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邓安庆短篇小说《家教》:逃离与凝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从《柔软的距离》到《暂别》,当代作家邓安庆一直以标志性的诚挚、细腻之笔,书写细碎生活中的悲喜人生,记录着自己对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深刻的洞见。短篇新作《家教》也是如此,邓安庆以寒假家教张老师的视角切入,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暗流涌动,以及两个孩子在成人世界复杂关系中的迷茫与挣扎,将读者引入一个看似普通却暗流涌动的家庭空间。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 我 " 寒假到杨哥家里做家教,起初他们热情好客,氛围和谐,可慢慢地矛盾频出。" 我 " 在这些关系之间小心翼翼,不得不被卷入两户人家的生活矛盾中,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格格不入,但不得不面对他人的目光。小说最后," 我 " 疲惫不堪,放下紧绷神经,决定辞职回家。随着情节的展开,小说矛盾不断激化:桑姐对瑜姐母女不满,杨琦因父亲偏袒金灵心生怨恨,金灵则因父亲失信陷入失落,瑜姐为生计焦头烂额,杨哥在亲情与责任间挣扎……经济压力下的亲情疏离、离异家庭子女的情感缺失、教育焦虑引发的亲子矛盾等社会问题都在张老师的观察中若隐若现。人物间的微妙互动,如金灵的倔强、杨琦的敌意、桑姐的压抑更是折射出了当代家庭关系的脆弱性与复杂性。

" 我 " 的身份设定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作为受雇于教育体系却又游离于家庭结构之外的家教,张老师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家教 " 这一身份,既标志着对家庭的直接介入,却始终在雇佣关系的正当性上保留了微妙的 " 灰色地带 "。家教们似乎以教育者的专业姿态嵌入若干家庭,却因雇佣关系的契约属性,始终被隔绝于情感纽带的深层联结之外,他们既被期待扮演有知识且权威的 " 临时家长 ",又必须时刻谨记作为服务者的边界。文中的张老师试图融入杨哥家这个家庭,尽职尽责地完成家教工作,但始终无法真正理解杨家和瑜姐两个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

邓安庆的文学风格颇有 " 日常现实主义 " 的色彩,在《柔软的距离》中,他描写如北漂族、打工仔、女工、个体小老板、修路工、保安、讨债人、农民等社会大众的故事;在《暂别》中,他以质朴温情的目光回望城市与乡村之间如候鸟一般的迁徙之旅。《家教》小说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克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充满了力量。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一些微小的动作、表情和对话,来暗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然而,过于纪实的语言风格有时也会导致小说文学魅力的不足,难以激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何在保持生活质感的同时,避免滑向纪实文学?或许我们可以从《家教》开始思考。

(邓安庆短篇小说《家教》,刊于《江南》2025 年第 3 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安庆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