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李若菡
在即时零售进入 " 深水区 " 的当下,叮咚买菜 ( DDL.US ) 提出 "4G" 战略,不参与行业内卷,押注商品力。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外界看来,叮咚买菜放弃拼低价的打法实则是公司资源有限下的主动收缩,由 " 烧钱换流量 " 转向 " 小而美 "。作为少数存活下来的生鲜电商企业,公司的盈利来之不易,而当前净利下滑、营收增速放缓的业绩现状,也在迫使公司转换战略。尽管公司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动作频频,但整体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公司采取的供应链出海模式能否跑通,仍待时间验证。
内部 " 动刀 ",转换战略
7 月 21 日,叮咚买菜召集数百家供应链伙伴召开 2025 供应链生态峰会,正式发布 "4G" 战略,提出将 " 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 " 作为公司当下发展的核心方略。
目前,即时零售赛道竞争愈发白热化,低价补贴、流量争夺成为行业常态。但叮咚买菜创始人兼 CEO 梁昌霖在峰会上直言:" 不少企业为跑马圈地而忽视了商品和供应链建设。实际上,从用户视角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饮食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4G" 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叮咚买菜在 " 多快好省 " 的零售四要素中,将全力押注在 " 好 " 字上,意在回归消费本质,夯实产品质量。
梁昌霖为叮咚买菜制定的 " 一寸窄、一公里深 " 战略,确立了差异化的竞争路径。即以 " 商品和生态思维 " 取代主流的 " 流量与平台思维 ",专注生鲜、食品赛道,深耕供应链全链路。
证券之星注意到,为提高站内商品质量,叮咚买菜对内部启动了组织架构调整。公司将原有的商品开发中心,改为 10 个独立的事业部,并由公司 10 位核心高管分别带队。如 CFO 王松带队水果事业部,CTO 蒋旭带队蔬菜豆制品事业部,副总裁张奕、杨劭铭分别带队日配冷冻和快手好菜。
同时,叮咚买菜在运营界面也进行了调整,其 APP 流量向高品质商品倾斜,优先推荐如配料干净、低 GI 等商品,从产品端引导品质消费趋势。
但也有分析指出,在行业普遍 " 烧钱换流量 " 的背景下,叮咚买菜选择 "4G" 战略的本质是资源有限下的主动收缩,即放弃拼低价,集中投入商品品质与供应链深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资金储备为 42.9 亿元,其资金规模难以支撑无限制补贴,因此 " 缺钱烧 " 的叮咚买菜选择了 " 小而美 "。
Q1 盈利承压,收入增速放缓
证券之星注意到,净利下滑、营收增速放缓的业绩现状也不允许叮咚买菜继续砸钱。
此前,以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企业率先尝试了 " 前置仓 " 模式,以满足用户对生鲜商品的即时需求。
不过," 前置仓 " 模式的弊端较为明显,不仅前期需要大量的仓储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物流配送费用,后期还需持续的维护支出。高昂的运营支出也让叮咚买菜面临盈利难题,连续多年出现亏损。在此前的 2019 年至 2022 年期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 18.73 亿元、31.77 亿元、64.29 亿元、8.07 亿元。
长期亏损之下,叮咚买菜开启收缩模式。公司在 2022 年撤出厦门、珠海、天津、中山等多个城市。2023 年,公司退出川渝地区。2024 年,其在广州和深圳接连关停了 38 个前置仓站点。目前,叮咚买菜覆盖的城市数量从 2021 年的 37 个减少到 2024 年的 25 个,其中江浙沪地区城市数量为 16 个,占比 64%。
在这一背景下,公司的总运营成本和支出由 2022 年的 249.36 亿元下滑至 2024 年的 229.44 亿元。公司在 2024 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净利润为 3 亿元。但代价却是公司的 GMV 由 2022 年的 262.48 亿元下滑至 2024 年的 255.57 亿元,营收则由当年的 242.21 亿元滑落至 230.66 亿元。
2025 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的营收为 54.79 亿元,同比增长 9.1%,与此前三个季度的双位数增速相比,有所放缓。2024 年 Q2 至 Q4,公司的营收增速分别为 15.67%、27.21%、18.26%。同时,公司在该季度 GAAP 标准下的净利润为 801.7 万元,同比下滑 34.68%。
证券之星注意到,净利润下滑与公司的总运营成本和支出增长有关,公司在该季度的总运营成本和支出为 55.19 亿元,同比增长了 9.29%。其中,公司的销售成本为 38.42 亿元,同比增长 10.1%,增幅高于营收。受此影响,公司的毛利率则由 2024 年同期的 30.6% 下降到 29.9%。
证券之星注意到,深扎于江浙沪地区的叮咚买菜,正在持续强化其在上述市场的布局。2025 年以来,公司已经在温州、湖州等地开出了 14 个新的前置仓。
但有分析指出,江浙沪虽是叮咚买菜的优势阵地,但这一优势也使得公司在其他地区的竞争力相对薄弱。比如在华南市场,朴朴超市更受消费者认可;在北京市场,小象超市则占据着更大优势。受限于生鲜前置仓高投入运营模式以及对市场密度的要求较高,叮咚买菜也难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此外,随着美团、京东等公司进一步加大市场渗透,叮咚买菜的抗压能力还有待观察。美团、京东等依托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可以形成流量闭环,而叮咚买菜作为独立平台则缺乏生态协同,获客成本相对较高。
动作频频,出海仍在起步期
证券之星注意到,当前生鲜电商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叮咚买菜也在加速国际化布局。自 2024 年以来,公司在海外市场动作频频。
2024 年 8 月,公司旗下自有品牌 " 良芯匠人 " 的韭菜盒子登陆加拿大 T&T 大统华超市,并通过新加坡 FairPrice、英国 Panda Fresh 等渠道稳定供应大荔冬枣、阳光玫瑰葡萄等国产水果。今年 5 月,叮咚买菜与香港 DFI 零售集团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设定合作首年目标销售额达 1 亿港元。
外界对叮咚买菜的出海给予了较高关注。实际上,作为少数存活下来的生鲜电商企业,成本管控是叮咚买菜的主要考量。鉴于海外建仓成本支出较高,公司选择了成本相对较低的供应链出海模式。
在 2025 供应链生态峰会上,叮咚买菜副总裁杨劭铭表示,在新加坡、中东等多个市场,叮咚买菜的模式都是从技术和供应链入手,和当地的头部零售商进行合作。
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在出海方面保持了相对审慎的态度。2024 年 11 月,公司曾计划进军沙特市场,并拟于 2025 年 3 月前在当地设立首个前置仓。然而据《晚点》报道,在获悉美团旗下小象超市也计划进军沙特后,今年 2 月初,叮咚买菜 CEO 梁昌霖在内部会议上宣布暂时放弃沙特市场,及时止损。
此外,叮咚买菜 CFO 兼叮咚谷雨董事长王松坦言,出海业务还处于 " 创业阶段 ",公司内部希望能够给它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更高增长目标的要求。可见,公司的出海进程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而公司选择的 " 合作出海 " 模式能否跑通,尚待观察。 ( 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 | 李若菡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