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在 " 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 上发布 "Glocal 战略 ",宣布未来三年将携 68 家核心供应商共同出海,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建立 " 区域供应链中心 "。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全价值链协同布局。
在泰国春武里府,这种协同效应已经显现。上汽正大工厂周边,聚集着来自宁波的继峰汽车座椅、福耀玻璃的本地化生产线,以及宁德时代的电池 pack 组装车间,形成半径 15 公里的产业闭环。这种布局使 MG4 电动车泰国本土化率提升至 51%,不仅满足东盟原产地标准,更将生产成本降低 18%。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链对泰投资达 23 亿美元,超过日系企业的 19 亿美元。
服务网络的建设同样重要。联通智网科技推出的海外车联网平台,已接入 1200 个海外服务网点,解决令车企头痛的 " 数据合规 " 问题。例如在欧盟市场,该平台通过法兰克福数据中心实现用户数据本地存储,同时满足 GDPR 和中国网络安全法要求。长城汽车欧洲区总裁透露:" 借助该平台,欧拉好猫的车机系统启动时间从 8 秒缩短至 3 秒,因为应用了边缘计算技术。"
金融配套的完善进一步降低出海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创新推出 " 供应链保单 ",覆盖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销售的全周期风险。比亚迪在匈牙利项目就采用了这种模式,当物流延误导致停产时,可获得每天 15 万美元的补偿。银行系也在跟进——工商银行马来西亚分行为吉利当地经销商提供库存融资,利率较传统贷款低 1.2 个百分点。
这种 " 抱团出海 " 模式正在改变国际竞争格局。在智利,奇瑞联合 6 家中国供应商建设的 KD 组装厂,使瑞虎 8 的终端售价较进口车下降 22%;在阿联酋,比亚迪联合中远海运开通的直达航线,将海运时间从 38 天压缩至 25 天。法国汽车咨询机构 Inovev 指出:" 中国车企 2025 年在海外市场的售后满意度首次超过日系品牌,这背后是整个生态链的支撑。"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美国智库 CSIS 最新报告称,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扩张正引发多国警惕,墨西哥、印度已考虑提高本地化比例要求。对此,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建议企业采取 " 技术换市场 " 策略:在土耳其,比亚迪正帮助当地企业建立充电桩生产线,换取政府补贴;在巴西,长安汽车则开放了乙醇灵活燃料技术专利。
这场从 " 单兵突进 " 到 " 集团作战 " 的转变,或将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所言:"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较量,而是产业链生态的对抗。"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能否在海外复制出一个个 " 长三角式 " 的产业集群,将决定国际化能走多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