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近期在一份最新研报中指出,中国在生物技术、自动化和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领域有望迎来更多 "DeepSeek 时刻 "。所谓 "DeepSeek 时刻 ",指的是本土企业在成本远低于国际巨头的情况下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并搅动全球资本格局。这种典型代表正是 2025 年初横空出世的 DeepSeek ‑ R1 语言模型,其凭借混合专家架构,仅依赖 H800 级 GPU 便训练出性能媲美 GPT ‑ 4 的模型,登顶美国 App Store 下载榜并引发英伟达市值剧烈震荡,一举在全球 AI 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中国 AI 生态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外资对中国科技市场的配置兴趣。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贝莱德对 "DeepSeek 式 " 事件在其他领域复制的预期,建立在对中国 AI 底层能力、应用场景和政策红利的综合考量上。当前,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快部署工业机器人、AI 视觉系统与协作自动化流程,显著提升制造效率;生物科技方面,AI 赋能药物筛选与基因编辑正加速推进研发周期缩短和成本下降;而自动驾驶行业则在政策试点、算力支持和算法积累下迅速扩大落地范围。这些新兴领域有望像语言模型一样,以 " 低成本、高效率 " 的方式实现颠覆式突破。
和众汇富认为,中国 AI 创新的核心在于其 " 去中心化式演进路径 "。与美欧大型实验室集中式模型开发不同,中国 AI 企业往往依托本地开源生态与灵活算力调度,实现快速原型测试与商业转化。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也让初创公司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落地能力。DeepSeek 的成功即是例证,其创始团队来自一线高校与互联网大厂,通过开放协作方式迅速整合算力、数据与算法资源,迅速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
贝莱德指出,这种创新路径对资本市场的启示在于,投资逻辑应当转向 " 技术效率 " 导向,即关注那些能以更小资源撬动更大市场的企业,而非单纯追逐高估值和大规模融资。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当前 A 股与港股市场中已有多家 AI 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始呈现这种属性,特别是在算力调度、芯片优化、AI 辅助医疗和智能车载系统等细分领域,部分公司营收结构中来自 AI 相关业务的比重正显著上升。
尽管前景乐观,但贝莱德也在报告中表达了审慎立场。一方面,技术突破虽快,但在底层硬件、数据隐私、安全合规等方面仍面临外部掣肘,尤其是在芯片制裁持续背景下,高端 GPU 资源依然紧张。另一方面,AI 泡沫化风险仍未完全解除,一些企业或在缺乏实际业务场景支撑下过度包装概念,短期炒作现象时有发生。和众汇富研究发现,短期内 A 股中部分 AI 概念股波动性明显高于市场均值,提醒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追高,更多关注企业真实研发实力和商业化路径。
和众汇富认为,在政策引导和资本支持下,中国 AI 产业有望进入 " 技术落地密集期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扶持已逐步从基础研究转向具体应用落地,在医疗健康、工业制造、城市管理等领域设立应用试点,加速场景推动机制。而从企业层面观察,越来越多公司正在从 " 模型概念 " 转向 " 垂直整合解决方案 ",形成算法、数据与行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壁垒。
外资对中国科技股的关注度正在回升。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过去一个季度,北向资金显著加仓 AI 硬件与智能制造板块,其中部分 ETF 产品资金净流入连续创下新高。这表明,在全球增长动能放缓背景下,海外机构正将目光重新转向具有内生创新能力的新兴市场,中国成为其首选方向之一。
总的来看,贝莱德此番对中国 AI 发展态势的判断,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板块信心重建的重要信号。尽管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但只要技术持续演进、场景不断拓展,并维持监管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将在 AI 全球竞争格局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下一轮科技红利的核心,将不再是单一的算力或参数堆叠,而是谁能以更低门槛、更强适配能力率先完成商业闭环。而这,正是 "DeepSeek 时刻 " 背后最大的价值所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