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电脑网 08-04
体验三星 Galaxy Z Fold7:翻折进化,从优雅到强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还记得第一次为手机的翻折设计惊讶,是什么时候吗?

在翻折设计具象化为翻盖手机的岁月里,小巧的机身,精致的细节,还有 " 啪嗒 " 一声的开关手感,像是在为大众展示科技的未来:方寸之间,掌控大千世界。在产品功能泾渭分明的当时,这样的想法,看似并不遥不可及。

然后,智能系统来了,交互变得直接,屏幕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大众享受到了 " 直给 " 的快感,却也愈发感觉到,翻折不知何时逐渐退出舞台,独剩大屏直板带来的千篇一律。

不知何时从谁开始,翻折的手感和体验被逐渐提起。当怀念从一缕话语变成一种氛围乃至潮流,产业链的同步便成了心照不宣的快乐。于是,大众看到了 " 折叠屏手机 " 这个新品类。

折叠屏幕手机,是翻折结构穿越时空的呼应吗?是,但又不全是。结构是传承了,甚至通过展开即双倍的显示空间,实现了顺应潮流的 " 方寸之间掌控大千世界 ",但轻巧这一优点,却因为实打实的结构复杂度,像是被遗落在久远的记忆中。

鱼与熊掌的惋惜并不适合在本时代提起,大众更偏向认为成年人就应该全都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全都要 " 更是展现技术力的不二法门。于是三星Galaxy Z Fold7,它来了。

回归 21:9,更符合用户习惯

对比翻折结构本身,三星 Galaxy Z Fold7 的外屏比例,更容易满足消费者 " 全都要 " 的野心。

有关注三星此前推出的折叠屏手机产品的朋友,应该会想起 " 遥控器 " 这个戏称。这个戏称的背后,其实是为了充分发挥翻折设计在大众心目中固有的轻巧印象,但由于当时技术所限,而进行的无奈之举。

因此,回到大众熟悉的 21:9 外屏比例的三星 Galaxy Z Fold7,已经可以让大家感觉到技术发展的速度,的确打破了摩尔定律。然而,在观感之外,外屏比例回到 21:9,还有着相当厚重的实用意义。

回顾当时的 " 遥控器 ",它勉强保住了握持和携带的体面,却同时意味着软件要为特殊的屏幕比例和分辨率进行适配。除常见的头部应用开发商外,很少开发者会愿意为这独一无二的 " 遥控器 " 进行适配。

更残酷的事实是,名为折叠屏手机,但不少用户大部分的使用时间里,都是把它折叠起来,当作直板机使用。这意味着 " 遥控器 " 的屏幕比例和软件适配,的确会对用户体验造成明显影响。

过往的窘况,随着 21:9 屏幕比例的 6.5 英寸外屏到来,而烟消云散。更让人惊喜的是,外屏的宽度仅为 72.8mm,甚至要比自家的 Galaxy S25 Ultra 还要窄。" 一手用 Ultra" 这个需求,也许在 Galaxy Z Fold7 身上,更有机会妥善落地。

巧就巧在,设计团队还真是想把这个想法落地。在解决了屏幕比例和宽度之后,设计团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整机重量,与友商的 Ultra 机型看齐,甚至形成优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三星设计团队下足了功夫,带了全新的超薄精工装甲铰链、更纤薄的屏幕结构以及轻盈材料。最终 Galaxy Z Fold7 对比上代机型减薄了整整 3.2mm,同时将裸机重量控制在 215g,比三星 Galaxy S25 Ultra 还要轻 3g。

展开 215 克,新结构刷新体验

一系列破格的行动,使得用户一手握持折叠态的 Galaxy Z Fold7 进行操作使用,体验是有着名下的改变。215g 的裸机重量,还能让用户畅想,当机器屏幕展开到 8 英寸的 " 满血状态 " 时,手感会是有多轻盈。

不过,这也会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幸好,设计团队早就做好准备,甚至是实现了针对性的突破。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铰链的结构和强度。柔性屏虽然可以展现科技之美,但如何在长时间使用中仍然保持平整美观,称得上是折叠屏手机的 " 安身立命之本 "。为了实现机身厚度和重量的突破,设计团队自然也会对铰链进行结构突破。

