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下赛场,郭丹的脸颊与鼻尖还挂着汗珠,难掩体力透支后的疲惫。在今日举行的成都世界运动会速度轮滑女子场地 5000 米积分赛中,她收获第八名,而这也是 34 岁的她时隔 12 年再度站上世运会赛道。
郭丹曾是中国首位轮滑 " 大满贯 " 选手,也是中国 " 轮转冰 " 第一人——作为速度滑冰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平昌和北京冬奥会。这份履历本足以功成身退,但心底对轮滑的热爱从未熄灭,郭丹选择了复出,因为她坚信:" 对热爱最好的诠释就是坚持。我一直留在赛场上让大家看到我,也让大家更了解我喜欢的这个项目,所以我想尽可能多滑一会儿。"
从轮滑女王到速滑新人,其中的落差最难调整
在踏上成都世运会舞台前,郭丹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是中国首位 " 轮转冰 " 选手。如今时隔十年,回看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郭丹坦言:"2015 年,我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决定。" 那一年,她决定告别速度轮滑的鲜花与掌声,从零开始学习速度滑冰。
郭丹曾获 2018 年亚运会女子 20 公里轮滑亚军
郭丹彼时已是中国轮滑界的标杆。她是首位在轮滑世锦赛、世界杯、世运会三大顶级赛事中登顶的中国运动员。2013 年哥伦比亚卡利世运会,她与教练提前两个月自费奔赴这个 " 轮滑王国 " 备战,最终虎口拔牙斩获两金一银,不仅为中国轮滑队实现了世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更成就了自己轮滑项目的 " 大满贯 "。
站在轮滑的巅峰,郭丹却将目光投向了陌生的冰雪领域。2014 年,她在家中观看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心中种下奥运梦的种子。" 我想,能站上奥运赛场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吧。" 正是这份向往,随后让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中国第一位 " 轮冰两栖运动员 "。
" 轮转冰 " 这条路,在中国体育史上从未有过先例。郭丹坦言:" 当时教练和我都是第一次尝试,完全没有过往经验可循。" 那段时间,质疑声从未间断,身边不少人都觉得此路不通。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郭丹实现了家门口征战奥运的梦想
跨界的难度,比郭丹想象中的更大。起初,她甚至 " 不喜欢速度滑冰 ",因为 " 太无聊了 "," 速度轮滑与对手竞争,赛场上有变化;但速度滑冰完全是自己练,又累又苦 "。比项目本身更难的是心态的重建。在轮滑界,她是 " 大满贯 " 得主,来到速滑要将所有的荣耀清零,那种从巅峰回到起点的落差 " 比训练的苦更难调整 "。
日复一日的坚持让郭丹连续登上平昌和北京两届冬奥会赛场,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想,也为其他轮滑选手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她坦言:" 我想给他们打开新的思路,传递新的理念。后来陆续有不少夏季项目运动员尝试转项滑冰,其实也为冰雪项目储备了更多后备人才。"
再次站到赛场上,结果已不再那么重要
北京冬奥会落幕时,32 岁的郭丹曾和朋友开玩笑:" 下届世运会在中国,我是不是该再坚持一下?" 朋友们回应道:" 到时候你都快 35 岁了,哪还有可能?" 她自己也不禁怀疑:" 真的还能行吗?"
直到同事的一句 " 在家门口的比赛,要不要试试 ",让郭丹曾经模糊的念想逐渐清晰。她意识到,这届世运会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承载着主场作战的特殊意义。今年 3 月,退役一年来未进行系统训练的郭丹决定复出,最终以选拔赛总积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世运会入场券,重返国家队。
34 岁,对运动员来说是不折不扣的 " 高龄 "。身边同龄的伙伴早已退役,一起训练的队友称她为 " 阿姨 ",她也是今日的决赛中年龄最大的选手。作为苏州科技大学的教师,她每周要教七节 90 分钟的轮滑课。为了平衡平日里的教学与训练,郭丹申请将下午 1 点半的课提前到 1 点,只为课后能赶去训练。
本次世运会,郭丹和史经纬担任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
国家队集训时,郭丹更是每天和 20 岁出头的年轻队员一同咬牙坚持。每天上午训练结束,中午午休时,郭丹没有一天能入睡," 双腿又酸又痛,像绑了 10 斤重的沙袋 "。鲜有人知,郭丹的左脚踝骨至今仍有钢板,那是 2019 年底她在训练中遭遇左脚踝骨折、韧带断裂后植入的。
从卡利到成都,郭丹将这 12 年的旅程称为 " 奇迹 ",但她又说自己不相信奇迹," 因为奇迹只是无数次努力后的结果 "。尽管尚未实现 " 在祖国收获一枚奖牌 " 的梦想,但在她看来,能重新回到世运会就是最有意义的事:" 再次站到赛场上,最终的结果对我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报成都 8 月 14 日专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