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称 " 臧姑娘 " 的臧健和初到香港,为谋生计,她在码头摆起了水饺摊,一个自立自强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就在臧姑娘开始摆摊之后几年,一位名叫 " 马丽 " 的女孩出生了。她热爱表演,也有天赋,却因颜值不够出挑,曾被建议 " 敲掉四颗牙才能演戏 "。
顶着压力,马丽凭借喜剧才华出圈,通过一场场话剧演出打磨演技,稳稳当当从话剧舞台走向大银幕,成为大众电影百花奖 " 最佳女主角 "。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在刘伟强执导的电影《水饺皇后》中,已是知名演员的马丽和 " 臧姑娘 " 相遇了。体味着角色的酸甜苦辣,马丽逐一刻画出属于 " 臧姑娘 " 的励志人生。
一路走来,马丽经历过低谷期,《水饺皇后》上映时也曾有质疑的声音。她失落过,可也知道,真正的坚韧不是对抗质疑,而是踏踏实实把眼前的事做好,完成一个个真实的角色。
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来描述自己的心态:现在回头看,那些质疑就像臧姑娘被掀翻的饺子摊——只要你重新支起锅,热气腾腾的生活总能有新的变化。
从话剧到影视剧,她更希望观众记住角色,看到水饺时想起 " 臧姑娘的饺子 ",比记住 " 马丽演过这个角色 " 更让她欣慰,因为演员的终极使命,是让角色成为观众生活的一部分。
为此,演员马丽,还在继续努力。
01
回到原点
真实、感同身受,聊起《水饺皇后》时,马丽时常会提到这两个词。
影片里,她演的是性格坚韧的 " 臧姑娘 ":带着两个女儿远赴异乡,却得知丈夫早已再婚。臧姑娘不愿意寄人篱下,靠着包水饺的手艺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
最戳泪点的是,面对刁难、不看好的眼光,臧姑娘说:" 我的命,在自己手里 ",硬是凭借双手和不认输的勇气,扭转了命运轨迹。
臧姑娘的 " 温和 " 与 " 彪悍 ",隐藏在生活褶皱里。马丽说,很多 " 以柔克刚 " 的细节,其实都是真听真看真感受," 让观众看到她的坚韧不是戏剧化的爆发,而是生活淬炼出的本能。"
于是,本着自然、生活化的原则,马丽以自己的方式去多角度地诠释人物。
《水饺皇后》剧照。片方供图
有一段故事,她入戏很深。后来在接受不同媒体采访时,马丽几乎都提到了这个细节:影片里有一场写信给母亲的戏,那封信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她写的。
最初拿到准备好的信时,马丽觉得内容很好。有那么一瞬间,她想起了自己头脑中曾经闪过一丝念头:如果是我的妈妈要离开我的那一刻,自己会怎么样?
一个人总要经历与母亲的离别时刻,可又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马丽是女儿,也是母亲,很能共情角色,便跟导演说,能不能稍微调整一下,在信里加一些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导演欣然同意。她写啊写,然后把信念给导演听:信里有对母亲的眷恋和对离别的恐惧,不仅是剧本台词,更是一个女儿对母亲最真挚的爱与眷恋。
这种跨越角色与现实的情感共鸣呈现出来后,打动了不少观众。" 以真实情感为载体,必须将个人情感注入角色,才能百分百诠释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情绪。" 这是马丽的体会。
大银幕上的故事,也在演员马丽身上留下了些许痕迹。演喜剧时,她需要频繁切换状态;而臧姑娘的一生是连贯的,从 30 岁到 60 岁的情感脉络必须像一条河,自然流淌。
" 这个角色让我重新回到了演员的原点。" 她始终对表演心怀敬畏:每个角色都是一次人生体验,而我要做的,就是让观众在这份体验中能看到自己。
02
" 千场女王 "
在成为影片里的 " 臧姑娘 " 之前,马丽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话剧圈子里的 " 千场女王 "。
四十多年前,马丽出生在辽宁丹东,小时候性格开朗,体育成绩很不错。
艺校来招生,她去试了试,意外展露了表演天赋,老师也觉得她是个好苗子。就这样,14 岁的马丽进入艺校,并在 5 年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迈出了成为演员的第一步。
读大学时,马丽的成绩相当出色,但一直到毕业之后踏入社会,也没有多少好角色找过来,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颜值普遍比较高的演艺圈,她的外貌不够出众。
" 刚入行时,我的长相并不受认可,甚至被建议‘敲掉四颗牙才能演戏’。" 她当然没照做,但这个建议一度让她困在了自卑的情绪里,毕业那阵子,也没像别人一样频繁跑组。
演员马丽。受访人供图
