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拉伯防务网站一则报道, 印度驻印尼大使馆武官希夫・库马尔少校在公开研讨会上,首次以现役军官身份承认,在今年 5 月 7 日的印巴空战中,印度遭受 " 重大损失 ",并直言战败源于 " 政治层面的限制 " 。
这可真是活久见了,第一件见到印度人承认自己输了!
回顾印巴 5.7 空战,冲突发生后,莫迪政府迅速宣称 " 零损失 ",甚至发起为期 10 天的 " 举国欢庆 ",组建宣讲团在全球奔走,试图将一场可能的失利包装成 " 辉煌胜利 "。印度国内舆论也在官方威压下集体失声,即便有人知晓印军损失 6 架战机,也无人敢公开讨论。
直到希夫・库马尔少校在研讨会上以 PPT 形式,详细列出印军在空战中的损失清单:3 架阵风战斗机、1 架米格 29、1 架苏 30 战斗机,1 架自制战术无人机,外加 2 套 S-400 防空系统。作为印度现役军官首次在正式场合承认战败,这份 " 坦白书 " 难能可贵。要知道,阵风战斗机单价超 2 亿美元,S-400 更是俄罗斯顶尖防空系统,如此惨重的损失,与印度官方此前的 " 胜利宣言 " 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库马尔少校将战败原因归咎于 " 政治层面的限制 "。在现代空战中,政治因素对军事决策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印度军队长期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远不止于此。回溯 2019 年印巴空战,印度一架米格 21 因数据链问题被击落,飞行员被俘。痛定思痛后,印度投入巨资研发 " 天空之链 " 数据链系统,宣称能整合各国装备,却在此次冲突中,被巴基斯坦简单干扰便出现数据丢失。这种 " 屡战屡败,屡败不改 " 的怪圈,暴露出印度军事体系在技术研发、装备整合与实战应用上的严重脱节。
此次少壮派军官的坦诚,虽然撕开了遮羞布,却也可能让他们陷入政治漩涡。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公开承认战败无疑是对官方权威的挑战,外界甚至担忧这些务实军官能否安全回国。
从积极角度看,正视差距是改变的第一步。印度若能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摒弃粉饰太平的陋习,深入反思军事体系的弊病,无论是政治决策对军事行动的过度干预,还是装备研发与作战需求的脱节,都将为未来发展提供转机。但前路充满挑战:如何平衡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如何在全球军火市场中摆脱 " 冤大头 " ,如何真正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印度军队的未来,更将影响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平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