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究室 06-27
YU7发布:小米市值冲击1.6万亿,未来天花板在哪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出品|公司研究室

文|海川

6 月 26 日晚,小米集团举行新品发布会。会上,留足悬念的小米 YU7 正式公布售价:25.35 万元起步。

消息发布后,小米 YU7 在 3 分钟内大定(支付 5000 元定金,7 天后自动锁定不可退)数据突破 20 万台,一小时大定突破 28.9 万台。

" 拿到这么多订单,我的心情很激动,远超过此前想象。" 小米 CEO 雷军在发布会后接受采访时兴奋地表示。

当夜,小米集团美股 ADR 最大涨幅接近 12%。

不过,等到次日 A/H 股开盘后,无论是小米集团港股(01810.HK)本身,还是 A 股小米概念股,几乎全都是高开低走,收出阴线。

显然,部分投资者选择了趁着小米新车发布利好,高位获利了结。

有业内人士坦言,年初至今小米集团股价涨幅超过 70%,空头未平仓量达 3.49 亿股,外资与内资博弈激烈,不少投资者都担忧 YU7 发布后小米股价见顶。

事实上,自从 2018 年 7 月上市,资本市场对于小米集团的估值就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公司股价也随着这种争议的延续,出现大起大落。

这一点,从小米集团股价月 K 线走势上看的特别清楚。

回过头来看,资本市场对小米集团的定位,经历了三次跃迁。  

1.0 时代(2018-2020):硬件制造商标签。  

当时,市场对小米集团的核心认知是:" 性价比手机厂商 ",互联网服务占比不足 10%。在此期间,小米 ASP 仅 997 元,且被诟病 " 组装厂 ",技术壁垒薄弱。

这一切,成为其价值评估的 " 瓶颈 " ,市场对其 PE 锚定 15-20 倍。

这段时间,小米股价从上市初的最高每股 22.2 港元,跌到 10 港元以下,最低触及 8.28 港元。据说,股价跌破发行价后,一位早期女股东指着雷军鼻子 " 骂 " 了个把小时。

2.0 时代(2021-2024):技术驱动的智能制造跃迁。  

在此期间,小米高端手机 ASP 突破 3500 元(小米 15 起售价 4499 元),4000-5000 元价位市占率 22.6%;自研玄戒 O1 芯片、超级电机 V8s(27200rpm)等技术专利超 4 万项。

这种突破,让市场对小米估值锚出现转变:PE 提升至 25-30 倍,对标科技硬件公司。

于是,小米股价从 10 港元附近上行,来到 35 港元附近。 

3.0 时代(2025 至今):全场景生态平台。

2024 年 3 月,小米汽车第一款车型 SU7 发布,公司互联网手机的光芒照进电动车现实。

进入 2025 年后,随着小米 SU7 出货量上升,澎湃 OS 串联手机、汽车(SU7/YU7)、智能家居(9 亿设备),实现人车家闭环。与此同时, 6.74 亿 MIUI 用户行为数据训练 HyperMind 系统,实现服务精准推送。

这种人车生态的升级,也带来市场对小米估值逻辑新的质变:从硬件 PE 转向 " 终端入口 × 生态服务 × 数据价值 " 的 SaaS 化模型(如互联网业务享 30 倍 PE)。

年初至今,借着中国资产重新估值的东风,小米集团成为海外资本与北水南下配置的重要对象,股价涨幅超过 70%。

高处不胜寒。

随着小米股价的走高,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忧小米股价见顶。YU7 新车的发布,终于给他们带来一个逢高派发的机会。

眼下,投资者对小米股价的担忧,主要源于短期技术面调整与未来业务风险。

除了前期车辆安全事故阴影外,市场最担心的还是小米汽车交付能力:SU7 积压订单超 10 万辆,原计划的工厂二期年中投产没能实现。YU7 若共享产线,可能加剧交付延迟,引发退订风险(当前退订率约 40%)。  

不过,不少观察人士表示:"YU7 发布只是小米汽车阶段性压力测试。"

投资者的这种担忧,并没有逆转小米集团长期增长逻辑:YU7 作为 SUV 车型覆盖家庭用户,与 SU7 形成 " 轿车 +SUV" 双矩阵,大概率复制特斯拉 Model 3/Y 的增量逻辑(特斯拉双车策略推动 2023 年销量 +38%)。 

这些观察人士认为,小米的终极战场不在单一产品销量,而在用生态黏性重构用户生活场景:当汽车成为移动的智能家居控制塔,手机化身健康管家,家电自动响应出行计划,这种 " 无感互联 " 体验的稀缺性,才是其挑战苹果、特斯拉的真正底牌。

他们认为,在从 " 硬件流量入口 " 到 " 场景定义者 " 后,小米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 " 标准制定者 "(如统一充电协议、OS 开源)。果真如此,小米集团的估值,还有不小上升空间。

有圈内人估算:小米集团当前市值 1.54 万亿港元(约 1.41 万亿元人民币),显著低于其分部加总估值 2.13 万亿元(手机 5000 亿 + 汽车 2875 亿 +IoT 2400 亿 + 互联网 1.1 万亿),因此,其合理价值区间在 2.1-2.5 万亿元。

当然,上述估值是静态的,还需动态纳入产能风险折价(-15%)与技术突破溢价(+30%)。换句话说,小米集团未来的的估值天花板,应该在总市值 3 万亿左右。

精彩回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小米集团 资本市场 雷军 大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