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突然热闹了起来。
7 月 2 日,荣耀在深圳发布了其 Magic V5 折叠屏旗舰手机,以 8.8 毫米的厚度刷新了行业最薄纪录;此前的 6 月 25 日,vivo 也已正式推出了其新一代大折叠产品 X Fold5;此外,三星 Galaxy Z Fold 7 即将于 7 月 9 日登场,小米 MIX Fold 5 也有望在 8 月份亮相。
7 月 3 日,A 股市场上的消费电子板块也迎来久违的放量上涨,蓝思科技(300433.SZ)当日大涨 11.4%,立讯精密(002475.SZ)上涨 5.45%,工业富联(601138.SH)、宏和科技(603256.SH)等产业链公司则封上涨停板。
该板块上涨的背景之一,是 " 苹果即将入局折叠屏 "。7 月 2 日,有市场信息称,苹果公司的折叠屏 iPhone 已于今年 6 月正式进入 P1(第一阶段原型机)开发流程,并有望在 2026 年下半年发布;事实上,A 股折叠屏铰链龙头精研科技(300709.SZ)在 5 月份的一场投资者交流会上回应投资者时即表示,市场对 " 北美客户 " 推出折叠屏的传闻有很多,而该产品 " 很可能对整个产业起到引导作用,解决当前折叠屏的痛点问题 "。
至于具体的量产时间,天风国际知名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作为主要组装厂商的鸿海,将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初为折叠屏 iPhone 项目正式 " 开案 ",并于 2026 年第四季度进入大规模量产。郭明錤同时预计,苹果首代折叠屏产品在 2026 年的初始出货量或为数百万部。
对于苹果的 " 入局 ",一位 A 股精密制造公司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大家都很期待苹果带来一场折叠屏的 iPhone 时刻,2026 年会是折叠屏手机放量的大年。" 此外,蓝思科技证券部人士在回应记者电话咨询时亦表示:" 我们是市场上最早进入折叠屏供应链的供应商之一,在这个技术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投入研发很久了。"
几乎所有折叠屏供应链上的公司都明白,当苹果这位 " 重量级玩家 " 在 2026 年真正入场时,牌局的规则、价值的分配,乃至整个品类的最终形态,都可能被重新定义。但另一方面,在苹果真正入场之前,折叠屏手机市场事实上已呈现出某种疲态。
一个市场 两种温度
" 目前(折叠屏市场)处于一个瓶颈期,大部分品牌今年对折叠屏都相对保守,(开始)缩减折叠屏产品线。"7 月 2 日,IDC 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在他的观察中,折叠屏市场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火热:" 虽然这几年折叠屏在技术和使用体验上提升很大,但是一些天生的问题,比如折痕、质量、价格、轻薄度等,以及同等价格下其配置肯定低于直板机的情况,导致用户增长已到极限,除了商旅用户保持刚需以外,其他用户大多在尝鲜以后逐渐放弃。"
" 我们认为未来 2 — 3 年内若无法实现重大突破或场景创新,消费市场仍将困于小众高端圈层,目前来看距离全市场普及还比较远。"7 月 2 日,头豹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游浩坤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折叠屏手机的用户负面评价大多集中于产品体验性与性价比两方面,不少用户出现了 " 新鲜感后回归直板机 " 的回流情况。
在 TrendForce 集邦咨询分析师路淑萱看来,当前的折叠屏市场处在一个 " 增长遇到瓶颈 " 与 " 技术持续突破 " 并存的阶段。她向记者表示,尽管技术在进步,但折痕明显、价格较高、规格未能与传统旗舰机型全面看齐等问题,依旧影响着主流消费者对折叠屏手机的购买意愿。
上述判断,在全球市场的宏观数据中亦能得到印证: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仅为 9%,与前几年动辄三位数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家研究机构 DSCC 更是预测,2025 年全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可能将首次出现年度下滑。
但在中国市场内部,相关数据呈现出的景象又有所不同。7 月 1 日,CINNO Research 研究总监刘雨实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智能手机整体进入存量阶段,但售价 5000 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机仍呈现出稳定的逆势上扬势头——根据 CINNO Research 的统计数据,2024 年中国售价 5000 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机销量约为 7840 万部,占比 27%,而这一数字在 2020 年仅为 11%。
" 折叠屏手机作为高端智能机的代表之一,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2024 年折叠屏手机渗透率或已由 2023 年的 2.5% 提升至 4.2%。" 刘雨实向记者分析称。
