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7-23
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研发难成药的靶点堪比登珠峰,做创新药更应避免内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如果一个靶点历经 30 年才有一款药物成功上市,其成药难度之高,不言而喻。

" 研究这样的靶点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 亚盛医药(HK06855,股价 73.45 港元,市值 256.3 亿港元)董事长、CEO(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他和搭档王少萌从 1995 年开始研究 Bcl-2 靶点,在 2004 年筛选出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后,一做就是 21 年。今年 7 月,亚盛医药的利沙托克拉(利生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成为国产原研首家、全球第二款 Bcl-2 抑制剂,打破了艾伯维在这一领域长达 9 年的垄断。

Bcl-2 靶点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被发现,直到 2025 年,杨大俊的团队终于针对该靶点获得成功,而亚盛医药另一款产品奥雷巴替尼片(商品名:耐立克),研发历程也长达 13 年。

杨大俊觉得,做药就是这样,找最难的靶点、做最好的临床设计、让药物效果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同类药物竞争中胜出。

"me-too 也好、快速跟进也好、生物类似药也好,我一直说我们不做这类创新。这些在研发阶段的风险比较小,但上市后的商业化风险更大,那时候失败的成本更高。" 杨大俊认为,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已经很难有 " 唯一、独一、缺一不可 " 的品种,不管在什么样的阶段,公司的目标都是解决临床无药可用的困境。

只有全优才能 " 无忧 "

很多血液病领域的专家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研究 Bcl-2 靶点。杨大俊的研究也经过了 30 年,为什么大家对这个靶点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 有人把 Bcl-2 靶点比作血液瘤的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 1),一旦成药,对慢淋、骨髓瘤等 B 细胞肿瘤都能发挥作用,堪称血液病治疗的‘万金油’。" 提起 Bcl-2 靶点的魅力,杨大俊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仿佛在谈论一位追寻半生的挚友——那些埋首实验室的日夜、临床试验中的波折,都是这个靶点的潜在价值里沉甸甸的注脚。

实际上,杨大俊在 2004 年就启动了第一个化合物的临床研究,比艾伯维还早 7 年。但 2016 年维奈克拉获批上市时,他的研究仍在临床的崎岖路上跋涉——就像他说的如同攀登珠峰,自己最早扎营在半山腰,却眼睁睁看着后来者先一步到达峰顶。

临床进度被赶超,在生物医药领域并不奇怪。于是,杨大俊更加坚定了亚盛医药要做跟维奈克拉有差异化的产品的想法。

Bcl-2 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达到目标剂量以后诱导细胞凋亡,药物不需要在血液里停留很长时间,否则就会打击正常细胞,引起副作用。肿瘤溶解综合征(TLS)曾被视为 Bcl-2 抑制剂临床应用中需要重点警惕的严重副作用之一,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因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等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死亡。

但维奈克拉爬到目标剂量需要 5 周,这是亚盛医药主攻的一个难点。

" 只有全优才能‘无忧’,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药物开发思路。" 杨大俊说,他们做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后来的临床数据证明,利生妥的部分表现比维奈克拉好。

利生妥采用的是每日剂量爬坡,经过 5 天的剂量递增达到目标剂量。利生妥的主要临床研究者、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李建勇教授说,很多药物的半衰期是 20 多个小时,这期间一直在发挥作用。利生妥的半衰期较短,约为 4 至 6 小时,TLS 发生率极低,因此,临床设计上可采用每日剂量递增给药方式,用药更为便捷。从临床情况来看,BTK 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耐药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利生妥能尽快发挥疗效帮助他们控制病情。

"TLS 是 Bcl-2 抑制剂最严重的副作用,很多患者如果处理不当,确实可能发生致命风险。即便在我们目前已经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情况下,仍有企业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病人死亡的情况。" 李建勇坦言,降低 TLS 的办法就是让药物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剂量。利生妥在安全性方面的大幅改进,对整个药物类别有非常重大的贡献。

李建勇见过太多走投无路的患者。以前患者使用 BTK 抑制剂时存在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用得越久越可能产生耐药性等情况,不仅生活质量受影响,经济负担也大。还有一些靶向药在抗凝、抗血小板等方面存在风险,尤其是在伴有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更需小心,相较之下,利生妥的安全性更高。作为临床医生,他觉得利生妥解决了很多临床用药的问题,在临床治疗路径上有革命性的意义。

