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AI 眼镜的风还是吹到了阿里。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宣布将推出首款自研 AI 眼镜——夸克 AI 眼镜!
连阿里都开始亲自下场做硬件了,这 AI 眼镜到底有什么魔力?
要秋香说,纯属是现实所迫啊!
眼下的 AI 行业,尤其是面向消费者的 C 端领域,正卡在一个尴尬的瓶颈期:热闹有余,赚钱无门。
想想今年 3 月那个凭一段视频火出圈的 MANUS:发布一周吸引 200 万用户疯狂预约,内测码甚至被炒到 10 万元天价。结果呢?短短三个月后,它宣布放弃国内市场,裁员转战海外。
从搜索问答、智能助手、写作工具,到图像和视频生成,各类 AI 产品层出不穷,形态也从 App、插件到小程序遍地开花。
但一个扎心的事实是:这些工具大多只是用户 " 用得上 ",远未达到 " 离不开 " 的程度。
即便是 ChatGPT,也主要局限在办公场景,还没成为真正的 " 杀手级应用 "。
一个关键原因是:这些 AI 应用依然依附于手机和 PC 这些传统终端,难以突破原有生态的束缚。
在这种尴尬焦灼的情境下,AI 眼镜给大家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AI 眼镜不算新鲜,早期的 AR 眼镜产品也曾试图打入消费市场,但最终没能跑通。问题就在于:体验有限、覆盖场景太少,缺乏让用户天天戴着的硬核理由。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大模型和云端协同能力走向成熟,AI 眼镜的潜能被真正激活。以阿里的夸克眼镜为例,它试图将导航、支付、比价等服务无缝整合,打造 " 无感化 " 的场景闭环——实现 " 看一眼即支付 "、" 实时比价 " 这样的流畅体验。
正因如此,AI 眼镜被寄予厚望,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核心的移动入口。Meta、小米等巨头同样将其定位为 " 随身 AI 助理 " 的终极载体。
更重要的是,和纯软件应用相比,智能硬件提供了一条更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硬件本身就能卖钱、后续能通过内容订阅、增值服务等方式扩展盈利模式、还能提供更直观、沉浸、便捷的用户体验。
市场数据也给出了积极反馈: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 148.7 万台,同比暴涨 82.3%;中国市场更夸张,第一季度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 49.4 万台,同比增长 116.1%。
小米上个月也开了个好头,首款 AI 眼镜 3 天卖 5 万副,线下断货,活脱脱成了 " 智能眼镜界的 YU7",一下就把国内对 AI 眼镜的关注度给拉起来了。
光是今年二季度,小米、华为、联想、Google 与 XREAL 等纷纷上新 AI 眼镜,如今,阿里也加入了这场战局。不过,巨头和资本的热情高涨,用户的实际反馈却泼来一盆现实的冷水。Wellsenn XR 调研了 200 位用户,结果很扎心:只有 22% 的人是被 AI 功能吸引,70% 的使用频率集中在拍照和立体声。更残酷的是,对 AI 功能 " 很满意 " 的用户仅 8%,55% 直言 " 不太满意 "。连业内人士都表示,用户使用 AI 眼镜,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听歌、拍照。
虽然各家看似都有点 " 独门绝技 " ——比如小米的供应链优势,阿里的庞大生态——但整个市场仍处于 " 启蒙 " 阶段。 目前远没有哪家能筑起真正的 " 护城河 "。佩戴不适、续航短板、AI 交互体验生硬等问题依然明显。大家都在摸索试探,所以你看不到惨烈的 " 价格战 ",呈现的是 " 群雄混战 " 的格局。
阿里带着夸克入局,会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改变,我们拭目以待。不过秋香觉得啊,虽说在很多人眼里,AI 眼镜还只是个耍酷拍照听歌的玩具,但别忘了,手机最初也只是能发短信的大哥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