一边是用户增长见顶、体验痛点犹存的 " 冷 " 现实,另一边却是高端市场持续扩容、渗透率稳步提升的 " 热 " 趋势。这种矛盾局面,难免会让行业中人感到困惑与焦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整个行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唯一的 " 局外人 " ——苹果。
万事俱备 只待 " 苹果 "
此前,苹果为何在折叠屏领域迟迟没有动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苹果奉行 " 后发制人 " 策略的体现,即等待技术和供应链足够成熟。
" 苹果通常在技术相对成熟时才会推出新产品,它不愿意在早期阶段冒险。因此,折叠屏的核心痛点需要得到足够的解决,市场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7 月 2 日,万创投行董事总经理吴沛东向记者表示。
刘雨实亦向记者表示,折叠屏手机的产业链与苹果现有供应链重合度较高,这意味着当苹果决定入局时,它可以借助一个已相对成熟的供应体系,来实现更好的成本与品控管理。同时,这种对技术成熟度的要求,意味着供应商必须具备长期的战略耐心和前瞻性投入,而非追逐短期订单。
在 " 耐心 " 与 " 投入 " 的背后,则是折叠屏核心部件极高的技术壁垒。" 折叠屏供应链的挑战主要在‘精密制造 + 新材料 + 显示技术’三个方面。" 知名手机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企业酷赛智能的一位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以铰链为例," 目前市场上的铰链现有方案零件数普遍在 180 个以上,折叠过程中涉及多连杆活动配合与同步运动,对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部分零件要求公差控制在 ± 0.005mm 才能保证铰链一致性。"
他进一步表示,为了实现业界追求的轻薄化,铰链核心配件的钢材强度要从 1500MPa 提升到 2300MPa 左右,同时还要应用液态金属、钛合金 3D 打印等原本在军工产品上才会使用的工艺;而在屏幕端,挑战同样巨大," 目前市场主流采用的是水滴形态铰链,折叠状态屏幕成水滴形态,轻薄化会导致折叠后的屏幕 R 角(弯折半径)变小,目前水滴基本只能做到 R1.5mm 以上,再小就会影响屏幕使用寿命与加深折痕 "。
正是这种极高的技术壁垒,使得屏幕和铰链成为折叠屏手机中价值最高的两个部分。
7 月 2 日,头豹研究院行业分析师高梓睿向记者拆解了其成本构成:" 柔性屏幕模组的供应商报价通常在 1100 元至 2200 元一套,在整机 BOM(物料清单)中长期位居各零部件之首;铰链系统报价区间大致在 350 元至 1200 元之间,通常占比 10%~20%。"
郭天翔与吴沛东也持有相同看法,他们均向记者指出,相比直板机,新增的内屏和复杂的铰链机制是折叠屏硬件成本的主要构成。刘雨实则将高价值零部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盖板、电池及散热组件等。
然而,供应体系的 " 成熟 " 依然是相对的,多位受访人士也向记者指出,即便在今天,折叠屏的部分上游产业链仍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比如,高梓睿就坦言,当前行业的瓶颈之一在于高端材料与先进制造工艺," 柔性 OLED 核心材料、UTG 超薄玻璃等高端组件的量产良率和技术壁垒,仍主要掌握在少数国际龙头企业手中 "。
吴沛东也认为,如何在保证屏幕与铰链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如何优化供应链整合,依然是行业未来需要突破的重点。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的供应链企业近年来已实现了全面布局。比如,7 月 3 日,立讯精密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该公司可为折叠屏或直板机客户,提供从连接器、声学器件到无线充电模组等多种零部件和模组。
在技术壁垒较高的面板环节,国产厂商也在持续发力。7 月 3 日,维信诺(002387.SZ)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已对内折、外折、三折等形态都有深入探索,并应用了 COE(无偏光片技术)等高端技术以降低功耗;深天马 A(000050.SZ)方面则告诉记者,公司已与传音合作,在 2025 年 3 月的 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了其 Z 形态三折叠概念机。
可以说,中国成熟的供应链,凭借其效率、规模和日益精进的技术,为折叠屏这一前沿产品铺平了硬件的道路。同样,也正是整个国产折叠屏供应链长达数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才共同构建了苹果这位 " 后来者 " 有可能得以 " 后发先至 " 的产业基础。
然而,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当 " 造出来 " 不再是问题时," 好不好用 " 便成了新的考验。
摆脱 " 美丽小废物 " 标签