这种临床用药的跨越,正是杨大俊 30 年前埋首研发时心中最滚烫的期盼。如今,再次谈起创业初心,杨大俊依然有些哽咽。他曾有家人因癌症离世,很多同事的家人、亲戚、朋友也是如此。亚盛医药上市的两款产品,都是中国第一、中国唯一,帮助相关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对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而言,意义重大。

" 我经常和员工说,在中国做创新药很难,早年没有投资,有时候还要‘求爷爷告奶奶’。但我也跟他们说,你们不用怕,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可以治病救人、给患者带来益处的。" 杨大俊非常感慨,他希望有一天,血液病的治疗可以让患者不用做化疗,急性血液病变成慢性血液病,慢性血液病则可以实现停药、无进展生存。

做创新药更应避免内卷

在 Bcl-2 靶点的研究上,杨大俊是幸运的,亚盛医药率先打破艾伯维的垄断,是中国创新药成果的一次验证。过去一年,中国企业创纪录的 BD(商务拓展)交易数量和金额,以及热门研发管线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身影,都在不断证明中国创新资产的实力。

杨大俊觉得如今的创新药红利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过去这些年行业积累、技术突破和政策推动的共同结果。按照创新药产业链时间发展,很多新的化合物、新的抗体、新的技术已经在临床研究中体现了价值,正在走向大家认可的阶段。如果没有走到这个阶段,从资本角度、投资人角度、行业角度还是会觉得 BD 有点太早或者风险太高。

" 去年和今年企业通过 BD 融的钱超过投资人投的钱,这是过去没有预想到的转折。这种现象表明,从侧路突围也能带来一个不错的效果,同时又促进了资本市场回暖。" 杨大俊也提醒,一些细分领域的表现确实不错,但谈不上全面回暖。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创新药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这种势头会持续下去。

对于眼下火爆的创新药行情,杨大俊非常直接地说,2021 年年初那一段时期创新药行业还是有泡沫,那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中有 80% 股价都破发了。

" 大家之所以能够 BD 成功,首先还是产品好、临床数据好,买方对你的产品、技术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 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能够成功出海,是非常难得、非常积极、非常正面的事情。因为有了这些成功,资本市场、一级市场也开始关注生物医药,大家感觉回暖也是正常的。" 杨大俊认为,某些现象级的事件不代表整个行业是井喷状态,行业还存在很多差距,只能说差距在越来越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长达 4 年的创新药寒冬里,港股 18A 公司中,仅有两家扛住了周期的重压,股价不仅 " 收复失地 ",更冲至历史新高,一家是成功挑战全球药王的康方生物,另一家便是亚盛医药。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随之而来:在创新药的 " 内卷式 " 竞争中,亚盛医药深耕的血液瘤并非大癌种,如何能从扎堆实体瘤的同行中突围?

对此,杨大俊直言,当下创新药内卷的症结,源于两个深层原因。其一,在过去很多年里,生物医药大多数是以仿制为主,创新意味着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也意味着更高的失败风险。在这个情况下,很多初创公司、传统公司都会比较保守、谨慎,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更愿意做相对成熟、风险小的事情。其二,资本和投资人,也希望投资的产品风险小,甚至没有风险。

医药魔方的数据显示,中国原研创新药总计覆盖了 754 个靶点,热门靶点与全球基本相同,重合度为 80%。但与此同时,热门靶点集中度较高。中国 TOP20 靶点中有 19 个靶点对应管线数量在全球占比超过 50%,其中 CLDN18.2、GPRC5D 占比超过 80%。

" 经过最近 4 年的市场教育,行业正在出现好的转机。" 杨大俊说,初创公司、创始人、企业也在想,是不是还应该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虽然存在高风险,可一旦成功也可能获得高回报。而且,投资人的态度也在改变。

站在创新药的新一轮风口上,杨大俊表示,大家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太追逐热门、太内卷,不能看到好的就去跟、去追,在这个时候要有冷静的头脑、要做自己善于做的事情、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要一窝蜂追逐热点。这样一方面效率低,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资源,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 " 死掉 "。他十分坚信,经过大浪淘沙,真正的金子才可以活下来。

风起之时,中国企业正大步向 Big Pharma(大型制药公司)的目标靠近。杨大俊说,Pharma 和 Biotech 之间最重要的分界点是能否通过自身研发的产品产生利润,并通过利润来支持研发。今年预计有几家公司可以达标,亚盛医药预计在 2027 年能够实现盈利。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艾伯维 首席执行官 生物 效果 生物医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