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 ) 根据北京点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江在第三届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微短剧主题研讨会上的现场演讲整理。
点众科技是从 2022 年开始进入到微短剧行业里面来的,到现在为止已经实践了三年时间。我看到的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全中国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大概在 500 多亿,我大概算了一下,其中竖屏短剧贡献了大概 400 多亿,贡献了 90%。我们点众科技去年是 88 亿的营业额,我们一家已经占了百分之十几,所以,我们算是耕耘时间比较长的从业者。
微短剧曾经被认为是一个风口,在商业上有红利期,这个红利期确确实实有,是什么时候?是在 2022 年— 2023 年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处于疫情期间,大家不能出门,在家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在网上消费内容,微短剧是从短视频的逻辑上伴生出来的,当时这种小爽剧更多来自于网络文学的爽感,用类似短视频的形式串接成一个故事,迅速占领了很多人的消费时间。
我记得 2023 年我去做一个分享,讲到我们的营业规模的时候,迅速就有不良记者说:" 你看这样的小公司,随便拍一个成本不高的剧,一个月就拿几个亿的营业额 ",还上了热搜。在那个阶段因为它是一个新鲜事物,有一个红利期,确确实实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是说实话到现在,我觉得竖屏短剧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成熟期,或者叫瓶颈期,任何一个产业到了瓶颈期的阶段,利润是不可能高的。
现在很多创作者也处于这种瓶颈上的困扰,为什么出现这个困扰?观众开始不买单了,大家都知道审美疲劳,在我们微短剧行里有一个词叫 " 爽疲劳 ",因为竖屏短剧一直是主打地给大家伙提供一个爽感,提供情绪价值,我们现在是 " 爽疲劳 "。我们做了一些街头访谈,我们访问微短剧重度用户,一年三四万部的内容摆在那儿,即使是重度用户,比如三四线城市的、年龄偏大的男性用户,这是最早的一批微短剧用户,他们也已经觉得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什么样子,也已经开始不太愿意为每一部微短剧买单了。" 爽 " 也会有 " 爽疲劳 ",大量的网文改编的这种简单的所谓的逆袭、甜宠、虐恋,其实已经在消费者面前呈现明显的边际效应递减。
旧的套路已经不再奏效了,尽管还有人在看、还有人在消费,但其实已经很难驱动增长,空洞的、不可信的、失真的表达,让很多用户已心生厌倦。问题的核心其实还是在于很多作品只顾流量,在创作中过于追求爽感,缺乏现实骨架,目前情绪价值贩卖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
是不是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微短剧特别是竖屏短剧的下降?我倒不这么认为,上面讲的是值得忧虑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积极的地方,分阶段去看:
第一个阶段就是刚才讲的红利期,拿一个网文随便改编一下,然后通过投流的方式,让剧找用户,不是用户找剧,基本就可以拿到情绪价值的变现,2022 年、2023 年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这个阶段基本以叙事为主,讲一个故事,产生爽感,就产生价值。
第二阶段其实是有一定的 " 影视化表达 " 了,什么是 " 影视化表达 "?有很多的解读,有一个解读,在我们和很多传统影视制作者共同探讨的时候发现,对人物的刻画是影视化表达非常核心的部分,而在第一阶段是不重这个的。到第二阶段的时候,从一个简单的人设变成立人物,事件也不是单纯为了制造爽感、增加情绪,有一部分情节的作用是为了立人设。这个阶段有一批作品就跑出来了,特别是一二线年轻一点的用户就会看。
去年的《桃花马上请长缨》,还有今年初我们做的《好一个乖乖女》,在微短剧贡献时长上是里程碑式的,拿到了 1.1 亿小时的总时长,这是目前我能看到的数据里面最火爆的一部,故事本身其实并没有多么奇幻或者吸引人,但这里面对人物的刻画是下了工夫的,原来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是为剧情服务的,现在逐渐用事件反过来刻画人物。第二阶段出现了所谓微短剧的 " 明星 ",那因为人物立住了,演员就比较容易出来,第二阶段也出现了从情绪逐渐地到情感表达的趋势。
第三阶段,可能现在还没到,但是行业里不少作品带有这样的特征了,比如像前一段时间大火的《家里家外》,再早一点的像《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世间如你所愿》,现实题材创造社会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我们特别希望微短剧能够呈现的,一旦到了这个阶段,它的影视化特征和真正意义上的精品化特征就非常明显了,因为它不只是情绪情感,它已经走到了情怀,是我们大多数观众基本价值观的共振和共鸣。第三个阶段,尽管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是一些作品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可能性和希望。
