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又一次兜底了。
今年 6 月份,社区团购又迎来了一次集体大撤退,这应该是最后一轮淘汰赛了。仅有的几家全国性平台开始退出亏损区域,寻找新的模式。烧钱千亿最终难获得持续性全国性的盈利。对不少平台来说,社区团购变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
留下中小供应商一脸茫然,需要及时把仓库的货物清走。涉及的商品主要是生鲜,货值虽然不多,但是分秒必争,找不到新渠道很快就会出现腐烂损耗。
很多供应商开始主动涌向多多买菜和当地的渠道。至此,多多买菜成为了唯一幸存的全国性社区团购平台。拼多多又一次接住了业务撤退留下的中小商家。
巨头对农产品的执着从社区团购转向即时零售,势必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围绕着农产品品类,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腥风血雨。但鲜为人知的是,拼多多已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2019 年农产品成交总额达到 1364 亿元,2020 年预计突破 2500 亿元。从 2015 年创立初期,拼多多就把农产品做为战略重点,至今已近十年。不少中小商家在拼多多获得了持续的盈利和复购,产品的生命周期变长。
围绕着农产品,拼多多和中小商家已经开启了一场隐秘的战争。
万亿市场下的 " 隐痛 "
农产品上行最终结果,是想实现农田和餐桌的双赢。
在生产端减少 " 谷贱伤农 ",农户和养殖户能卖出好价钱,从传统的线下渠道主导转向技术和需求驱动的新模式。在需求端,让消费者享受品质好的产品。
社区团购的大败退,也预示着农产品又失去了一个可操作的样本。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线上生鲜产品的渗透率接近 20%,远低于服装、美妆、家电等品类。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农产品上行为什么这么困难?
一是环节过多,利润被层层压缩。传统的流通需要经过农户、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才能交到消费者的手中;二是高损耗,物流成本高。很多农产品生产地村级快递网点覆盖率不足,县域冷链网络缺失致荔枝、活蟹等高损品难跨区域流通;
三是供需匹配失衡的问题。农户盲目跟风会导致产品滞销,无市场需求数据指导,仅凭经验种植,易导致区域性过剩;四是非标化阻碍商品化。很多产业带的生产端都是小而散的,同一产区产品规格、品质差异大。
所以很多优质的农产品被禁锢在区域性市场。2025 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场规模突破 16.45 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0% 以上。数十万亿的市场需要一次转型。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提供了新思路。农产品的利润本就很低,为了减少商家压力,拼多多提出了零佣金的策略。农产品商家在拼多多卖货可以直接拿到全部货款,收入直接增加。这有助于吸引更多农民入驻平台,并激励他们生产更优质的农产品。
同时,为解决农产品的核心痛点,拼多多推出了 " 农地云拼 + 产地直发 " 的模式。
农地云拼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把全国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传统小农生产模式下的分散农田和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分散的需求,通过虚拟的市场整合在一起。
农户和养殖户能获得稳定批量的订单,小农户链接到全国的大市场。
产地直发模式下,生产端和消费者直接连接,缩短了整个链条,也减少了中间加价环节。产地直发正在为更多农产品商家创收。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指出,2024 年产地直发模式带动农产品订单量年增长率超 40%。
中小商家已经在拼多多上完成了一次蜕变。
从黄土高原到全国餐桌,环县羊肉的致富密码
在黄土高原上,隐藏着一个滩羊和湖羊的生产基地——甘肃环县。
这里的羊群食用的是草原上天然的中草药,饮用的是富含矿物质的泉水。所以羊肉膻味轻、肉质嫩,环县羊羔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由于当地的交通闭塞,物流不发达,所以环县羊肉没能被大众熟知,只被作为内蒙的后备工厂。但随着当地农户开始拥抱电商渠道,一切发生了改变。
外地的商人因为运输成本高很少来收购,环县最初非常依赖当地的线下收购商,价格也是对方说了算。当地的养殖户非常被动,羊肉被压价是常事,他们也不敢大规模养殖,担心卖不出去。
2016 年,返乡创业的刘国宁在拼多多上开了一家店铺 " 陇上刘叔叔 ",起初只是销售自家和左邻右舍的羊肉,销售额仅为 50 万元。
通过拼多多优质低成本的流量,去中心化的分配方式,可以让消费者能够更快的匹配到合适的商品。这更加适合有生产和价格优势的产业带商家,能更好地发挥产品优势。商品竞争力成为核心的评判标准。