一个成熟的供应链,并不必然能催生出一个成功的产品。在过去数年,尽管以铰链和柔性屏为代表的产业链技术日趋完善,但折叠屏手机却始终未能摆脱 " 叫好不叫座 " 的尴尬。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吴沛东就用 " 美丽小废物 " 来形容其在部分用户心中的定位,他认为,折叠屏要真正走向大众,必须完成向 " 科技感爆棚的生产力工具 " 的蜕变。
问题的根源,已不在于 " 能不能造出来 ",而在于 " 造出来好不好用 "。这正是整个行业将目光投向苹果的原因,当硬件不再是瓶颈时,人们期待苹果能带来的,是一场超越手机本身的、自上而下的体验革命。
" 技术上依然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等待生产技术的进步。此外,软件的要求更为重要。" 郭天翔向记者强调," 跟 AI 类似,只有让大多数消费者真正愿意使用,才能推动这个品类的进一步发展。"
这恰恰被认为是苹果最大的优势所在。" 若苹果于 2026 年正式推出折叠手机,将会是折叠手机市场的重要转折点。" 路淑萱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苹果向来强调用户体验与产品稳定性,通过 iOS 深度优化折叠形态下的应用场景,创造差异化的操作体验。对于高忠诚度的果粉来说,若新形态产品成功融入苹果生态体系,就很有机会大幅度提升折叠手机整体的销售量。"
高梓睿也持有相似观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苹果的生态协同旨在构建 "MacBook-Vision Pro- 折叠 iPhone" 的生产力闭环,形成安卓短期难以复制的体验壁垒。当一个设备不再是孤立的硬件,而是成为一个庞大生态系统中的无缝衔接的 " 触点 " 时,其价值才可能被真正释放。
在软件生态之外,市场同样期待苹果利用其强大的工程能力与供应链管理,对折叠屏现有的硬件痛点进行一次 " 终极打磨 "。
据高梓睿分析,苹果为解决用户抱怨已久的耐用性、折痕、手感及续航等问题,其技术路径可能包括:选择高耐用性的非晶态金属玻璃复合材质作为铰链,以提升折叠寿命;通过采用内置填充物的特殊铰链结构,来避免现有产品常见的折痕问题;使用钛合金材料制作机身以大幅降低重量;搭载能量密度更高的硅碳负极电池,以解决续航焦虑。
但要将这些停留在专利和实验室中的前沿技术,真正落地为一部可以被数百万消费者信赖的成熟产品,仅仅依靠苹果单方面的设计能力是无法实现的,它所需要的,是一场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协作模式变革。
" 传统手机项目多为成熟工艺,基本是终端品牌提出技术要求,行业内有成熟的供应链来满足产品的要求,技术瓶颈相对较少。" 上述酷赛智能高管向记者表示,但折叠屏的开发完全不同,它涉及多领域、跨学科的技术创新,倒逼着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 JDM(联合设计开发)的诞生。
" 终端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与供应商进行联合设计开发,提前预研材料、工艺新技术,共同探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及可靠性改进等;甚至需要共享人力资源、实验室测试设备等,以加速研发进程。" 据其分析,在这种模式下,品牌与供应商甚至可能会达成协议,共同承担技术开发失败的风险。
这种从简单的 " 甲乙方 " 到 " 风险共担的研发共同体 " 的转变,意味着创新不再是手机品牌单向输出需求,而是整个产业链自下而上、协同共进的过程。
那么,一个被软件生态和硬件细节重新定义的产品,将如何冲击现有的市场格局?对此,行业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预判。乐观者如吴沛东认为,苹果的入局,将真正引领一轮技术革命," 折叠屏可能成为下一代智能手机的‘标杆’形态 ";审慎者如高梓睿则强调,苹果入局的预期需满足两大前提:在硬件痛点上实现突破性改进,并证明折叠形态对主流用户的不可替代性。
" 若折痕控制、生态联动未达‘颠覆级’,恐有重蹈 HomePod(苹果公司推出的智能音箱)高开低走的覆辙。" 高梓睿警告称。
这背后,也有安卓厂商的忧虑:苹果的入局,究竟是会通过定义行业标杆来做大整体市场,形成 " 水涨船高 " 的共赢局面;还是会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与生态护城河,进一步固化高端市场格局,挤压现有玩家的生存空间?
除了 " 苹果入局 " 对当下折叠屏市场格局的影响,关于折叠屏更长远的形态演进,受访者们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吴沛东和路淑萱都认为,未来三折叠甚至卷轴形态的产品,会随着技术成熟逐步迈入量产阶段;郭天翔则认为,未来折叠屏 " 不会出现太多的新形态,最多也就是屏幕显示比例的改变 ";游浩坤亦认为,折叠屏未来的演进方向,应当是在 " 显示空间与便携性上的平衡与取舍 ",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折叠次数。
不过眼下,无论是关于软件生态的想象、硬件细节的打磨,还是对三折叠、卷轴等未来形态的争论,所有的技术路径与商业博弈,最终都取决于——苹果将如何定义它的第一款折叠屏产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