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7-01
法官用上了AI生成的思维导图,靠谱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 " 小至数字助手 " 上线至今不到一年,采用 " 人工智能 + 审判 " 创新模式,实现了案件材料智能解析和归纳、案件事实思维导图一键生成等功能,这个更懂法官需求的 "AI 助手 ",为法官提升 70% 的工作效能。

以数字化赋能案件审判,这是上海二中院以改革创新提升审判质效的生动剖面。

不只是 " 小至 ",近年来,结合审判实践,二中院不断钻研开发智能系统:2012 年首创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全市法院系统推广使用;2019 年,在全国法院中首次使用智能交互庭审系统辅助开庭,获评最高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改革创新奖 ";2020 年,研发审判监督管理平台,使长期未结案件数下降 62.9%,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 3.4 天……

今天(1 日),恰逢上海二中院建院 30 周年纪念日。记者获悉,该院迄今有 7 件案例入选最高院指导性案例,63 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56 件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法院前列。

" 从这个意义上说,而立之年的二中院依旧是一家‘新’法院,针对新问题、新需求不断涌现,数字化及更多改革举措也将不断上新,努力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相关负责人这样看。

1995 年,上海二中院挂牌成立。上海二中院供图

从 10 兆带宽到 AI 助手

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巨变,让二中院司法行政装备处处长吴海崟很是感慨。

30 年前,为更好服务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原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 撤一建二 ",二中院在齐齐哈尔路 400 号挂牌。彼时,吴海崟初到法院,工作主要是拿着一盒磁盘到各个部门维护电脑。

变化很快来了。1997 年,二中院着手搭建自己的局域网。吴海崟回忆,当时法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不过 " 跟上科技浪潮 " 最终成为共识。尽管院内第一个局域网的带宽最高只有 10 兆,但这帮助二中院跑了起来。

有了网络,庞杂的信息充分流转、共享。在内网上,吴海崟和同事们陆续开发了不少实用小工具,极大方便了法院干警的沟通和信息共享。

为了实现诉讼便民,更多网络功能主要服务于当事人。十多年间,二中院网站先后实现了网上立案、远程审理、执行在线、网上信访等主要诉讼程序网络全覆盖。2008 年,首次试行 " 远程审理 ",在那起知识产权案件中," 远程审理 " 采取证据双向演示和全景式视频系统,让原被告得以异地参与庭审。

" 小至数字助手 " 界面。上海二中院供图

从当年的局域网,到如今每位法官离不开的 "AI 助手 ",吴海崟见证并深度参与了司法领域的信息化改革," 科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不足,也带来无限可能 "。

从案多人少到法治共同体

二中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审判团队负责人、三级高级法官顾文怡则感到了一丝紧迫感。

1995 年,顾文怡大学毕业就加入刚成立不久的二中院," 当时每个业务庭都求贤若渴,火急火燎等我们加入审判一线 "。顾文怡用 " 火线加入 " 描述当时场景," 案多人少 " 的困境跃然眼前。

要破解 " 案多人少 " 的矛盾,依旧要靠刀刃向内的制度性改革。

二中院鼓励法官多办案、办好案,从制度上突破,注重提高办案质量,有效提升了全院结案率。在立案大厅和官方网站开设 " 中国法官十杰袁月全信箱 " 专栏,当事人或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和法律问题存有疑惑的,可线上线下与袁月全法官联络,由她及团队来释疑解惑。

实践证明,这样的释疑解惑和普法,提升的是群众的法律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彼此信任感,从更长时间来看,有助于为法官 " 减负 "。二中院还成立了 " 乔法官工作室 ",组建志愿者团队打造集诉讼服务、诉调对接、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工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司法为民实践体系,设立 4 处基层服务点,提供 " 一站式 " 司法服务。

上海二中院发布《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上海二中院供图

服务触角延伸得越广,得到的助力也就越多。2023 年,在二中院牵头下,成立了由人民法院、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共同组建的基层治理工作室联盟,并编写《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法治参考书,提升基层工作者的纠纷调处能力,构筑起 " 法治共同体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上海 审判 思维导图 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