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都不想我孤独或害怕的。"
还记得前几年,当网友在微博问及 " 四大才子独剩一人 " 作何感想时,83 岁的蔡澜曾这样回答。
谁料这句豁达之语竟成谶语—— 2025 年 6 月 30 日,这位被倪匡盛赞 " 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 " 的传奇老人,永远合上了他笑傲江湖的眼。
世人眼中的蔡澜,永远是那个笑容可掬的老顽童,白发如雪却神采飞扬,春风满面却藏着反叛灵魂。他自称交过 61 位女友,还拍过《聊斋艳谭》等三级片,把 " 食色性也 " 四个字演绎得惊世骇俗。
晚年的蔡澜活成了武侠小说里的世外高人。他变卖半生积攒的房产,包下尖沙咀顶层全海景酒店套房,八人团队 24 小时随侍左右,珍藏半个世纪的古董字画、名家碑帖,他像发糖果般陆续赠予有缘人。唯独五十年前购入的那饼普洱茶,始终贴身收藏。
更有趣的是,蔡澜还颇受当代年轻人的喜欢,全网粉丝破千万,甚至还有人每天睡前都要打卡蔡澜评论区,翻他的 " 答网友问 " 系列。
这个把琴棋书画酿成生活诗酒的老顽童,为什么这么讨当代年轻人喜欢?
左手电影,右手美食
有才华,这是年轻人喜欢蔡澜的第一点。
"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笔下的风流才子穿越千年,在蔡澜身上得到了鲜活注解。这位自诩 " 玩转世界 " 的传奇人物,用一生演绎了何为 " 风流不下流,才情真性情 "。
1941 年 8 月,蔡澜诞生于新加坡一个文艺世家。父亲蔡文玄是邵氏影业元老级人物,家中三楼直通大华戏院的特殊构造,让这个少年从襁褓中就浸泡在胶片光影里。
蔡澜爱好广泛,爱写字、爱看书、爱画画、爱喝酒、爱做饭。
当同龄孩童还在翻看连环画时,14 岁的他就在《南洋商报》发表了第一篇影评,更自制 " 电影人索引卡 " 记录各国影人信息,被破格聘为报纸电影版编辑。
但他最爱的还是电影。16 岁时,蔡澜前往日本,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研习技艺,白日在校园钻研镜头语言,夜晚扎进戏院刷片,读书期间便扛起邵氏电影日本外景统筹重任,未及毕业已被任命为邵氏驻日经理。
学成归港的蔡澜,以 22 岁之龄成为邵氏最年轻制片人。在港片黄金十年里,他监制的《福星高照》《重案组》等 40 余部作品,不仅撑起成龙功夫喜剧的黄金时代,更创下 " 从未亏过钱 " 的商业神话。
《快餐车》剧照
这位集作家、电影监制、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通才,在各个领域都镌刻下了独特的印记。而更让他名扬四海的,却是那份将烟火人生过成艺术的本事。
蔡澜的 " 玩乐哲学 " 堪称当代奇观。他主张 " 人生真的很好玩,是我玩这个世界,不是这个世界玩我 ",这份豁达令金庸盛赞 " 真正潇洒 "。
但在 " 玩 " 的表象之下,藏着对生活极致的专注:当世人将 " 吃喝 " 视为果腹之需,他却将其升华为文化图腾,他一生吃了超过 8000 家餐厅,还推出了《蔡澜叹名菜》《蔡澜食尚》《蔡澜品味》等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旅游美食节目,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传递给千家万户。
其中《蔡澜叹名菜》自 2008 年开播至今已 17 载,成为无数年轻人的美食启蒙:叉烧包如何承载广式茶楼百年沧桑,马拉糕怎样凝结南洋侨乡的甜蜜乡愁,虾饺皇又如何见证岭南饮食的精致蜕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并担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蔡澜的饮食哲学绝非止于舌尖,而是将吃喝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 "" 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这些惊世之语背后,是蔡澜先生 " 以入世之姿行出世之道 " 的生命态度。
反叛人生:蔡澜的香港精神底色
有真性情,有反叛精神,是当代年轻人喜欢蔡澜的第二个原因。
在中华文化版图上,香港始终是个特殊的坐标。这片曾被称作 " 文化沙漠 " 的土地,却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狂潮中,长成了最自由、最不羁、最不按常理出牌的 " 文化野草 "。
当大陆文人执着于庙堂之高,台湾作家沉浸于乡愁之深,香港文人却以市井为纸、欲望为墨,勾勒出一幅幅反叛主流的生存图鉴。
他们不谈经世济国,不造神坛圣像,却用 " 食色性也 " 的坦荡,在流行文化的土壤里,种出了独属香港的精神之花。
作为四大才子中最懂 " 玩 " 的代表,蔡澜将反叛精神注入烟火日常。
