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太阳有些燥热。正午时分,西固区杏胡台村村民王敬云正忙着给客人盛上刚出锅的浆水面。他家经营的 " 龙旭山庄 " 农家乐,由自家老院子和 1 亩 6 分地果园改造而成,以前不起眼的边角地成了如今的 " 增收园 "。
" 周末最多能来 200 人,大家休闲娱乐,很热闹。" 王敬云笑着说,自家的菜地里茄子、辣子、番瓜长势正旺,自给自足的食材让山庄的农家味更浓郁。
" 这个院子是我们家的宅基地,几十年都扎根在这里。年轻的时候,我在前后院栽种了梨树、苹果树、核桃树,现在连片成了一个大果园。" 王敬云说,农家乐每年营业 6 个月,平均一年收入大概 20 万元。
刘女士与一众好友是西固区一家工厂的退休职工。平日里,他们会隔三差五上山放松休闲。" 我们是这里的常客了,几年前来这里还不怎么方便,现在山庄的服务越来越到位了,只要提前打个电话预约,老板就会派车接送。" 除了享受美味的农家饭、喝茶、打牌等保留项目,游客还可在园内设置的网红元素装饰和鲜花丛中打卡拍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将其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西固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把发展农家乐作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抓手,同步推进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协同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端稳 " 增收碗 ",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河口古镇的 " 老院子 " 同样别具特色。这座古老院落,在张才锋父子手中焕发新生。2019 年,儿子张钱友远赴新疆昌吉学习柴火鸡制作技艺,学成归来后亲自掌勺。夏天," 老院子 " 平均每天接待 10 桌游客,月营业额超 10 万元。游客候餐时,可在古巷漫步,柴火鸡的香气弥漫,令人食欲大增。
庭院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盘活农户房前屋后资源,在促进农民增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中发挥着 " 小而美 " 的作用。随着河口古镇文旅融合提质升级,众多农家小院变身特色农家菜馆,村民们吃上了 " 旅游饭 "。
西固区金沟乡小金沟村村民朱培芳的庭院里,四季花木繁茂。曾经堆满杂物的院子,如今经过精心规划,种植绿化苗木、花草,既美化了环境,又带来额外收入。村里定期组织苗木养护培训,让朱培芳等村民掌握了专业技能。在村党支部引导下,小金沟村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思路的模式,整合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从最初几户尝试,发展到如今 50 余户参与,让 " 方寸地 " 变成了 " 增收园 "。
柳泉镇则通过发放免费菜苗,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村民们不仅解决了自家吃菜问题,还能将多余蔬菜拿到镇上售卖,拓宽了增收渠道。
如何最大化发挥庭院经济的效应?达川镇的百绿生态农场探索出了桑林 + 生态养殖复合模式:数千只鸡鸭在桑树间踱步啄食,它们以桑叶、桑葚及林间昆虫为食,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墨绿光泽。" 鸡鸭群采食桑叶能提升肉质鲜味,粪便又能为桑树提供天然肥料,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 农场负责人陈艳红介绍,农场现有 20 亩林地,形成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立体经济发展模式,年销售桑林鸡 5000 余只、鸡蛋 10 万余枚,带动周边 30 余户村民参与。
从庭院到田垄,从林地到田园,西固区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把庭院经济作为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以美丽家园促村容村貌提升,以庭院 " 小 " 美助力乡村 " 大 " 美,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让农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