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新眸原创 · 作者 | 简瑜
最近几年,跨界联名已从一种新颖的营销战术,迅速演变为众多品牌难以绕开的战略选择。
这股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不只是为了制造声量,更是品牌在存量竞争时代下,对品类破圈的集体焦虑。有媒体统计,2024 年中国市场就见证了超过 3000 个品牌参与,发起了超过 1.4 万次跨界联名活动,其规模与频率均创历史新高。
联名品牌从早期的奢侈品、潮牌等头部玩家,已深度渗透至各个层级的市场主体;其应用领域也从茶饮、快餐等高频消费行业,急速扩展至休闲零食、饮料、日化美妆、数码 3C 乃至文旅地产等几乎全品类行业。
在这一波热潮中,休闲零食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 联名热 "。其中,以辣条为核心产品的国民品牌卫龙,近年来在跨界营销上动作频频。
今年上半年,卫龙相继和肯德基 " 疯四 "、五芳斋、白象、林间柠檬茶等推出了多款联名产品。以卫龙与五芳斋联名推出的新品粽子为例,在上线首周,仅京东平台数据显示,其联名礼盒销量就突破了 10 万盒,成功制造了一波节日热点。
然而,当 " 万物皆可联名 " 成为行业共识,联名不再稀缺,品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当联名从差异化手段沦为行业标配,卫龙如何穿越零食行业整体低迷的周期?当 " 新鲜感红利 " 逐渐递减,品牌又该靠什么维系自身的长期增长动能?
摸着瑞幸过河
谈起品牌联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瑞幸。
过去一年,瑞幸平均每月推出 3 次联名,对象跨越酒品、餐饮、潮玩等多个行业。尤其是与茅台联合推出的 " 酱香拿铁 ",仅在抖音平台便实现单日破百万杯的销量,成为营销史上现象级的经典案例。
相较于大多数品牌更倾向于选择与调性相符的对象合作,瑞幸与茅台的 " 平价咖啡 + 高奢白酒 " 组合,虽在目标群体上有一定重合,但定位却截然不同,不仅使得双方在目标受众上彼此渗透,在品牌认知上也产生了双向互补,塑造出极致的反差感。
进一步来看,卫龙的联名之所以能频频出圈,关键也在于其产品本身所具备的 " 反差感制造力 "。
辣条,这一带有 " 重口味 "" 接地气 "" 非主流 " 标签的国民零食,当它与其他品牌进行组合时,天然形成了文化张力与社交趣味。不管是与肯德基联名推出的 " 辣条风味大鸡肉条 ",还是与五芳斋联名的辣条风味粽子,都凭借着辣条这一品类本身的张力,赋予了联名产品更大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不止卫龙,越来越多的零食品牌也纷纷踏上联名赛道。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也都相继开展联名合作。
事实上,在零食行业大举入局之前,茶饮才是联名玩法最先 " 内卷 " 的赛道。而对比两个行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不管是茶饮还是休闲零食,在积极开拓品牌联名之前,都陷入了行业饱和的困境,而联名也就成为了品牌破圈的关键路径。
通过与另一个 IP 的联动实现用户圈层的破壁扩张,随之带来新的产品内核,甚至开拓新的产品品类,激发消费者兴趣和情绪共鸣,从而能够扩大产品本身的用户市场。
更深一层来看,无论是茶饮还是零食,都具备典型的低价、高频、高情绪价值特征。这类产品的联名操作门槛不高,但触达用户情绪的能力极强。一个新奇的联名包装、一次意料之外的 IP 跨界,就能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裂变式传播,以低成本撬动高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零食行业的联名成本并不比茶饮简单,相比茶饮行业基于门店 + 原料组合的快速上线机制,零食联名不仅涉及更复杂的供应链,还要面对库存管理、物流周期、包装适配等现实问题。单个项目从立项到上市周期平均超过两个月,且一旦销售疲软,成本沉没严重。
联名背后的增长焦虑
相较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等定位更广、渠道更全的零食品牌,卫龙由于其辣条品类的独特性,在人群覆盖与销售路径上更受限制。
长期以来,卫龙的核心消费群体集中在中小学生,购买场景多发生在线下校园周边的小卖部、便利店及量贩零售终端。虽然近几年卫龙持续推进渠道结构调整,陆续入驻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试图打通线上消费触点,但效果远未达到预期。2024 年财报显示,线下渠道仍占据卫龙总收入的 88.8%,较 2023 年仅微降 0.9 个百分点。