现在头部微短剧在服化道、灯光、摄影已经和长剧水平相当了,你到横店会发现,微短剧拍摄现场,用的服化道、灯光、摄像等,和长剧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微短剧相关的预算也已经从最早的 5 万块钱一部提到了一两百万一部的水平了。所谓精品化不应该仅指拍摄制片层面的精品化,还应该是内容层面的精品化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新的价值,对用户来讲,每一次内容创新都能带来用户对你的认同,所以一定要拒绝同质化。
" 微短剧 +" 也是一个破局之道,微短剧承载社会功能,赋能千行百业,比如我们和北京西城区委宣传部一起做的《西城无小事》,请到了蔡明、英壮、李金斗、李菁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微短剧已经开始赋能政务。
再有就是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化反过来对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只是用投流方式做付费内容的话,因为始终要牢牢抓住用户,比如像初时代的微短剧,节奏必须快、必须紧凑,要反转,非常狗血,但是到了免费时代,用户可以一直看下来,那你就没有那么着急,说我一定要马上抓住他,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代事物背后的逻辑,去做一些伏笔,去立人物,免费模式的开放对整个行业其实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在河马短剧、红果短剧上的很多精品作品,就和免费模式有关系,如果持续付费的话,确确实实要牺牲掉一些叙事空间,去追求情绪浓度和节奏。免费模式同时也吸引了年轻用户,这也是为什么用户规模能从 3 亿多到增长到 6 亿多,免费模式带来了用户规模的突破。
再就是技术赋能,我们自己也在用 AIGC 做内容,现在 AIGC 还是在解决效率,但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在 3-5 年之内,我们会看到微短剧平台逐渐从 PGC 平台、OGC 平台,变成 UGC 平台,我们接触大量的 AIGC 创作者,超级创作者已经可以从企划到故事、再利用 AIGC 撰写剧本、再到利用 AIGC 生成内容、到最后的剪辑合成上线,1-2 个人就完全可以完成,这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觉得 AIGC 未来对微短剧商业模式的变化是我们能看到的最重大的突破点,尽管现在还在初级阶段,但技术突破一定能够赋能全产业链进行升级。
从点众来讲,我们适应这些变化,作为行业头部排头兵,跟大家一起去突破,也愿意和大家共建生态,比如我们刚刚在上海电视节期间发布了河马剧场的合伙人计划,因为我们自己做网文,我们开放了 1 万多部小说 IP 供对外合作改编,单部剧扶持最高可以到 500-1000 万宣发资源,目前和我们合作的头部制作方单月收入已经超过 100 万了。
目前第一届 " 河马杯 " 大赛已经结束了,结果还是不错的,有上万人参加,有 6000 部作品,这是来自全国高校的。第二届今年正式开始,因为这是一个国赛,获奖者可以保研,所以对大学生来讲其实还是非常有价值的。第二届特别设立了 AI 创作赛道,也让这些年轻的鲜活的群体利用他们的奇思妙想,能够让有创新的破圈作品涌现出来。
今天来之前,其实说实话,跟我们一起做竖屏微短剧的人聊天,好多人还是蛮焦虑的,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商业原来成功现在看上去没有那么成功了?我们的增长为什么遇到瓶颈了?我们的生意为什么越来越不好做了?其实所有的企业在遇到这个问题去找理由的时候,去找营销的、找产品的、找财务的可能都是表皮的,你只能从核心想,你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来这儿的使命是什么?
" 点燃心中梦想,点亮大众生活 ",这两句话是写在点众公司入门的地方。这是我们公司的使命,只有我们真的把它做到的时候,我们的用户、观众就会给我们以足够的回报,来感谢我们为他们创造的各种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在经营中遇到问题了,其实就是市场在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已经背离初心了,我们走偏了,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业务回到为大众服务,用好内容点亮大众生活上面去,重复的、低质的内容是无法实现我们的使命的。所以,我想在这里也是跟各位同行和想要进入这行的朋友们共享,只有我们保持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业务才能基业长青。
商务合作 请联系:
zsh762079852(微信 I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