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聚会上,总少不了这样的玩笑话:" 他家祖传生儿子,几代没出过个闺女 "" 她家注定没男孩,一屋子全是小棉袄 "。听起来像是老一辈的调侃,但细细一想,生活中似乎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家庭——不是连着几个都是男孩,就是清一色的女孩。这种现象难道只是巧合?
按照传统生物学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性别都是独立事件,就像掷硬币一样——没有人能预测下一次是 " 正 " 还是 " 反 "。可如果一切真这么随机,那为何 " 连生三儿 " 或 " 全是姑娘 " 的家庭如此常见?难道某些家庭的 " 硬币 " 真的天生偏向某一面?
这一长期被当作茶余饭后谈资的现象,最近终于被研究者们 " 较了真 "。来自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在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的一项研究 [ 1 ] ,系统性地挑战了 " 孩子性别完全随机 " 的经典假设。他们提出,不同家庭的 " 掷币规则 " 可能本身就不一样——有的偏向生男,有的更易得女,而这种倾向可能并非巧合,而是隐藏在母体年龄、生育行为,甚至基因密码中的一种结构性规律。
" 掷硬币 " 的逻辑失灵
" 连生三儿 "" 连生三女 " 不只是运气
结果显示,在两孩家庭中," 一男一女 " 的组合(如 FM 或 MF)最为常见,基本符合随机模型的预期。但一旦孩子数量增加到三胎及以上,性别分布就开始明显偏离预期。" 全男孩 "(如 MMM)或 " 全女孩 "(如 FFF、FFFF)的组合频率远高于简单二项分布的预测,呈现出显著的 " 性别集群 " 现象,且这种趋势在四胎、五胎家庭中愈加明显。换言之,在多胎家庭中,孩子性别 " 扎堆 " 的概率,比随机模型预期的要高。
这么说来,如果一个家庭已经连续生了几个性别相同的孩子,那么下一个孩子的性别,很有可能会继续 " 跟队 "?也就是说,或许存在某种 " 性别惯性 ",让同一家庭连续生出相同性别的孩子?
这些发现提示,家庭在子女性别上的分布并非完全服从 " 每次独立、概率均等 " 的假设。有些家庭似乎确实存在某种稳定的 " 性别倾向 ",连续生出同一性别孩子的可能性高于统计学上的预期。然而,这种偏向到底来自自然的生理机制,还是人为选择行为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一问题,他们特别关注了一种可能干扰统计结果的行为现象——被称作"coupon collection"(集齐卡片行为)。这种行为常见于希望 " 一男一女凑个对 " 的家庭,他们可能会在生出两个同性别孩子后继续尝试,直到 " 集齐 " 所想要的组合再停止生育。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最后一个孩子的性别并非独立随机,而是受到家庭计划的影响。
为剔除这种行为干扰,研究者还设计了一系列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即便排除行为性干扰,性别倾向仍真实存在,并非偶然或样本偏误所致。
年龄 + 基因,
可能才是解锁 " 性别偏向 " 的双重钥匙
既然 " 生男生女 " 并非完全靠运气,那么其中是否潜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生物学机制?为了寻找答案,研究团队从两个层面入手展开系统探索:一方面考察母亲的人口学与体质特征,如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等;另一方面,则借助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追踪可能的遗传线索。
在人口学分析中,一个显著的规律浮现出来:母亲的初产年龄越大,家庭中子女性别一致的可能性也越高。
研究者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生育年龄带来的生殖环境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生殖周期可能缩短,从而为携带 Y 染色体的精子(更偏向生男孩)提供了更有利的生存窗口;与此同时,阴道的酸碱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形成更低的 pH 值,从而提高 X 染色体精子(更偏向生女孩)的存活率。
在人群特征之外,他们还进一步利用 GWAS 探讨了背后的遗传机制。在剔除行为性干扰因素后发现:位于第 10 号染色体上的 NSUN6 基因(rs58090855)与 " 只生女孩 " 的家庭高度相关。NSUN6 参与 RNA 的甲基化修饰,在胚胎发育早期对基因表达调控至关重要,提示它可能通过母体 - 胚胎的分子机制影响性别偏向。
与此同时,在第 18 号染色体上,TSHZ1 基因(rs1506275)则与 " 只生男孩 " 的家庭显著相关。该基因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已知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子代性别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呈现母亲特异性的 β - 二项分布,母亲基因与生育年龄等因素共同影响家庭内性别聚集。
孕期缺铁," 儿子 " 变 " 女儿 "
在人群数据中,性别分布并非如掷硬币般完全随机,而是呈现出一种母体特异性的偏向。这不禁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除了遗传因素,母体是否还能通过某些生理或环境信号,影响胚胎性别的最终走向?一项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 [ 2 ] 提供了令人惊讶的线索:在孕期缺铁的小鼠中,一些原本应发育为雄性的胚胎,竟然最终表现出雌性特征。
研究发现,性别发育的关键在于Y染色体上的 Sry 基因。只有当它在胚胎发育的特定窗口期被准确激活,才能顺利引导睾丸的形成。一旦启动失败,即便胚胎携带 Y 染色体,也会转而朝着卵巢发育的方向发展。
而该机制的关键在于铁元素的参与。胚胎性腺中的 " 前支持细胞 " 会主动吸收并保留二价铁离子(Fe ²⁺),导致细胞内铁离子富集。这一过程对于激活一种名为 KDM3A 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至关重要。KDM3A 的作用是移除 Sry 启动子区域上的抑制性甲基标记(H3K9me2),从而解锁 Sry 的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 Fe ² ⁺,KDM3A 便无法发挥作用,Sry 无法被激活,雄性发育的程序也就难以启动。
更重要的是,母体的铁状态也会影响胎儿性别的发育轨迹。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首次构建了一条从 " 铁代谢状态 " 到 " 表观遗传调控(KDM3A 依赖 Fe ² ⁺的去甲基化作用)" 再到 " 关键基因(Sry)激活 " 最终决定 " 性别发育 " 的生物学通路,挑战了染色体决定论的传统观念。它深刻揭示,孕期营养状态,特别是铁的可用性,可能通过调控关键发育基因的表观遗传状态,影响甚至改变胚胎的发育命运。
看来," 掷硬币 " 那套理论,恐怕真难以完全解释后代性别的分布。生命的 " 性别交响曲 ",远不是一次简单的随机抛掷所能概括的,它的复杂与精妙,超乎想象。下次再听到 " 他家祖传生儿子 " 的调侃时,也可以辩上一辩了~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 [ 1 ] 中缺乏父亲信息,且无法完全排除 " 凑性别 " 行为和文化差异对结果的干扰;研究 [ 2 ] 主要基于动物模型,在人类中的普适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资料:
[ 1 ] Wang S, Rosner BA, Huang H, Rich-Edwards JW, Laden F, Hart JE, Penney KL, Chavarro JE. Is se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Insights from a longitudinal and GWAS analysis. Sci Adv. 2025 Jul 18;11 ( 29 ) :eadu7402. doi: 10.1126/sciadv.adu7402. Epub 2025 Jul 18. PMID: 40680119; PMCID: PMC12273753.
[ 2 ] Okashita, N., Maeda, R., Kuroki, S. et al. Maternal iron deficiency causes male-to-female sex reversal in mouse embryos. Nature ( 2025 )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063-2
撰文 | 木白
编辑 | 木白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刻下载梅斯医学 APP!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