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看电影 06-30
《F1:狂飙飞车》豆瓣8.5?我想唱个反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最近,电影院终于稍微有了点暑期档的样子。

遥想以前,每年都有所谓的国产保护月,两个月的暑期,只留给国产大片相互厮杀。但最近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在大陆市场不吃香,保护月的必要性也荡然无存。

其实,现在大陆的票房环境,别说好莱坞大片不吃香,是除了某一两部电影外没有什么片子捞得着好。

以前能够和春节档分庭抗礼的暑期档,接连遭遇滑铁卢,如今别说国产大片兵家必争之地了,好莱坞电影来了都得蹭一鼻子灰。

不过还算有点盼头的是,有部电影点燃了不少观众的热情,拉进来一定的客流,给予小小的振奋。

它就是万众期待的,好莱坞电影《F1:狂飙飞车》。

3 亿美金的投资,华纳和苹果联合出品,布拉德 · 皮特主演,《壮志凌云 2》导演坐镇。

这部电影的口碑也相当够劲,和片子一样电掣风驰。但票房在全球范围内看来却没有那么疯狂,又是为什么呢?

一部属于大银幕的电影

一般观众们只会把特效拉满和视觉顶级的片子,划分到必须要到电影院花钱体验的类别中。

而《F1》,正好就是务必要到电影院,并且要是激光 IMAX、杜比这种顶级视觉和声音的特效厅里,才能够享受到片子的全部魅力。

整部电影,几乎就是奔着如何让你在电影院把 F1 赛道看爽的目标制作的。

电影不仅邀请来了 F1 赛事明星和赛事团队来担任监制顾问,电影的拍摄也是跟随着整个 F1 赛季来进行的。

深入真实的 F1 赛道,把比赛全程搬上了银幕。

电影中的许多场面,甚至就是通过真实的比赛画面再由 CG 特效转制而来。

银幕上也会出现许多真实的 F1 赛事明星,许多桥段与设计也是来自真实比赛中的经典案例,包括中国的 F1 赛车手周冠宇的名字,也在电影之中。

制作团队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要让所有电影院的观众沉浸地体验。

于是我们能欣赏到大量主观视角反映的赛道画面,配合全片 IMAX 特殊画幅的代入感,再加上各种飙车、撞车、过弯的细节呈现,甚至比看真实赛道转播还能收获运动细节。

电影也不仅仅只是在呈现赛车与赛车手,而是从整个团队来着手呈现 F1 比赛是怎样的运转模式。

包括车队经理、策略师、设计师、维修团队等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在呈现赛车竞技过程的时候,镜头来回剪辑、衔接,从各个角度来解释,一场完美的赛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规划。

也就涉及到本片真正的主题:完成一件事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

而搭建起团队合作的方式,就是加强沟通、培养默契,在电影里面呈现如此的内容,就需要文戏来构建了。

但《F1》真正的 Bug,就出在文戏上。

一部属于过去的电影

抛开赛车的特殊观赏性,《F1》本质上也就是体育电影。而体育电影的套路,无非就是以下几类:

年轻运动员初出茅庐之路;老年运动员重启赛场光辉之路;老年运动员扶持年轻运动员登上赛场光辉之路 ...

基本上所有体育电影都很难跳出这几个方向来,《F1》也不例外。

故事讲述的就是皮特饰演的老赛车手,曾经也风采无限,然而因为意外负伤,离开了赛场。

没想到离开赛场几十年之后,他曾经的好友,因为自己的车队找不到另一个车手,求来求去求到了他这里。

于是这个备选的备选,面对着不知天高地厚的队友,不够信任自己的团队,依靠自己的毅力与机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硬生生用一个赛季,把团队从濒临破产拉到了登顶夺冠。