一般的折叠屏手机,都会采用一体式屏幕支撑方案,将中间部分的支撑件对半拆分为左右结构。这种结构设计,是保证了稳定性,却使机身厚度和重量无法下降。为了破除这一设计惯性,设计团队带来了全新的分体支撑方案。

分体支撑方案是将中间部分的屏幕支撑件独立,以有效缩短了两侧支撑件的长度,连带缩小了支撑臂折叠时划过的空间,让机身变薄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这个设计使得手机内屏以更大的 R 角折叠,可以延长手机内屏的使用寿命,同时减缓手机内屏折叠处的老化速度,延长内屏出现折痕所需的时间。

毫无疑问,创新的铰链方案,不仅凭借设计使得机身变得轻薄,带来惊讶感的同时增强了用户对它的喜爱,还将物理结构应有的机械感优势放大,这具体表现在相当扎实的多角度悬停体验。

在解决铰链问题的同时,设计团队还对产品展开时握持手感变化进行了考量。不同于很多厂商所追求的圆润线条,Galaxy Z Fold7 边框采用了相对硬朗的线条设计。简单一个改变,不仅使得 Galaxy Z Fold7 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观感,而且从手感和包裹性上更好地强调了一体化带来的轻巧和刚性。

8 英寸屏幕,展现各应用新貌

当用户可以掌控类似正方形的 8 英寸屏幕时,紧接而来的需求,就是 " 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大屏 "。能够直接体现出利用率的,无疑是匹配大屏使用的 App 数量。作为头部品牌,三星在这块自然没少得到应用厂商的支持。

随手打开微博、bilibili 等常用软件,用户不仅可以从页面布局逻辑中感受到重新适配的气息,而且在实操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些重新适配,的确是充分利用了尺寸上的优势。为了进一步发挥 8 英寸屏幕显示的优势,这一次的 Samsung One UI 8 也带来了诸多升级。

例如,为了提升应用分屏的效率,Samsung One UI 允许用户将一个应用滑动到屏幕边缘,使其部分可见,并方便地在两个应用之间切换显示。喜欢拖拽操作的朋友,现在可以自定义侧边栏的高度、大小、宽度等元素,使得侧边栏融入整体视觉的考量中。

不得不提的是,Samsung One UI 8 的操作体验,实在跟手了不少,让人有脱胎换骨轻盈不少的感觉。这一方面是设计团队对系统底层乃至功能层面的优化,另一部分是三星屏幕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调优发挥。从硬件到软件,这一次设计团队都在尽力传递着轻盈却强大的感觉。

说到强大,就不得不提 Galaxy Z Fold7 的摄影配置。对比与 Galaxy S25 Ultra 规格相同的 2 亿像素 HP9 传感器,更让人惊讶的,是 Galaxy Z Fold7 回归到 " 挖孔 " 前置摄像头的配置。牺牲全面屏的美观,换回真切可用的前置摄像体验,从中也可以看出设计团队对实际体验的看重。

上一波思潮,新时代发挥价值

翻折,是情意结,更是恰逢时代需求,有效拓展使用效率的形态。然而,大众的需求操作逻辑,早与上一波翻折盛行的时刻,有了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未至于推倒重来,但折叠屏手机与当年的翻盖手机,是一脉相承之上的花开两朵。

要实现 " 各表一枝 " 的优势,不仅意味着设计团队所需耗费的心思和沟通并不少,更重要的是在现如今的技术边界上试探,决定究竟是勉力突破,还是有所取舍。所以,三星 Galaxy Z Fold7 虽然实现了 215g 机身重量带来的截然不同体验,但还是会有一些意难平,例如仅为 4400mAh 的电池容量,例如 25W 的快充速度。

然而,相信大众都会认为这些意难平是瑕不掩瑜,因为三星 Galaxy Z Fold7 真正让折叠和展开时的表现,都达到了预设的 "Ultra" 效果。当 " 翻折 " 这个动作,并不只是仪式感,那就意味它重新成为了引领潮流的手段。这对于当年的 " 翻盖狂魔 " 三星来说,是传统优势的发挥,更是持续洞察的展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三星 折叠屏 分辨率 用户体验 摩尔定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