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黄泽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闲鱼变了。
最初,闲鱼只是个单纯的闲置交易平台,如今却早已突破边界,成了各类 " 神奇事件 " 的策源地。
有趣的是,此前知名导演于正跑到闲鱼招募演员,截止 7 月初已收到超 4 万份简历,这样的跨界联动在过去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微博)
有人调侃 " 人类对闲鱼的开发还不到 1%",如今,闲鱼早已挣脱了单纯闲置交易平台的固有框架,不断拓展边界,衍生出多元业务与新奇玩法,潜藏着无限可能。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背后,闲鱼也站在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截至目前,闲鱼注册用户数累计超 6 亿人,每年大约有 1 亿用户在闲鱼上出闲置,其中 95 后活跃用户占比 43%,00 后占比约 22%。
盈利模式仍需打磨,内容化运营尚在探索,怎样让交易场景与内容生态深度融合,非标品交易的顽疾更是亟待破解,假货、售后纠纷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平台发展。
马云很喜欢闲鱼。他曾说过,只要是年轻人喜欢的事情,那就是未来。今年 2 月 11 日,马云现身西溪园区 A 区 2 号楼 " 逛 " 闲鱼提出的 " 神奇 " 二字,也成为这一平台迈入第 11 个年头的关键词。
如今,这条 " 神奇的鱼 " 要游得更远,还得跨过这些现实关卡。
月活 2 亿,面临盈利挑战
闲鱼月活用户突破 2 亿大关,增速在电商类 APP 中独占鳌头。
年轻人的大量涌入,正让这个被戏称为 " 二手海鲜市场 " 的平台推向新的发展高峰。
依据 QuestMobile 发布的《2025 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2025 年 3 月,闲鱼月活跃用户规模(MAU)达 2.09 亿,同比增幅逼近 20%,成功跻身 "APP 用户规模增长榜单(MAU 亿级)" 前十,其 MAU 增速在电商类 APP 中位列首位。
如今,闲鱼注册用户数已超 6 亿,日均 GMV 超过 10 亿元,每日有 400 多万件闲置物品发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在阿里电商版图里,淘宝天猫一直是零售主力,1688 负责国内批发供给,闲鱼则专注二手闲置交易,共同构成了阿里分工明确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近年来,闲鱼流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3 年 5 月,其注册用户数突破 5 亿,到 2024 年 3 月,日均 GMV 达 10 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可谓惊人。
在阿里内部,闲鱼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这背后是阿里对创新业务的高度重视,对闲鱼的投入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进行重点培育,持续投入周期长达 3 到 5 年。
在升级为淘天集团一级业务后,闲鱼被赋予了更多责任,其中就包括实现自负盈亏。
在享受业务地位提升带来的优势时,闲鱼也面临着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如何实现自我盈利。
毕竟,集团的期望和市场的激烈竞争都摆在眼前,闲鱼不能再依赖以往 " 烧钱换流量 " 的模式,而是需要尽快找到能够支撑自身持续发展的盈利途径,从一条 " 神奇的鱼 " 转变为 " 能挣钱的鱼 "。
此前,闲鱼的盈利主要依赖于对职业卖家的收费,而如今这一范围已逐渐扩展到全体卖家,平台对每一笔交易收取 0.6% 的基础服务费。
这一举措意味着闲鱼未来的收入增长将与用户规模紧密相连,每新增一个用户、每促成一笔交易,都会为平台带来收入,即通过吸引更多人在闲鱼交易,就能推动营收增长。
过去,闲鱼主要作用是分担淘宝流量,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收取佣金,那时电商竞争相对缓和,淘天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当下电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京东、拼多多、抖音商城等平台强势崛起,在这样的环境下,闲鱼成为淘天开拓新市场、发展二手经济的关键力量。
面对其他二手电商平台率先布局线下店铺的情况,闲鱼也迅速跟进,近年来积极在实体业务领域发力,陆续在全国各地开设社区门店。
线下店铺深入社区,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可靠的服务保障,还能帮助闲鱼更精准地了解大众需求,掌握市场动态,进而优化服务质量,拓展新的用户群体。
内容化胜算希望渺茫
闲鱼正踩着淘宝的脚印,一步步走进内容化的死胡同。
