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2025 年 6 月上,半月刊
从地图上看,横亘在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之间的贺兰山,是分隔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贺兰山以西是广袤的荒漠戈壁,以东是中国西部最耀眼的 " 塞上江南 "。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贺兰山地区活动。隋唐交替之际,党项族从一个寂寂无闻的游牧部族崭露头角,在唐末乱世中崛起。1038 年,党项族李元昊称帝立国,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省银川市),并与宋、辽、金等王朝鼎足而立,其统治区域 " 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然而,在二十四史中,这个存续 189 年的政权却没有一席之地,其所创造的历史逐渐掩埋在西北黄沙之中。随着黑水城、西夏陵以及诸多遗址的考古发掘,西夏国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最新一期《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通过走进神秘的西夏陵还原西夏。
秦汉以来,在 " 事死如事生 " 的丧葬观念影响下,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建造与自身地位相称的陵墓成为必需。作为统治一方的帝王,其陵墓的选择和修建,被看作关乎国运的大事。
西夏政权建立后定都于贺兰山麓的宁夏银川,西夏陵也坐落于贺兰山脚下。这些陵寝在西夏灭亡后损毁严重,但 20 世纪以来的考古依然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对于确定陵墓主人身份和研究西夏历史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如今,西夏陵区中尚存 9 座王陵,以及王公贵戚的陪葬墓 200 余座。
西夏陵总体布局是背靠贺兰山,面向黄河。明人胡汝砺《嘉靖宁夏新志》载:" 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黄河襟带东南,贺兰蹲跱西北。背山面河,四塞险固。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 韩兆民、李志清两位先生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中写道:" 从王陵墓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看,是依山面河,互为形势。这反映了西夏王陵墓区的择地,深受唐宋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的影响。" 党项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唐宋文化,在陵墓选址中,西夏一方面积极吸收中原王朝帝陵选址的传统,另一方面沿袭自身民族传统中的丧葬文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兼容并蓄、具有特色鲜明的西夏陵制。
历史上的西夏,不仅是有着重装骑兵 " 铁鹞子 " 与冷锻 " 瘊子甲 " 的尚武之邦,更深谙崇儒重教的治国之道。统治者一方面以党项语为根基,模仿汉字,创制出形若符篆的西夏文字;另一方面又 " 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 ",尊孔子为文宣帝,创办太学,大兴科举。西夏的科技工艺同样绽放异彩,苏峪口烧制的瓷器媲美景德镇的薄胎瓷;拜寺沟方塔出土的木活字版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分别将我国掌握瓷胎 " 二元配方 " 技术和木活字印刷历史的时间刻度前移。《天盛律令》是我国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刻印的法典,内容涵盖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军事法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法系的体例和内容。将八角阁楼式与覆钵式两种造型合二为一的宏佛塔、壁画里的秃发童子飞天以及西夏与金朝榷场贸易的文件,都生动诠释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