之后功成身退跑去加入沙漠越野车队,寻找开车的原始快乐。

相当美式英雄模板化的故事,充满了对于过去岁月的追忆,对于梦想的寻找,对于成功的渴望。

尤其是搭配上皮特,他最近一直在饰演迟暮时代的明星,因为自己早就青春消退,皱纹横生。

整部电影的老男人味,真是扑面而来。

特别是什么老人与新人的观念之争,老人一定是苦口婆心脚踏实地,新人一定是思想摇摆不定,初出茅庐就沉迷成功无法自拔。

还有一定要给皮特搭配金发美女,美女需要从不满老人,夹枪带棒,剑拔弩张,到随着接触深入,比赛成绩上升,美女开始芳心暗许,最终干柴烈火,自荐枕席,颠鸾倒凤。

《F1》的故事仿佛是从好莱坞上个年代的仓库里挖出来的体育片古董,只是增添了一些崭新的特效技术。

电影在构思团队如何赢得比赛,如何真正建立起团队协作,如何规划比赛的布局与设计,但有用的文戏少得可怜。

特别是无数次擦着规则红线,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成功,几乎就是把看惯比赛的车迷的逻辑,按在地上摩擦。

当然,也要考虑到《F1》毕竟还是一部电影,即便有专业人士坐镇监制,也需要拿一些电影的技巧来调动普通观众的情绪。但遗憾的是不去考虑与现实存在差异的毛病,《F1》依旧不是文戏足够扎实的电影。

它只是符合好莱坞水平线的标准剧本,拿着模板化的内容去勾连顶级工业制作。

故事的趣味性也全部给赛车画面让渡,完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有的角色都缺乏真正的成长与性格,一切变化都显得相当儿戏。很难想象它竟然能够凑出来 150 分钟,是为了让大家多吹一会空调吗?

一部需要学习的电影

《F1》为什么没能吸引来更多的票房,或许已经很明显了。

虽然拥有着绝对值得体验的赛车场面,但赛车终究还是不够大众的运动。

真正喜欢看赛车的观众,进入电影院看到《F1》之后,只会想到不够严谨的 Bug,想到熟悉的赛事场面,再想到为什么不能省这点电影票钱,去买张真正的比赛门票。

《F1》精心描摹的逼真画面,会让这批观众更加关注到桥段上设计的不现实,进而,产生巨大的割裂感。

而那些对赛车和比赛原本就不怎么感兴趣的观众,他们对于《F1》的要求就只是另一部《速度与激情》。

《F1》的创作团队们精心构建的关于比赛的科普式情节与画面,对于比赛团队的文戏描摹,只会败坏他们看特效画面的兴致;《F1》内容的编排模式对于这些观众来说,就仿佛要看 A 片时,突然插入一段生理知识讲解。

其实体育电影,归根到底核心是电影。还原赛事场面,应该是为了辅助电影,塑造角色的手段,而不应该本末倒置。

比如曾经狂揽奥斯卡的《百万美元宝贝》,除了扎实的拳击训练与比赛过程之外,更扎实的,是塑造的几个立体饱满的角色。

而电影的结尾更是突破了传统体育片的英雄胜利叙事,为我们带来的是无比悲壮的残酷现实,让观众们直面体育明星们可能要面对,或是正在经历的伤痛与搏命。

相比之下,《F1》虽然也设定了主角的伤痛经历,但伤痛成为调动观众紧张情绪的工具,只是推动爽感结局。

而现实中赛车手面临的危险与伤痛,在整个电影中轻轻揭过,悄悄放下,缺乏对于角色的细致思考。

从某些角度来看,《F1》对于人物的深入程度甚至还比不上《飞驰人生》。

好莱坞也早有拍摄赛车题材的《极速风流》《极速车王》,可以当作范本。

这两部作品虽然没有《F1》制作那么精良,但在视觉层面达到的刺激绝不输于《F1》。他们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对于情节与角色的用心打磨上,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跳出模板化的设定。

希望《F1》能让所有电影工作人员了解,技术永远只是辅助,真正打动观众的是你塑造的故事世界和描绘的人物。

在呈现赛事现场上,你永远抵不过真正的比赛。

不要主动地把珍贵的电影院,把伟大的银幕,拱手送给体育,变成赛事转播的另一个场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好莱坞 imax 明星 导演 杜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