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壁 Meta 大手笔挖角 AI 人才时,同为硅谷巨头的亚马逊也没闲着,只不过他们加码的是 AI 硬件。在当地时间 7 月 22 日,亚马逊方面宣布收购 AI 可穿戴设备初创公司 Bee AI。此次交易完成后,Bee AI 旗下的 AI 手环将加入亚马逊的硬件产品集,该公司所有员工也将加入亚马逊。
Bee AI 的联合创始人 Maria de Lourdes Zollo 在公告中写到," 当我们创立 Bee 时,我们希望看到一个 AI 真正个性化的世界,技术能够与你一同学习,理解并提升你的生活。我们拥有出色的团队和社区,如今最初的梦想在亚马逊找到了新的归宿。"
作为一家成立于 2022 年的 AI 硬件公司,Bee AI 能获得亚马逊的垂青是有理由的,他们仅花费两年时间就拿出了一款商业化的 Bee 手环。这款产品在去年 11 月发布,售价为 49.99 美元,其外观设计与传统的智能手环别无二致,但并未提供屏幕,而是内置了两个麦克风,能够实时转录并分析用户的对话。
Bee 手环的核心卖点,是基于大语言模型提供总结对话内容要点,并支持自动生成待办与行程提醒。用户还可以与 Bee 手环进行对话,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持续理解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内容,Bee 手环能够变得更懂用户的喜好,给出建议时也会更贴合用户的需求。
相比 Rabbit 和 Humane AI 等 AI 可穿戴设备初创公司,Bee AI 的优势在于务实。与 199 美元的 Rabbit R1 和 499 美元的 Humane AI Pin 相比,不到 50 美元的 Bee 手环更能吸引想尝鲜 AI 硬件、又不愿投入太多成本的消费者。
要知道,谷歌旗下 Fitbit 推出的智能手环产品也都在几十美元的价位,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不需要为 AI 支付额外的溢价,用购买常规产品的价格入手一款概念产品,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的阻力自然就会变小。正因如此,Bee 手环的市场需求火爆,新订单已经排到了 9 月初才能发货。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处体现 Bee AI 足够务实的场景是其对于隐私的重视。该公司所采取的隐私政策是用户可随时删除数据,音频录音本身不会被保存、存储或用于 AI 训练,但应用会保留 AI 对用户的学习数据,以便继续提供 AI 助手功能。
不难看出,在如今的一众 AI 硬件初创公司里,Bee AI 反而是少数不兜售概念的企业。事实上,Bee 手环的随时监听、并总结语音功能对于职场人士相当有诱惑力,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愿意收购这家暂时还没有证明自己的初创公司的原因。对于亚马逊而言,收购 Bee AI 或许是他们改变硬件业务的抓手。
在两个月前,亚马逊开启了自 2022 年以来的第 17 次裁员,目标又双叒叕一次锁定设备与服务部门,其中涉及 Echo 智能音箱、Ring 智能门铃等明星产品线。硬件业务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安迪 · 贾西 " 成本优先 " 战略的受害者,盖因该部门的业绩日趋低迷。
此前,Echo 智能音箱曾占据 32% 市场份额,Ring 门铃则开创了家庭安防这一赛道,但辉煌的过往难掩亚马逊硬件业务的现实困境。亚马逊方面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显示,其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 64%、至 171 亿美元,但设备部门的贡献始终未单独披露,市场推测其利润率远低于 AWS 39.5% 的水平。
Ring 门铃与 Echo 智能音箱表现不佳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两大产品线已经陷入了创新乏力的状态。以 Echo 智能音箱为例,2014 年的 Echo 和今年发布的 Echo Dot 之间,除了多一块屏幕,在语音交互层面几乎原地踏步。甚至智能音箱可以在房间内实现通顺的对话,以及识别用户在不同位置的指令这种,退而求此次的预期都还没能达到。
再加上细数亚马逊的硬件产品线,它们都不适合承载 AI 语音助手 Alexa+。因为凡是 AI 聊天机器人产品的活跃用户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高频,他们会频繁使用 AI 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而想要适配用户的高频需求,智能手机自然是最佳选项,毕竟只有它如今成为了人类的 " 新器官 ",比如谷歌的选择就是将 Gemini AI 整合到 Android 里。
但遗憾的是亚马逊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缺乏影响力,所以可穿戴设备自然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毕竟将 Alexa+ 装到 Bee 手环里的效果,肯定要强于装在 Echo 智能音箱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