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车价格媲美兰博基尼,小米 YU7 才是最被认可的国产豪车?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国内车企纷纷奔向高端市场,比亚迪、长安、长城等传统车企,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均推出了价格在 20 万元以上的产品。然而产品价格贵不等于得到高端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态度才是关键。
25.35 万元起的小米 YU7,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这一数据比竞品特斯拉 Model Y 今年 1-5 月累计销量还要高出不少。恐怖的大定数量,证明小米已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而二手平台闲鱼上小米 YU7 的疯狂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小米更加可怕的实力。
任何爆火的产品,都摆脱不了黄牛的炒作,小米 YU7 同样如此。在二手平台闲鱼上,已经有不少人发布转让订单,标价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电车通深入了解后发现,标价较低的商品链接,只是为了吸引用户点进去,并不是真实的订单转让价格,有卖家还在商品页面注明「价高者得」。
(图源:闲鱼截图)
并非所有订单都能成功高价转让,交车周期越短的订单,价格就越高,已经排到今年底甚至明年的订单,则很难卖得出去。转让订单的费用高达数千元到上万元,再一次证明了小米 YU7 的火爆程度。
更夸张的是,小米 YU7 租车价格高得离谱。在租车平台哈啰租车上,广州地区小米 YU7 的竞品特斯拉 Model Y 租车价格仅每天 200 多元,插混车型问界 M7 价格略贵,但也没有超过 300 元 / 天。
(图源:支付宝截图)
而在闲鱼平台,小米 YU7 系列根据版本不同,租车价格为 1500 元 / 天到 5000 元 / 天,其中价格在 2000 元 / 天左右的链接,多为小米 YU7 标准版,3000 元 / 天以上的链接,则普遍为小米 YU7 Max。与 Model Y、问界 M7 等车型相比,小米 YU7 的租车价格高出 10 倍左右。
售价上百万元的兰博基尼、迈凯伦等品牌车型,闲鱼平台租车价格与其相差不多,甚至部分车型租金比小米 YU7 Max 更便宜。
首发时黄牛转让订单价格突破万元、租车价格堪比兰博基尼、迈凯伦等顶级豪车,都表明小米 YU7 得到了高端市场消费者的认可。
当然,小米 YU7 租车价格超过百万级豪车,也有取巧的成分。小米 YU7 刚发布不久,由于产能有限,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初期交付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了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而且小米和雷军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拥有极强的影响力,新车上市关注度极高,大量米粉、车媒希望能够体验到小米 YU7。4S 店虽提供试驾服务,但对车速、路线都有要求,不能完全自由地体验小米 YU7 的性能和功能。
此时,米粉们需要其他从渠道体验小米 YU7,二手平台承担了这一责任,第一批车主将产品放到二手平台,供消费者租用。黄牛们则转让订单,从中赚取差价。
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仅依靠小米 YU7 暂时性的热度,不代表该车在产品力方面能够越级挑战百万级豪车。小米还需要更多产品,帮助其确立在高端市场的地位,蚕食传统豪车品牌的市场。
许多爆款产品首发之时,会出现与其实际价值不匹配的订单转让价格和出租价格,华为折叠屏手机、小米 SU7 等产品曾获此殊荣。能够在二手平台炒起来,是对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力的认可。但随着产能攀升,产品交付量提高后,这股热度会逐渐消散,小米 YU7 的转单价格和租金也会慢慢回到正常状态。
对于小米而言,无论是 SU7 在 2024 年上市 9 个月累计销量突破 13.7 万辆,还是 YU7 开售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辉煌的成绩都证明了小米汽车的硬实力以及在高端市场的影响力。
(图源:小米)
同样是从手机行业跨行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华为与小米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路线。华为拒绝独立造车,与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车企合作,打造出了鸿蒙智行品牌,所推出的产品,也以 SUV、行政级轿车等稳重的产品为主。小米则盯上了年轻市场,轿跑车型 SU7 凭借强悍的动力,配合小米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做到了上市即爆款。
小米 YU7 的定位虽是 SUV,但 1600mm(部分车型为 1608mm)的高度,与理想 L7 的 1750mm 车高、问界 M7 的 1760mm 车高相比,显得较为低趴,整体偏向运动感和年轻化。
市场调研机构 QuestMobile 统计数据显示,智能汽车 App 安装用户中,90 后、00 后占比已达到 48.2%。年轻群体已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引擎,选对赛道的小米,吃到了行业红利。
但车型覆盖范围太小,依然是小米的症结所在。目前小米依靠 SU7 系列、YU7 系列,覆盖了 20 万元到 35 万元纯电动性能车赛道,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品类混动车型,小米迟迟没有产品推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动汽车份额约为 60%,同比下降 10.4 个百分点,插电式混合动力(包含增程式)占比为 40%,同比增长 10.4 个百分点。毫无疑问,插混车型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流砥柱,小米需要尽快推出增程式动力汽车,去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另一半。
另外,中低端车型销量远超高端车型,车企不断冲击高端,一方面是因为豪车利润空间更大,另一方面则在于豪车是展示技术实力的平台,能够帮助车企提高人气。今年初,小米 SU7 Ultra 横空出世,真正在产品力、价格等方面都追上了保时捷,不再是通过更高的配置、更实惠的价格,依靠性价比取胜。同样的,小米 YU7 也需要一款 Ultra 车型,对标保时捷 Macan。
从比亚迪仰望,到鸿蒙智行尊界,国内车企正在一步步向百万级市场迈进。与他们相比,小米品牌受众群体更加年轻,拥有更多可能。
前段时间,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将经历 3 年淘汰赛,然后还有 3-5 年的晋级赛,最终存活下来的车企可能在 7 家以内。余承东、李想等业内人士,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言论。
在他们看来,汽车行业的头部化正在加剧,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是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车企在这场风暴中要么凭借硬实力突出重围,成长为行业巨头,要么抱团取暖,通过合并的方式提升实力,否则将被市场淘汰。
在全球新能源车企中,地位最稳固的必然是比亚迪,2024 年超过 300 万辆车的销量数据,是实力最好的证明。鸿蒙智行、特斯拉、理想等品牌实力雄厚,吉利、长城、丰田、大众、福特等国内老牌车企正在转型,这一场淘汰赛将异常艰巨。
宣布造车至今只有四年多的小米,即便有小米集团在背后支持,面对诸多庞然大物,依然显得势单力孤。好在,小米 SU7、YU7 的热销,以及近期 YU7 在二手平台的表现,凸显出了小米在年轻消费群众中深受认可这一优势。
放眼全球,小米品牌在印度、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区,也有不小的影响力,未来将有机会将其赋能给汽车产品,帮助小米汽车走向全球。短时间内,小米汽车最重要的还是经营好国内市场,尽快提高产能、缩短交付周期,避免已下单的消费者等待太久。
至于小米未来能否成为汽车巨头俱乐部的一员,现在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但年轻市场代表着未来,得到了年轻消费者认可的小米,目前看来成为巨头的可能性高于其他造车新势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