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博物馆 06-27
一集入坑!央视推荐,人民日报点赞,这部高分纪录片,真的超级好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啊,我是朵朵~

要说这两天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高考中考了,随着成绩的陆续公布," 升学宴 " 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同样,作为人生重要转折点,在古代,科举之后也会有一场类似于 " 升学宴 " 的宴会—— " 鹿鸣宴 "。

" 十年寒窗人不识,一朝中举天下知。" 只有中了举,才有资格参加这场由地方官举办的鹿鸣宴。

当然,这场宴会十分讲究,不同的成绩对应不同的席面,开场的歌曲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而这样象征着人生重要时刻的宴会,还有很多,如 " 婚宴 "" 周岁宴 "" 成人宴 "" 寿宴 " 等等。

那这些宴会都有什么讲究呢?在纪录片《中国家宴》中,我们可以从宴会美食中看人生百味、千年文化。

 

1.

家宴背后,是祝福与陪伴

如果说 " 鹿鸣宴 " 是因为努力读书已经获得一定成绩的庆祝,那 " 周岁宴 " 则是对未来的一种祝福。

待孩子满周岁的时候,家人们便会早早开始布置,亲友们也会纷纷前来。

在开席之前," 抓周 " 是大家围观的重头戏。

和现在的抓周相似,古时候抓周,也是把食物、砚台、笔墨、金帛等陈列出来,然后任由孩子戏弄抓取。

然后周围的亲朋好友,便会根据孩子的表现,来看孩子的性情和志趣,预测未来的前途和职业。

如黄庭坚在他的周岁宴上,便牢牢抓住了毛笔,这让他的父亲很欣慰。

当然了,对于刚满周岁的孩子而言,抓周并不能定终生,更多只是博个彩头,取一个好的寓意。

 

也正是如此,抓周宴上的食物,也会有此类的讲究。

比如抓周宴上,大部分人家会准备枣糕,在宋朝风俗中,把枣糕切成片贴在孩子的额头,以祝福孩子早点长高。

红烧鲤鱼则有着双重的寓意," 鱼 " 代表一生有余,而红烧后的颜色,则象征着穿上了红色官袍。

还有曾经列席唐代御宴的 " 槐叶冷淘 ",作为主食,它制作起来并不简单。

首先要把新鲜槐叶捣碎成汁,再用它来和面,这样可以使面团如翡翠一样清亮。

接着再把面团压成面饼,切细后煮熟过冷水,浇上热油,称得上是色香味俱全。

啥也不说了,所有的祝福,都在饭里了。

当然说到这个,就又不得不提 " 寿宴 " 了。

不同于在周岁中主角的 " 打酱油 "," 寿宴 " 的主角则有着极高的参与度。

 

每逢寿宴,全家所有人便会聚在一起,孩童玩耍,大人则在厨房忙碌,老人看着子孙满堂、阖家团圆的场景,自然也是开心不已。

在古代,如果是八十大寿,那便会用三天来举办寿宴:

头一天叫 " 暖寿 ",生日当天叫 " 贺寿 ",尾天则叫 " 延寿 "。

可见大家对寿宴的重视程度。

" 寿宴 " 中的菜品也会从 " 长寿 " 的角度来寻求寓意,比如我们熟知的长寿面、寿桃等。

如果是由子女亲手做的,那便会有更加不同的意义。

在宋朝,为家中老人过寿的时候,孩子们还会陪在身边,放慢节奏,来一杯煎茶。

先取出茶饼,再用火炙烤茶饼提香,等到冷却后,把它研磨成粉,然后开始煎水。

煎水的重点是 " 候汤 ",最后再加入姜盐同煎,这样,一杯煎茶就做好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过寿的重点并不在于吃饭,走个过场,而是在于陪伴。

子孙后代都陪在老人的身边,用心准备寿词,花时间准备寿宴。

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的维系。

其实,不管是 " 抓周宴 " 还是 " 寿宴 ",抑或 " 成人宴 "" 婚宴 ",都可从中看出古人对 " 家 " 的重视,不同的宴会便是对这种文化的一种延续。

2.

以饭菜,尽显中式美学

" 人生千百味,一宴知千年。"

从一方家宴到家宴背后的家风和情感,纪录片《中国家宴》以宋代为背景,不同的主题配以不同的历史人物,生动讲述了餐桌背后的礼仪文化,更是把历史和中式美学直观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 " 婚宴 ",纪录片中为我们讲述了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婚宴。

从新郎来接亲开始,便要开始 " 出口成诗 ",没点文化,恐怕连门都很难进去。

新娘下轿后,脚不能沾地,要踩着青色的地毯入新房,然后等待婚礼仪式。

而新郎则要 " 上高坐 ",就是把椅子架高,让新郎坐上去,寓意 " 平安、高升 "。

接着就是我们都熟悉的拜天地环节,然后是撒帐、结发、交杯酒……

其中都不乏文雅的说辞和具有祝福含义的诗词。

再就是婚宴中的美食、歌舞、甚至杂耍……

在这一动一静间,尽显这场婚宴的浪漫。

为了能对李清照的爱情故事有更深的了解,纪录片中还用诗词、音律等多角度来展示。

这也是《中国家宴》这部纪录片的创新之处,用人生不同的宴会,来展示不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的表达,又不会脱离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再加上唯美的镜头,中式美学跃入眼帘,堪比视觉和情感的双重盛宴。

一如 " 裙幄宴 " 中,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友谊在宴会中展示被得淋漓尽致。

而对 " 裙幄宴 " 场景的极度还原,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古典之美。

从精致的菜品到赴宴女子的一举一动,每一帧都让人惊艳不已。

这还不是纪录片中唯一出彩的地方。

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宴会中的历史文化,在第一季中,节目邀请了于谦、梅毅、董克平一起畅谈美食和文化,对于主题内的家宴做以文化上的补充。

在第二季中,节目组则请吴刚扮演家宴小馆的老板,如同 " 摆渡人 ",他借用古人的故事,为被各种情感所困扰的人们解困。

 

生动有趣之余,给人一种 " 脚踏实地 " 的感觉:从古到今,虽然宴会礼仪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文化和情感维系,一直在流传。

3.

家宴里的情感救赎

在《中国家宴》第一季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六个重大节点:" 婚宴 "" 周岁宴 "" 成人宴 "" 鹿鸣宴 "" 军宴 "" 寿宴 "。

 

从新生到年老,从成人到成家,这些宴会是如同公告,告知着亲朋好友自己的人生进度。

不同于第一季,第二季中,纪录片则侧重选取了象征着不同感情的六种宴会:" 裙幄宴 "" 鸡黍宴 "" 开芳宴 "" 烧尾宴 "" 渔舟宴 "" 春夜宴 "。

如特定时节举办的 " 春夜宴 ",参加宴会的李白,正值人生低谷时期。

 

于是好友便在宴会中,借李子鸡这道菜,祝李白的未来皆坦途。

被好友安慰到的李白,在这场宴会后,也选择了重新出发 ......

" 鸡黍宴 " 则是属于百姓的宴丰收之后,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喜悦的心情。

看着这种喜庆的场景,杜甫更是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篇。

相比其他的宴会," 鸡黍宴 " 上的美食也更加偏向于朴实无华,但在田园风光的衬托下,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可见,从古至今,吃饭,从不是仅仅是吃饭,那摆放在桌上的佳肴,是感情的维系,是待客的礼仪,更是对喜怒哀乐的表达。

一键获取纪录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