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九松老师的“三毛”,为什么至今令观众念念不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少有艺术名家的纪念研讨会在如此频繁的笑声中举行,李九松可能是独一个。当回忆起这位江南地区人人皆知、家家都爱的老娘舅,后辈们对其的描述是如此鲜活—— " 身上一点没架子,平易近人 "" 帮助别人派头很大,对自己却很节约 ",同时也相当动人—— " 他把码头造好,我们一点点靠上去 " ⋯⋯

在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李九松去世五年、其代表作《三毛学生意》复排演出之际,沪上滑稽界人士与业内专家齐聚,在作品中共同怀念老艺术家做人修艺的点点滴滴。

李九松(右)与王汝刚(左)是滑稽界的黄金搭档。

李九松 6 岁出道,凭借情景喜剧《老娘舅》、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孝顺儿子》、独角戏《头头是道》等为观众所熟知。他师承滑稽戏泰斗文彬彬,加盟人民滑稽剧团之后,长期与王汝刚合作,成为家喻户晓的黄金搭档。除了《老娘舅》和《三毛学生意》,李九松在不少作品中担纲配角,但他的表演和所饰演的角色却总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称李九松是一名 " 扁担演员 "," 可以挑两头,重的角色、轻的角色,他可以一肩挑起来。他是个配角,但一出来身上全是戏。"

在《三毛学生意》中,李九松将三毛的可爱、可笑、可怜、可叹演绎得淋漓尽致。诞生于 1958 年的《三毛学生意》是海派滑稽的高峰,也是几代上海人共同的记忆。文彬彬、李九松师徒以及多位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留给后人宝贵的艺术财富。接地气,有灵气、显大气、扬正气,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戏剧工作室副主任杜竹敏认为,李九松的表演风格也代表着上海滑稽戏的风格。

被问及自己和师父关于 " 三毛 " 表演上的不同,李九松曾幽默地表示," 他是三毛,我是熊猫。" 上海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从这句话中读出自谦,也读出李九松的艺术理念。" 如果说文彬彬的三毛属于源头性创造,那么李九松的三毛属于继承性创造。从外貌到气质,从口气到动作,李九松创造了一个新的三毛。" 他说道,"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打开了后人的表演思路,三毛既是稳定可靠的,又是柔韧可塑的。"

上海市独角戏艺术传承中心书记、主任潘前卫表示,复排《三毛学生意》不仅为传承,也是为创新,为百年滑稽戏注入时代的活力。剧团采用了 " 双辈演绎,三代同堂 " 的模式,既有 50 后的滑稽名家陈国庆保驾护航,又有 70 后、80 后的笑星舒悦、薛文彬担当主演,并启用了 95 后 " 小滑稽 " 薛宽,共同演绎三毛的不同故事,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回忆上海戏剧学院创始人之一李健吾在人民日报上对《三毛学生意》写下的评价——一边流眼泪,一边张开嘴巴,笑得合不拢嘴。也喜也悲,边哭边笑。" 我惊叹于《三毛学生意》长久的观众缘,滑稽戏的生命力在于触及时弊。" 戴平说。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三毛 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