这个曾被寄予 " 二手交易理想国 " 厚望的平台,如今用生活娱乐内容、种草笔记搭建的社区幻梦,不过是淘宝当年 " 微淘 " 败局的廉价复刻。
当职业卖家的 AI 脚本取代真实用户的闲置故事,当 " 有人味 " 的直播沦为标准化话术表演,闲鱼试图用社区属性破局的野心,恐怕终将在现实面前撞得粉碎。
用户打开闲鱼的指尖,从来只为一个目的——交易。用户对闲鱼的认知早已锚定在 " 买卖闲置 " 的坐标上。
淘宝当年砸重金做内容社区,最终让 " 微淘 " 成了商家自嗨的广告牌,根源就在于错判了用户需求,购物平台的内容,本质是交易的附属品,永远成不了主角。
如今闲鱼强推的种草笔记、兴趣圈层,不过是给二手交易裹上了一层不合时宜的糖衣,用户划开屏幕的瞬间,心里算的还是 " 性价比 " 这笔账。
(图片来源:闲鱼 App)
社区的灵魂是真实流动的人情,而闲鱼正在用机制杀死这种可能。
普通卖家不会为一件几十块的旧物写千字 " 种草文 ",职业卖家却能用 AI 批量生产 " 野生感 " 文案。
当平台上的 " 闲置故事 " 变成算法拼凑的营销模板,当 " 兴趣圈层 " 塞满了加价倒卖的职业账号,所谓的 " 风陵渡口 " 早已成了标准化的交易流水线。
淘宝当年没搞懂,如今闲鱼也没明白,社区不是靠功能模块堆出来的,而是靠用户自发的信任与互动长出来的。
当 AI 生成的 " 烟火气 " 取代真实的生活痕迹,这样的社区不过是座无人问津的 ghosttown。
更致命的是,内容赛道早已是红海厮杀。
抖音的生活短剧、小红书的垂直种草、B 站的兴趣圈层,每个领域都有深耕多年的玩家。
闲鱼想靠 " 真实 "" 野生 " 突围,却连 " 有人味 " 的定义都模糊不清。
淘宝当年用真金白银证明,电商平台的内容基因里藏着先天缺陷,流量最终会流向营销效率最高的地方,而非最 " 有人情味 " 的角落。
当闲鱼的直播频道里,职业卖家的话术比个人用户的分享更熟练,所谓的差异化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觉。
淘宝没能跨过的坎,闲鱼未必能迈过去。
用户对平台的认知一旦固化,再花哨的内容也难改本质。
当闲鱼的社区梦最终沦为职业卖家的流量场,剩下的或许只有越来越像淘宝的背影,以及同样渺茫的胜算。
非标品问题重重
闲鱼非标品交易的核心矛盾,根源在于交易生态中信任机制的缺失与风险管控的滞后。
信息不对称构筑起第一道风险防线,非标准化商品的特性,致使质量与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这直接为高仿商品在平台公开流通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职业卖家群体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典型的 " 柠檬市场 " 效应,他们打着 " 个人闲置 " 的幌子,利用平台监管漏洞批量兜售假冒商品,不仅破坏了 C2C 模式的信任根基,更加剧了假货泛滥的恶性循环。
而真伪鉴定环节存在的专业性壁垒,进一步放大了买方的决策风险,让普通用户在交易中始终处于信息弱势地位。
从交易全链路来看,商品描述与实物存在偏差,属于典型的履约风险失控现象。
卖家通过选择性呈现商品信息构建起 " 信息茧房 ",与买方收到的实物形成明显认知落差,这种预期管理的失效,直接对用户体验造成冲击。更为关键的是售后环节存在系统性缺陷,保障机制的缺位,导致纠纷发生后,用户陷入 " 维权无门 " 的困境。
卖方履约责任的缺失、平台投诉渠道的模糊化以及规则限制,共同构成了维权链路的梗阻。
这种风险传导机制的不畅,不仅会降低用户的复购意愿,更会削弱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要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重构交易信任的底层逻辑。
对用户而言,交易安全感的核心诉求可凝练为 " 风险可追溯、问题有回应 "。
这意味着平台必须建立全链路的责任闭环,从前端的卖家资质核验,到中端的纠纷响应机制,再到后端的投诉处理通道,形成 " 专人对接、专业处置、全程可溯 " 的服务体系。
" 出了问题找得到人、投诉有门 " 并非一句简单的服务承诺,而是构建非标品交易信任生态的核心支点,它既明确了平台的监管责任,又为用户提供了可预期的风险解决方案,最终将通过降低交易摩擦成本,实现平台与用户的价值共赢。
当闲鱼真正领悟并践行 " 让每一次交易都始于需求,终于信任,成于效率 " 这一理念时,它便有可能开辟出 " 真实 " 为基石,以信任为桥梁,以效率为保障的生存范式,为用户打造一个纯粹、简单、高效的闲置交易空间。
- END -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931394256@qq.com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 ( 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 ) 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 ; 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牛刀财经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