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能源 昨天
西班牙大停电引发储能热潮,中东与欧美正成为新战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01

4 月 28 日,西班牙和葡萄牙遭遇了 21 世纪以来欧洲最严重的一次大规模停电事故,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瞬间失去约 15 吉瓦电力供应,相当于全国用电需求的 60%。这场跨国停电令交通、通信等关键领域陷入混乱,受影响民众超过 5000 万。

随后,在电网瘫痪了十几个小时后,西班牙总理晚上 11 点宣布,目前仅有全国一半的区域恢复供电,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由于欧洲电网平时用于控制频率波动的标准备用功率仅约 3 吉瓦,如此严重的缺口在短短 5 秒内出现,并且短时间内竟然没办法做到很好的修复,引发了外界对欧洲电网韧性和能源政策的质疑。

对于这场突然来袭的停电事故,当时众说纷纭,直到 6 月 17 日西班牙发布的官方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这次停电并非网络攻击所致,而是电网电压骤升引发连锁反应,加上系统调度和控制能力存在严重缺陷所造成

简而言之,电网缺乏足够的动态电压控制能力,一些本应在电压异常时提供无功支撑的发电厂未能履行职责,导致电压失控进而引发全网崩溃。

具体来看,当事故发生时,西班牙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出现了明显的骤降,其中风电出力骤降 58%,光伏发电也因为云层覆盖,发电力大幅减少,导致电网瞬间失去了稳定的电力支撑。再加上西班牙本身就存在超高压输电线老化以及传统的火电等能源没有及时补上,从而酿成了这次 " 大祸 "。

此次 " 大祸 " 暴露出西班牙电网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后存在的脆弱性——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电压、电频波动,超出了传统电力调控机制的应对能力。

数据显示,欧洲多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已突破 40%,传统燃煤燃气机组大量退役后,系统惯性能量显著下降,电网调频和抗扰动能力出现 " 断崖式 " 下滑。本次事故充分证明,在缺乏足够备调资源的情况下,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如同一叶扁舟,经不起风浪冲击。

不过,面对这一重大教训,西班牙政府也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宣布通过行政令实施电力系统改革。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强电网调度和运行监督,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全面纳入电压调控体系,加快输电网络规划与基础设施升级,并大力推动电力储能系统建设以提升应急调节能力,同时强化跨国电网互联互通。

欧盟层面也表示密切监测事态,协调区域应急协议来恢复和保障供电。西班牙生态转型部官员强调,尽管此次停电是场危机,但也为能源系统改革和升级提供了契机,倒逼电网更快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新现实

02

储能则被视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欧洲的储能配置明显滞后,以事故发生地西班牙为例,其储能装机仅占总装机容量约 2.65%,远不足以平抑可再生能源的输出波动。而在越来越依赖新能源供电的时代,大规模储能对于应对电力输出的突发波动至关重要。

因此此次大停电有望加速欧洲相关储能项目的落地,有利于储能企业的出海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以及当前储能企业在国内陷入价格内卷背景下,许多企业早已布局海外,相关储能技术和产业近年来在欧美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持续升级的趋势。

例如,中国企业德赛电池在今年 5 月德国慕尼黑的 The Smarter E Europe 展会上发布了发布了新一代储能系统。该系统具备超高功率瞬时放电能力,可满足大型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高负载场景对不间断电源的苛刻要求,可在电网故障瞬间接管负荷,避免关键设备断电损失。

另外,在中东、北美、拉美等能源转型和电力保障需求迫切的新兴市场,储能正迅速成为未来能源版图竞争的新焦点

目前,中东地区正处于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国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视前所未有。一方面,中东盛产石油但本地用电高峰常常受到极端高温等因素考验,对稳定电力供应的要求很高。

另一方面,海湾国家积极布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项目,需要储能来调节昼夜负荷和保障供电连续性。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该国计划到 2030 年让光伏发电占比达到 27%、风电 9%,电力需求总量预计突破 12000 亿千瓦时,在此背景下沙特官方规划了 2024~2025 年建设约 24GWh 储能项目,可见储能市场空间之巨大。

今年 7 月,沙特一次性招标了全球规模最大的 7.8GWh 电池储能项目。此后包括远景科技、晶科能源等多家中国企业纷纷宣布进军沙特光储市场。

此外,北美市场也是当今规模最大的储能应用地区之一,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高速增长。从供电可靠性看,美国近年来屡遭极端天气考验,无论是德州寒潮引发大面积停电,还是加州高温干旱导致电网紧张,都促使各州加强储能部署以增强韧性。

欧洲和其他新兴市场储能热潮的兴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 出海 " 机遇。

今年以来,多家中国储能厂商在海外连获大单。例如在 5 月德国慕尼黑能源展上,楚能新能源、汉伏能源等企业就与欧洲伙伴签署了储能合作协议。

另外,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电池巨头正加速在欧美本土化生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数十家中国企业已在海外投产、在建或规划了大量电池及储能系统制造基地。据统计,中国企业在海外规划的电池及储能产能已接近 400GWh,其中约一半布局在欧洲各国。

为什么这些企业会不远万里前往他国做这个生意呢?

原因是海外市场不仅容量大,而且利润相对更丰厚。业内普遍估计,海外储能系统售价比国内高出每瓦时 0.2~0.6 元人民币,欧洲大型储能项目的毛利率仍可达约 35%。相较于国内激烈竞争压低利润,国际业务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盈利空间和品牌提升机会。

然而,机遇背后也潜藏挑战。技术与产品标准差异是首要门槛,不同市场(如北美 UL、欧盟 CE 及新电池法规)的认证要求复杂且各异,需要针对开发产品并投入资源获取许可。政策和合规风险同样严峻,例如中美贸易摩擦下的额外关税推高了出口成本,这也迫使中国厂商考虑在北美等地投资建厂。

据一位储能行业的资深人员透露,当前储能出海已是趋势,并且许多储能企业目前都在考虑前往香港上市,从而更好的开展出海业务,并且他提到一点,当前谁能快速在海外建立起产能工厂,谁就能快速吃到海外储能的 " 红利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西班牙 事故 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 网络攻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