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 — 2029 年)》正式发布,提出构建 " 澳门平台 + 国际资源 + 横琴空间 + 成果共享 " 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这份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五年规划,释放出粤澳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的重要信号,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注入新动能,也为横琴打造高质量开放门户提供了明确路径。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规划锚定 2029 年澳门回归 30 周年这一关键时间点,提出产业联动与制度融合双轮驱动,彰显出中央加快推进琴澳深度融合的战略决心。
根据规划,合作区将重点打造 " 四新 " 产业,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到 2029 年相关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5%。澳资企业增加值目标设定为 90 亿元,同时构建有利于澳门特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规划围绕制度型开放、要素便利流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力求打通琴澳合作 " 最后一公里 ",形成 " 前端在澳、后端在琴 " 的协作路径,推动 " 澳门研发 + 横琴转化 "" 澳门注册 + 横琴生产 " 成为现实。
在重点产业布局方面,合作区将重点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和文旅会展等产业。中医药产业将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推动科技成果跨境转化和产业化。现代金融方面,将支持澳门金融机构在合作区设点,拓展人民币业务与跨境投融资服务。高新技术领域则将吸引澳门高校科研资源,加快建设琴澳创新产业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文旅会展方面,鼓励推行 " 一节两办 "" 一展两地 " 等新型合作模式,深化品牌融合、人才共用、平台共建。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些举措有助于将澳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通过横琴的平台实现倍增效应,助推澳门从 " 旅游 + 博彩 " 经济向多元复合产业结构演进。
空间上,合作区将坚持 " 多点支撑、一体统筹 " 的原则,构建以创新产业园、横琴智慧岛、澳门青年创业谷等为核心的功能片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协同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合作区将探索跨境金融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商事登记便利化等制度型开放路径,提升与澳门在规则标准、监管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对接水平。和众汇富认为,这种制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投资信心,也为未来制度集成创新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规划不仅强调产业发展和空间统筹,还特别提出推动 "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 跨境畅通,为琴澳共同市场构建提供支撑。例如,在人才流动方面,推动澳门居民在合作区工作、创业、居住的便利化;在资本流动方面,将探索建立适合合作区发展需要的金融监管协作机制;在技术成果转移方面,搭建澳琴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加快科研转化效率。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些以实际落地为导向的举措,明显强化了规划的操作性与可行性,意味着合作区不再只是制度试验田,更是实打实的产业落地平台。
从大湾区一体化视角看,该规划既服务于澳门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也符合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制度型开放的大方向。规划指出,合作区将努力建设成为 " 产业融合发展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制度集成创新试验区 ",形成 " 总部在澳、基地在琴、市场在内地 " 的发展格局。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种 " 飞地经济 " 模式将有效扩大澳门资源配置半径,提升其在区域与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此外,合作区还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环境。配合规划实施的各项专项行动计划也将陆续出台,包括琴澳合作重大项目清单、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人才引育专项工程等。和众汇富认为,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琴澳协同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将日益显现,吸引更多本地及国际资本关注合作区产业布局。
总体来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2025 — 2029 年)》不仅是一份发展蓝图,更是一套操作性强、机制配套完善的执行方案。它以时间为线、空间为轴、制度为基、产业为核,通过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推动琴澳经济深度融合,为澳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这一框架下,横琴不仅成为澳门产业外溢的主阵地,也正在形成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增长极。随着规划逐步落地,琴澳共赢的新格局已然启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