线上渠道无法突破,线下渠道也陷入隐忧。卫龙长期以来的重要经销商,零食折扣店,自去年起也开始陷入了增长乏力,在门店规模上趋近饱和。
与此同时,辣条赛道的内部竞争也在加剧。以 " 麻辣王子 " 为代表的新锐品牌正在不断侵蚀卫龙的市场份额,借助 " 麻辣 " 这一差异化口味定位。麻辣王子的市占率在 2024 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增长了 1.12%,成为辣条细分领域增速最快的品牌;而卫龙则分别下滑 2.33% 和 2.08%。
更大的挑战在于:辣条品类本身正在失去主流消费者的青睐。
一方面,伴随 " 低脂、轻负担、少添加 " 等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传统辣条重油重辣、高钠高热的产品特性,与健康化的消费趋势渐行渐远,很难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辣条作为一种 " 童年味道 ",其背后情绪价值正在被稀释,新世代消费者缺乏情感链接,老一代消费者则转向更健康的替代品,品类吸引力持续滑坡。
实际上,卫龙早在 2020 年便已意识到品类天花板问题,开始加码健康化产品的布局,逐年增加蔬菜制品的销量。
魔芋爽的推出,给卫龙带来了新增量。根据 2024 年卫龙财报,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辣味蔬菜制品,营收占比上升到 53.8%,成为卫龙的第一大品类,而过去卫龙所主打的调味面制品,则退居二线。
图源:卫龙 2024 年财报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魔芋这一品类来说,卫龙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随着魔芋产品的热销,各大零食品牌如盐津铺子、百草味、三只松鼠都先后推出了魔芋产品,其中,盐津铺子的单品——大魔王麻酱素毛肚,更是在今年 3 月实现了单品销量破亿,势头猛劲。
当联名失效,卫龙如何继续增长?
虽然跨界联名在短期内能够有效带动新品销售。但这种模式天然具有不可持续性,一旦用户的好奇心被过度消费,联名也会从 " 爆点 " 沦为 " 疲点 "。
跨界联名的增长乏力,从步入下半场的茶饮行业可见一斑:有媒体统计显示,2024 年,喜茶联名次数从上一年的 19 次下降至 14 次,2025 年更是一反常态,至今尚未推出任何联名产品,而奈雪也从 29 次减少至 23 次,茶百道从 24 次减少至 12 次。
与数量减少对应的是花样出新,部分品牌甚至在联名推广中放弃捆绑式营销,以提升周边产品品质吸引客群,转头做起了周边的生意。
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两年联名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得消费者逐渐陷入审美疲劳,联名产品所带来的新鲜感迅速下跌,同时,各品牌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必然存在一定的题材偏好与资源限制,也就难以长期维持高频增长。
除此之外,大多数联名形式依旧停留在包装共创、口味微调、周边赠品等浅层内容,真正实现 IP 深度融合与产品创新的比例极低,形式单一成为被频繁诟病的痛点。
卫龙也难以置身其外。其联名大多集中在餐饮或茶饮行业,如肯德基、白象、必胜客、林间柠檬茶等,通过 " 辣条 + 另一种食物 " 的形式激发消费兴趣。但这种 " 食物 × 食物 " 的联名模式,天然存在边界限制。
一方面,口味融合的空间有限,真正能够在创新性与接受度之间取得平衡的产品寥寥无几;另一方面,食物场景的单一性也限制了想象力延展,消费者很快便会产生疲劳感。
当 " 辣条味鸡肉条 " 或 " 辣条粽子 " 不再新鲜,联名的传播效果也会显著递减。未来如何探索出新的联名路径,是卫龙更深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必须承认的是,联名永远只是战术工具,而非战略解法。对于卫龙而言,联名策略固然在短期内激发了部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提升了品牌热度。但正如茶饮行业的前车之鉴所示,这种增长更像是一种 " 注意力红利 ",而非长期驱动。随着用户的新鲜感递减,若缺乏内容的持续创新和产品力支撑,联名效应也势必会走向边际衰退。
— END —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