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胥帅
当春秋航空、山东航空相继推行女乘务员 " 平底鞋自由 ",当民航局新规明确 " 客舱执勤期间不应穿高跟鞋 ",这场发端于行业内部的着装变革,早已超越 " 美观与否 " 的表层讨论。
回溯 " 空姐必穿高跟鞋 " 的起源,与其说是专业性的体现,不如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审美移植。上世纪 80 年代民航市场化改革初期,我国参考新加坡航空等国际航司的 " 精致服务 " 模式,将高跟鞋作为 " 优雅符号 " 纳入行业标准。彼时,坐飞机是稀缺体验,制服的仪式感与品牌竞争的需求,让高跟鞋从 " 可选项 " 逐渐固化为 " 必修课 ",甚至连 " 穿高跟鞋行走的稳定性 " 都成了培训考核的硬指标。这种在特定时代形成的规则,却在数十年间被奉为圭臬,演变成无人敢质疑的行业铁律。
但时代早已改变。如今,坐飞机已从 " 奢侈享受 " 变为大众化出行方式,乘客对专业的期待,也早已从妆容精致转向应急高效、安全稳妥。当航班遭遇强气流颠簸时,穿高跟鞋的乘务员既要稳住自身,又要安抚乘客,这种 " 用脚踝硬扛风险 " 的场景,与其说是敬业,不如说是对安全的潜在威胁。正如空姐出身的脱口秀演员嘻哈所吐槽的:丝袜、短裙等传统 " 精致服务 " 模式会带来诸多不便。比如遇到紧急情况,空姐需要提前脱掉丝袜和高跟鞋;她同为空姐的朋友,因穿短裙光腿而受伤。这些真实的痛点提醒我们:当高跟鞋让乘务员在万米高空步履维艰,当高强度执飞导致脚部肿胀成为常态,这种 " 美丽 " 早已异化为对健康的透支。
更值得深思的是,强制穿高跟鞋的本质,是将单一审美凌驾于职业属性之上。全球民航业的变革早已给出答案:阿根廷航空取消了对裙装与丝袜的强制要求,代之以裤装和运动鞋;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数据显示,2020 年后全球 70% 的航司放宽了对高跟鞋的限制。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对职业平等与个体舒适的重新审视——服务业的专业,从来不该是对员工身体的规训,而应是对服务本质的回归。
中国民航局《客舱运行管理》的出台,更是以法规形式为这场变革定调。从强制标配到自主选择,从 " 必须穿 " 到 " 不应穿 ",这小小的调整,实则是行业文明的一大步:它承认了乘务员首先是安全守护者,而非 " 移动花瓶 ";它让人性化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保障。
当平底鞋能与安全同行,当裤装能与优雅并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着装限制的松动,更是服务业对 " 伪精致 " 的剥离、对 " 以人为本 " 的拥抱。任何行业规则都该学会与时俱进。毕竟,真正的专业是懂得在时代变迁中,为合理需求让路。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