他监制的《聊斋艳谭》《灯草和尚》等风月片,以情色为壳,包裹着对人性欲望的坦率凝视;主持的《今夜不设防》《蔡澜叹世界》,更以 " 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 " 为信条,将市井享乐升华为生活哲学。
《今夜不设防》剧照
这位曾让邵氏片场日进斗金的制片人,晚年却散尽家财,独居维港海景酒店,用行动诠释 " 酒店养老 " 的潇洒。
他的每一个标签,都走在时代之外,为常人所不敢为。
若说蔡澜的叛逆藏在酒肉之间,另一位香港四大才子倪匡的锋芒则直指思想桎梏。这位爱说 " 混账话 " 的怪才,用《卫斯理》系列颠覆科幻定义;他在专栏里嬉笑怒骂,一辈子都在向世俗说 " 我偏不 "。
倪匡
当社会规训年轻人 " 内卷 " 时,他反手抛出疑问:谁规定的标准答案?他教你质疑、反问、挑刺,找找 " 另一种可能 "。
黄霑的存在,证明反叛与主流可以共生。他能写出凝聚港人精神的《狮子山下》,也能编纂市井笑料集《不文集》;既能谱出《沧海一声笑》的江湖豪情,又能在综艺节目中大谈性与爱。这种雅俗通吃的本领,让他留下了独特的 " 霑式美学 "。
黄霑
相较三位 " 离经叛道 " 的同侪,金庸的 " 正派 " 反而成为另一种反叛。在 "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 的宏大叙事中,他偷偷塞进韦小宝的市侩、黄药师的偏执、老顽童的天真。这种在主流价值观里养出 " 异类 " 的勇气,恰与香港文化 " 大俗即大雅 " 的基因暗合。
但随着蔡澜离世," 香港四大才子 " 的黄金时代终于画上句号。2004 年黄霑在《狮子山下》的旋律中离去,2018 年金庸带着他的江湖远遁,2022 年倪匡在科幻笔触里消隐,如今蔡澜携着满身烟火气作别。
至此,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年轻人为什么爱蔡澜?
不说教,替年轻人着想,是年轻人喜欢蔡澜的第三个原因。
在中年男人三大忌讳 " 当众谈性、追忆青春、教人做事 " 的雷区里,蔡澜偏偏活成了例外。他从不用 " 爹味 " 说教砸人,砸向他人的不是刻板教条,而是真诚与智慧。
当年轻人问 " 活着是为了什么 ",他甩出 " 把这一生处理得更快乐 " 的答案;当网友纠结 " 喜欢的定义 ",他笑骂 " 喜欢就是喜欢,真笨 "。
这种举重若轻的智慧,让百万青年争相赶来 " 挨骂 ",就为听他三言两语戳破生活泡沫。
有人抱怨人生多苦恼,他毫不留情地开炮:" 这是你自找的,活该。" 拳打矫情,毫不留情。
当网友总感觉自己很差劲时,蔡澜又和善地劝慰他们凡事换个角度想想,便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蔡澜从不抵触新鲜事物,他积极拥抱时代,开微博、玩知乎,全网粉丝累计突破 1000w。他一开放微博答疑,便会有成千上万的网友涌进评论区,争相提问,寻求指引。
很多年轻人把蔡澜视为良师益友和精神领袖,这并非没有道理。
蔡澜的通透,是刀刀见血的犀利。面对 " 剩女 " 标签,本以为这个风流公子会爆出几句渣言渣语,没想到他说:" 剩女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失败的。"" 不嫁也好啊,几个女生开开心心去玩呐。"
谈及生育焦虑,他更是直言不讳:" 不想有牵绊 "" 这个世界烂透了 "" 我无儿无女,一点也不后悔。" 这些石破天惊的言论,愣是把传统观念砸出了裂缝。
这个被金庸盖章 " 真正潇洒 " 的老顽童,最狠的绝招是教年轻人破除 " 但是病 "。在他看来,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活成 " 但是人 " ——满嘴借口,双腿却钉在原地。这种醍醐灌顶的清醒,让多少在迷茫中打转的年轻人,突然看清了困住自己的无形牢笼。
但蔡澜的魅力远不止于毒舌。当年轻人问他 " 生命中最不可或缺什么 ",他答 " 钱和勇气 "。转头又在节目里教大家:" 快乐的秘诀就是,先勤快,先赚钱,然后再讲快乐。"
这种 " 人间清醒 " 的处世之道,恰似金庸笔下的江湖退路、倪匡笔下的脑洞出口、黄霑杯中的烈酒,而蔡澜端出的,永远是那碗热气腾腾的猪油拌饭。他提醒着被现实锤得眼冒金星的年轻人:别老想着要成功,偶尔学学吃喝玩乐,谈场恋爱,活得尽兴、通达一生才是对的!
如今斯人虽已逝,但蔡澜先生的精神与智慧依然熠熠生辉。
当我们在深夜加班时点开他的金句合集,当我们在婚恋焦虑中想起 " 不嫁也挺好 " 的豁达,当我们在 " 但是病 " 发作时被 " 先赚钱再讲快乐 " 敲醒,那个把人生玩成通关秘籍的老顽童,依然在云端举着酒杯,邀我们共饮这杯带着烟火气的清醒。
毕竟,有了快乐,才能走得更远。
点击「推荐❤」,锦鲤附身!
- END -
欢迎关注 " 首席商业评论 " 视频号留言讨论!
投稿及内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
广告及商务合作|bd@chreview.cn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