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么好的小说。从创作团队来说,整个创作过程,我认为‘学习’这两个字很重要。"7 月 3 日,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导演钟浩在新闻发布会上开门见山地道出创作核心。他强调,团队既要向历史与经典取经,也要在音乐剧专业领域深耕—— " 从一开始就希望做一部我们真正认可的作品,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正因如此,我们集结了众多优秀创作者,让‘学习’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为还原《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事本真,钟浩率团队多次往返哈尔滨,从去年盛夏到凛冬,再至今年初春,每一次实地采风都催生新的灵感。这座 " 火车拉来的城市 " 与 " 建筑博物馆 " 的空间特质,为舞台设计提供了天然养分:" 我们想在方盒子般的舞台上,用快速转换的场景节奏,碰撞出冰城独有的视觉冲击力。"
团队深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三次,探寻小说里中共地下党与学生群体的历史联结;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伪满警察厅),看到伪满时期的文物、刑具等实物展品,更让剧中历史场景的厚重感有了具象支撑。" 我们想呈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哈尔滨当时的生态——人物、环境、衣着,以及它作为国际化都市对全国文化的辐射。" 钟浩将这些元素凝练成 " 冰与火 " 的意象,冰天雪地的环境与热情似火的人文故事,在舞台上形成强烈张力。
如何让当代观众与 90 多年前的故事共情?钟浩将重心放在 " 青春热血 " 的表达上。编剧与作曲在歌词、旋律中注入 " 燃情 " 基因,而 90 后、00 后年轻演员代入则成为关键。" 我们在排练中发现,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对家园的赤诚,与剧中人物的理想主义是相通的。当演员们用歌声和舞蹈诠释‘信仰’时,那种真诚能穿透时代。" 钟浩说。
作为联合国授予的 " 音乐之城 ",哈尔滨的多元文化底蕴渗透在创作细节中。作曲刘久佑融合本土音乐特色与国际化风格,让旋律既承载历史厚重感,又具现代感染力;舞美与服装团队从城市建筑肌理中提取视觉符号,通过多媒体与实景装置的结合,让舞台成为 " 流动的博物馆 "。
谈及此次创作的契机,钟浩表示,这得益于《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一优质小说题材,以及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保利文化对 IP 的深度挖掘,让团队有机会创作出展示城市风貌的作品。" 总制作人周涛连续两次担任‘哈夏’音乐会开幕式导演,作为上一届‘哈夏’的延伸产品,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第 37 届中国 ·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终得以呈现。" 钟浩坦言," 哈夏 " 音乐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非常有名。" 我们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了解到了很多与这座城市有关的音乐故事,我印象深刻的是王洛宾小时候也在哈尔滨学习过。还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就是歌剧院的演员在居民楼里练声,在哈尔滨居民楼里就能听到最顶级的歌剧声音,这座城市就是如此浪漫。" 钟浩感慨道。
此次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创作,是钟浩和团队对历史经典的致敬,也是对艺术创作的不断探索。通过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历史故事,结合音乐剧的独特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哈尔滨的往事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于秋莹 封娇 于博洋 文 / 视频 刘洋 / 摄
编辑:马云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