面对市场上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不想被市场抛弃的埃安只能选择加入,导致新车价格不断下探,让本就在 15 万元级生存的埃安,终端价格更是一降再降。
AION Y Plus 星耀版车型上市,售价下探到 9.98 万元,一个月后,官方再度宣布 AION Y Plus 降价 1 万元,此外,其他车型的降幅也在 2-3 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埃安对于 B 端市场的放弃,让品牌失去了销量的基础保证,在新能源市场发展初期,补贴政策的丰厚让埃安很快打开了 B 端市场,特别是在网约车大火的时代背景下,埃安凭借着车型的优势,迅速成为了网约车司机的首选,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埃安车型占新增总数的 25%。
但是,随着竞品增多,和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支柱车型的 AION S 和 AION Y 销量接近腰斩。
随着 B 端市场的降温,埃安想要重新追回 C 端市场,想要抛弃掉网约车的属性,开始向高端化迈进。
2022 年埃安推出了高端品牌昊铂,首款车型就是售价超过百万元的电动超跑 SSR,力图用超豪华车型逆风翻盘,包括之后推出的昊铂 GT 和昊铂 HT 两款车型,都没能打开高端市场,反而越发沉沦。
至于昊铂的销量表现,更是难以用成功形容,2023 年销量仅为 8,087 辆。2024 年,5 万辆的销量目标更是只完成了 35%。
面对市场的巨变,埃安虽然响应广汽集团 " 番禺行动 " 的号召,努力想要实现自我的突破,甚至曾经一度传出要 IPO 上市,但缺乏后劲的埃安在今年走得很是费劲。
埃安急需要一个新的突破点,重新承担起广汽集团新能源向前的重担。
重塑埃安
在新能源的上半场,埃安打得很成功,成功到埃安似乎忽视了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向发展。
在电动化的追逐中,埃安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储备,特别是在广汽研究院的支持下,埃安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壁垒,AEP3.0 纯电专属平台、弹匣电池技术和成熟的整车制造能力。
三电技术的成功,让埃安在过去的竞争中获得了成功,但是面对智能化的下半场,埃安的表现和从互联网转型的新势力相比就差了不少,缺乏对当下消费者的精准认知。
埃安主力销售的 10-15 万元级车型,刚好是多数年轻消费者的首选,成长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一代人,对于科技的接受程度相当高,对于豪华的定义也有了新的认知。
特别是智能手机带来的影响,让这部分消费者更看重车辆的智能化和外观独特的设计,虽然都需要车来提供情绪价值,但当下的年轻消费者要的是更加人无我有的酷炫功能。
在华为和小米进入汽车行业后,让汽车市场看到了不一样的打法,特别是华为的技术赋能让赛力斯从默默无闻蜕变为国内豪华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让市场认识到智能化带来的附加值。
根据乘联会的预估,30 万元的新能源市场将以年增 30% 的速度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在广汽和华为顺利推动华望汽车落地的背景下,埃安入股华望汽车可以实现未来华为技术对埃安品牌的输送,特别是华为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的下放,将成为新的竞争力。
可以发现从今年开始,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在不断增加,除了广汽集团之外,奇瑞汽车在 8 月 7 日和华为签署了智界品牌战略 2.0 合作协议,用百亿元的投资深度绑定华为。
就在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就华望项目进行动员的第二天,新任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率队前往位于深圳的华为总部。
在与华为的合作中,长安旗下的深蓝凭借着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的赋能,实现了作为后来者的快速超越,体现了华为赋能的价值。
市场的种种变化,也揭示了当下的新能源竞争需要的是智能化的竞争,仅靠单打独斗的自研是难以追上越来越大的技术差距。
从短期来看,埃安入股华望能够将埃安空闲出的产能利用上,一方面实现了华望汽车的轻资产运营,另一方面又盘活了埃安的闲置产能。
长期来看,对于广汽集团和埃安品牌来说,这都将是一次机会,相对于当下埃安 10% 的毛利来说,华为赋能的高端化能带来 20% 以上的毛利率增长,实现新能源品牌的盈利。
虽然目前埃安的入股没有实质性的计划落地,但仅仅是与华为产生关联,对于当下的埃安来说都是有益的,有助于品牌高端化的推广,而且能形成一定的话题讨论,特别是在华为的汽车朋友圈扩大到合资品牌的当下,每一次华为的露出都是对埃安品牌的一次潜在宣传。
当然,埃安与华为的合作也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广汽选择自主构建营销体系,没有华为终端市场的大幅渗透,华望汽车初期将面临很大的考验。
一旦华望没能获得成功,那么埃安的重塑可能就会化作泡影,特别是在众多新势力都将 10-15 万元价格区间的产品作为销量增长的核心市场,埃安一旦全面失守,就很难再追回。
特别是零跑、小鹏等品牌都已经在这一区间获得成功,想要继续扩大战果,埃安通过入股实现与华为的合作就成为破釜沉舟的一搏。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