马丽去了北京大学林兆华戏剧研修班进修,决心当一名话剧演员。那时,她演过《樱桃园》《建筑大师》等正剧,真真切切看到了舞台表演的价值和意义。
后来,她去小剧场演话剧,慢慢积攒表演经验,将人物塑造得十分灵动。在《满城全是金字塔》里,马丽演的角色戏份不多,可只要出场,总能逗得观众开怀大笑。
人生的转折点悄悄来临。极富喜剧张力的表演方式,令她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开心麻花的导演彭大魔等人也注意到这位很有特点的演员,向马丽抛来橄榄枝。
加入开心麻花之后,马丽的喜剧才华迅速显现。她可以是《江湖学院》里一袭红裙的庄纯,也可以是《乌龙山伯爵》里的 " 玛丽莲 ",一颦一笑,把东北人的幽默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年里有 360 天都在演出,马丽成了别人口中的话剧 " 千场女王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2013 年,她和搭档沈腾亮相央视春晚,表演小品《今天的幸福 2》,一夜爆红。
被观众记住的同时,马丽也迎来了更多机会。在 2015 年上映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里,她演活了马冬梅这个角色,从小习武,性格大大咧咧,可又特别重感情。
这部电影赢得了 " 自来水 " 观众的自发安利,累计票房超过 14 亿。两年后,在电影《羞羞的铁拳》里,马丽又饰演了一位很有正义感的体育记者 " 马小 ",该片票房超过了 20 亿。
作为演员,马丽在大银幕上交出了颇为亮眼的答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把自己塑造人物的能力归功于话剧," 话剧是‘地基式’的量变积累,每一次谢幕时的汗流浃背,都在为影视镜头前的‘一秒入戏’夯实地基。"
当这种积累突破临界点,演员便能在镜头前完成 " 从表演到生活 " 的质变,不是在 " 演角色 ",而是 " 成为角色在过日子 "," 这种跨越,正是多年话剧舞台赠予影视表演的礼物。"
03
卸掉枷锁
去年,第 37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揭晓。凭借在《第二十条》里的精彩表现,马丽获得最佳女主角。听到结果的一刹那,坐在台下的马丽微微蹙眉,抬手挡住眼睛,试图不让泪水掉下来。
资料图:图为马丽在颁奖典礼上。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但走到台上,捧起沉甸甸的奖杯,她还是忍不住哽咽出声," 从话剧舞台到电影,再到‘百花奖’,我走了 20 年。20 年,这个过程很艰难,我甚至想过放弃。"
为什么?因为她觉得,很多时候喜剧是不被认可的,所以才会动了 " 放弃 " 的念头。可因为自己太喜欢演戏,这么多年还是坚持下来了。
确实如此,很多人通过喜剧了解马丽,总会习惯性将她与 " 喜剧演员 " 联系在一起,想起她标志性的笑声。有那么一阵子,马丽确实为此感到困扰,担心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
不过,出于对表演的热爱,马丽没有为 " 标签 " 这件事纠结太久,而是很快就把精力放在了塑造不同角色之上,去尝试更多可能。毕竟,演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的。
" 标签是观众的爱意,是一个记忆点,但不应成为演员的枷锁。" 她说。
于是,人们看到,在文艺片《东北虎》里,马丽演了一位遭遇婚姻变数的妻子,种种微表情克制但传神;在电影《第二十条》里,她演的李茂娟脾气有些暴躁,但对家人的爱毫无保留。
这些角色,都与她以往的影视形象大相径庭,但同样鲜活。把对生活的观察糅合到表演中,一步步稳扎稳打,2024 年 7 月,马丽成为中国影史首位票房突破 200 亿的女演员。
也是在那一年,马丽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卸下 " 标签 " 枷锁,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喜剧演员一样有态度、有力量,也可以演好其他角色。
她很感谢《夏洛特烦恼》让大家记住马冬梅,但更希望观众看到《水饺皇后》里臧姑娘的坚韧、《第二十条》里李茂娟对家人的爱,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 " 马丽 " 这个演员。
别害怕被定义,别害怕被评价。她也想对当初那个曾经遭受质疑的自己说,会遇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珍惜每一次表演,投入每一次创作,所有付出都会有绽放的时刻。
未来依然拥有无限可能。如果有合适的剧本,马丽愿意尝试挑战反派角色,但无论演什么,她都希望,角色能传递人性的温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