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熊猫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其赢得全球喜爱的标志性形象时,它还能承载怎样的产业动能?
6 月 30 日,"2025 熊猫家园 · 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 " 启动发布会在成都举行,宣告新一届赛事正式开启。相较首届,本届大赛在赛程、奖项设置及产业转化路径上均有明显调整,其中包括:将作品征集期延长至半年;在奖项中新增 " 最佳品牌视觉设计 "" 最佳空间场景设计 " 等市场化赛道;将创设赛产转化 " 中试平台 ",深化国际伙伴合作,推动优秀作品登陆米兰设计周等国际舞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石普宁 摄
聚焦市场、场景以及落地转化
新一届 " 熊猫家园 " 大赛最为直观的变化之一,是为创意预留了更长的时间。自 2025 年 6 月 30 日启动至 2026 年 1 月 31 日截止,长达半年的征稿期,旨在鼓励创作者投入更充分的时间进行作品构思与深化,以期获得更高质量、更具转化潜力的成熟作品。
据悉,新一届大赛将围绕 " 参赛范围国际化、评审导向市场化、奖项设置成果化、产业聚集场景化 " 四大方向全面优化升级,这一导向在奖项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本届大赛在继续保留 "5+3" 的奖项格局下,设置 " 最佳创意雕塑设计 "" 最佳潮流产品设计 "" 最佳品牌视觉设计 "" 最佳空间场景设计 "" 最佳创新包装设计 " 五大主要奖项,以及 " 最佳数字(AIGC)创意作品 "" 最佳科幻创意作品 "" 最佳人气作品 " 三大特别奖项。
其中," 最佳品牌视觉设计 " 与 " 最佳空间场景设计 " 为新增赛道。" 熊猫家园运营中心 " 负责人周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增设上述赛道是基于首届赛后收到的市场反馈。大量品牌方表达了与大赛合作,寻找可深度结合的熊猫 IP 形象的诉求,而空间场景赛道则直接服务于大赛授权门店、展陈空间的落地需要。
同时,赛事也在积极拥抱前沿技术,为熊猫 IP 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设立的 " 最佳数字(AIGC)创意作品 " 与 " 最佳科幻创意作品 " 奖项,正是为了拓展大熊猫 IP 在数字艺术、虚拟交互等新领域的表达空间。对此,大赛评委会联合主席、著名国际雕塑艺术家傅榆翔也表达了期待:" 希望更多的艺术家更多地运用 VR、AR 等技术,创新无疑是艺术最为需要的品质之一。"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据悉,组委会邀请了 50 余位全球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旨在确保评审的专业性与市场前瞻性。此外,获奖作品作者除获得奖金、奖杯等荣誉外,还可签约成为大赛官方认证设计师和艺术家,持续参与平台丰富多元的转化合作,享有可落地的转化激励与版权收益。
同时,大赛创设的赛产转化 " 中试平台 ",以及推动作品登陆米兰设计周等规划,共同构成了一条从创意筛选到产品孵化,再到全球营销的产业路径。
从成果落地到国际共创
" 文创产业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赛道,一定是一个种大树的事业。" 正如周蕾所言,赛事本身是筛选种子的过程,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构建一片能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的产业 " 土壤 "。
首届大赛结束后公布的转化成果,初步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据介绍,运营中心已成功孵化 8 个首推 IP 形象,开发逾 50 款创意产品,并计划通过线上电商及线下 10 个核心地标销售点进行发售。同时,已与泡泡玛特、阅文集团、华强方特、奥飞娱乐、名创优品、酷乐潮玩、万达动漫等 57 家行业头部品牌及产业供应链主企业形成合作推动规划。
记者注意到,本届大赛产业落地路径也涵盖了多个方面。
例如,与成熟商业品牌的合作。国货联盟代表、鸿星尔克集团副总裁王荣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结合其全国渠道优势,深度应用大赛成果,推动熊猫 IP 的商业价值转化。
此外,还将 IP 融入城市文旅体验。如即将于暑期正式投入运营的 " 熊猫家园旅游巴士 " 以及联合人民中科打造的 " 飞天熊猫 AI 乐园 " 项目等。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同时,在国际层面,本届大赛延续了双向的 " 全球共创 " 机制。
中法品牌美学中心主席杨晶在发布会上介绍了 " 海外助力计划 "。在他看来,熊猫是不同文化间可以共同认同的 " 最大公约数 "。据其介绍,该计划包括与法国顶尖设计院校合作开展课程项目,并借助 " 中法品牌高峰论坛 " 等平台提升熊猫 IP 的国际声量。
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层面的链接,在接受采访时,杨晶提道," 我们希望能够将包含熊猫 IP 在内的中国品牌进行推荐,这不仅仅是‘ Made in China ’的贸易,背后更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