本来品质就不错的环县羊肉也获得了全国范围的曝光。刘国宁也针对电商用户的要求对羊肉产品进行了优化。
传统模式下,环县人卖羊都是整只羊或者半只羊,只进行简单的切割。在后台,不少拼多多的用户开始问能不能只要羊排或羊腿等部位。刘国宁开始增加精分割和深加工的生产线,店铺里有羊排、羊肉串、羊肉卷等多个 SKU,甚至搭配了烧烤料供顾客选择。
" 陇上刘叔叔 " 也获得了黑标,店铺订单量暴涨,2022 年的销售额达到 1 亿多元。当地的散户羊肉已经不能满足订单量。目前刘国宁签约的散户已经超过 100 家,通过合作社间接签约的农户有 4000 多家。
环县电商销售额中,拼多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成为羊肉上行的主力平台。赚到钱的环县人,也有信心和能力开始现代科学化的养殖。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环县和多名高校专家进行品种培育。新培育的杂交羊,生长更快,单日增重快过传统湖羊,出栏率更快,养殖成本下降,售价上涨,从根本上完成了一次升级。要想富先修路,当地政府也在积极的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铁,为电商发展加速。
拼多多也在有意通过平台规则完成对商家的引导,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业务负责人看到水果标准化的趋势出现,于是对高品质的大果进行扶持。推出百亿精品水果专项。荔枝单果重量达到 18 至 20 克就会被打上标签,获得流量扶持。指定标准后,有公司高规格水果的利润提升了 5%,复购率也在明显提升,商家面向农户的采购价也提高了。
在拼多多,产业带的商家能完成低成本的入驻,获得优质的流量曝光。同时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完成从 B 端生产到 C 端销售角色的转变。节省下的佣金和费用,能反向投入到生产和创新当中,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升级。这更是拼多多打赢这场 " 隐秘战争 " 的核心战术。
除了农产品,拼多多还在积极扶持其他品类的中小商家。河北跑鞋、深圳相机、永康厨具等产业带也都通过拼多多走出低利润的代工业务,用创新完成转型。
拼多多的 " 供需定价 " 与长期主义
电商正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经济学原理》认为,价格是由供需决定,不是由成本决定。电商的价格战下,同质化商品并没有解决用户的新需求。
拼多多模式的价值在于用 " 供需定价 " 替代 " 成本定价 "。中国制造的出路不是更便宜,而是更精准。在原有白牌商品功能性的基础上,快速上新品,不断地测试和迭代,精准满足更多需求。
不少产业带商家的销售额和复购率因此提升。这些最终的结果证明,消费者愿意为了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商品支付溢价。
拼多多也因此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产业带的商品是介于白牌和大牌之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没有沉重的品牌溢价。
主动降速,拼多多正在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继续优化生态,加码自己的优势。
今年 4 月,拼多多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宣布推出 " 千亿扶持 " 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 1000 亿元,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商家新质转型升级。这也是继百亿补贴、百亿农研之后,又一个重投入的动作。
" 千亿扶持 " 包括店铺保证金下调和技术服务费退返等策略。大家电、二手数码类目保证金降幅最高超 90%。例如,二手平板电脑类目保证金从 2 万元降至 500 元。推广服务费、先用后付订单技术服务费等退返政策,每年为商家节省数十亿元成本。
用短期利益换长期发展,未来的拼多多也会重新夺回资本市场的认可。彭博对基金持仓的分析显示,富达中华地区基金 5 月连续第三个月增持拼多多 ADR。
社区团购的硝烟散去,巨头们转向新的战场。但在农产品这块曾被反复验证 " 难啃 " 的万亿级市场,拼多多通过一场精心布局、与中小商家深度捆绑的 " 隐秘战争 ",不仅构建了难以撼动的壁垒,更探索出一条以精准需求驱动、以数字化赋能产业链升级的中国农产品上行新路径。
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关乎一个平台,更关乎中国广袤土地上无数中小生产者的未来。拼多多的角色也正在从流量的分发者,转变为数字化的基建,推动平台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是拼多多的长期主义,也是拼多多不想抛弃中小商家,选择扶持的原因。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点击一下 " 在看 ",
或者,把它转发分享给需要的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