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这样一所独特的中学。这里的学生是 " 打工人二代 ",他们的父母是农民工。家庭不稳定的务工生活,让许多同学要常常经历转学、离京、回乡……这就是位于大兴的蒲公英中学,北京市第一所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公益性学校。
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将镜头对准这所中学,望向这群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主创团队用几年的时间近距离跟随学校及其合唱团的发展,聚焦其中几位个性突出的学生,尝试切入留守儿童、城乡差距和素质教育等议题,并提供角度不同的思考。
影片由清影工作室核心成员梁君健领衔执导,唐韬、刘张铂泷联合导演。梁君健导演此前的作品《我在故宫六百年》《喜马拉雅天梯》等曾屡获奖项,《风起前的蒲公英》有着绝对的品质保障。
6 月 25 日《风起前的蒲公英》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声音在影片中十分重要,本文为对《风起前的蒲公英》录音师张建玺的采访。
导演 : 梁君健 / 唐韬 / 刘张铂泷
类型 : 纪录片
制片国家 / 地区 : 中国
语言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 2025-06-25
片长 : 108 分钟
又名 : Bitter Sweet Ballad
影片介绍:
蒲公英中学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为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创办的中学。袁小燕老师已经在这所学校的合唱团工作了八年。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她都要选一批热爱音乐、基础条件好的初一学生加入合唱团。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这座最初建立在废弃车间里的初中将搬到新建的现代校舍。在老校区的最后一年里,合唱团迎来了新一批孩子,而升入初二的团员们则需要和家人面对未来的选择。对于合唱团的孩子们来说,初中生涯终将会被升学的压力和离别的无奈所中止。在这段与音乐为伴的人生旅程中,他们一直品尝着属于青春岁月的苦乐悲喜,将它们深埋心底,转化为成长的养分。
蒲公英的声音密码
采访:徐鹤闻
编辑:张先声
概况介绍
凹凸镜 DOC:请为我们简单讲解一下,电影音效和录音工作一般会经历哪些流程?
张建玺:纪录电影声音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筹备、同期录音和后期制作。
前期筹备阶段,声音部门需要了解影片的背景信息,并和导演、制片人、摄影师进行沟通,对录音的整体工作进行提前规划。同期录音阶段,同期录音师对现场声音(对白、环境、效果)进行录制。后期制作阶段,将同期录制的素材进行修整,再加入效果声以及音乐,为达成声画和谐而将声音素材进行混合。
凹凸镜 DOC:本片的录音团队规模如何?团队有怎样的分工?
张建玺:剧情片同期录音团队,一般配有同期录音师 1 人、话筒员 1-2 人、录音助理若干;纪录长片的拍摄,因为需要长期跟进人物、事件发展,所以要求核心团队更加精简,才能达到机动灵活。
像很多纪录片配置一样,《风起前的蒲公英》的现场录音 " 团队 " 是个 "One Man Band",即录音师一人完成录音、举杆、无线话筒佩戴、环境音录制 ... 随机出现的种种挑战,对我来说充满了趣味。
在《风起前的蒲公英》的拍摄中,我会首先进入每个场景进行实地录音工作,对常见场景(合唱团排练,上课,课余活动,校外走访等)进行拆解,并为导演和摄影师提供单机拍摄时的录音技术方案。
进入常态化拍摄后,录音工作便由摄影师 " 兼任 " 完成。不过在遇到技术问题,或是在处理比较复杂的场景时(校外演出、旧校搬迁、节庆典礼等)我都会到场,负责对声音进行更细化的关注与记录。
《风起前的蒲公英》工作照
凹凸镜 DOC:请问团队在拍摄时使用了哪些设备?为什么选择这些设备?
张建玺:作为同期录音师,我的主录音机选择 Sound Devices 633,音质优秀,小巧结实,6 音轨足够承担大部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枪式话筒,我选择 Sennheiser MKH416。这款 1975 年上市的 " 六边形战士 ",经过 50 年影视行业的无数严苛检验,至今仍然不落下风。尤其对于轻装上阵的纪录片拍摄,如果只可以选一只话筒,我会毫不犹豫挑选 416 作为我的伙伴。无线话筒,我使用了 Lectrosonics 的 SMQV 配合 Sanken Cos11D 话筒,确保了稳定和优质的声音呈现。配合录音的摄影师则在日常拍摄中使用了更为常见且便于操作的 Sony D11。
《风起前的蒲公英》中有很多的音乐场景,所以录制多声道的同期声也非常有必要。又因为纪录片拍摄机动性很强,所以选择设备时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便携性。
在动态比较大的场景中,我使用了 Zoom H2n 和 H3-VR。Zoom H 系列录音机小巧便携,操作方便。2018 年底,H3-VR 刚上市,得以让我赶上了几场重要的演出拍摄,进行了全景声格式的录制,为后期提供了更多的有趣选择。
比较安静的环境对设备的本底噪声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我选择 Sony D50 和 D100。虽然近些年,各种便携录音设备百花齐放,但 Sony 这两款录音机,仍然具有着便携录音设备中少见的优良信噪比。
凹凸镜 DOC:在复杂环境下,团队采取了哪些收音技巧来保证收音的清晰性和纯净性?如何确保现场收音的完整性?
张建玺:在复杂拍摄前,首先要和导演、摄影师一起,提前分析拍摄内容:主要拍摄对象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并依此提前做好 " 用什么话筒 / 镜头 "" 给谁戴无线 "" 手持还是用脚架 " 等规划。到了现场,总是有很多变化。只有心中有数,才能随机应变。
在我看来,大多数纪录片现场出现的声音问题,都可以套用传奇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一句名言来解读:" 如果你‘录’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想方设法让话筒离拍摄对象更近一些,可以解决 90% 的问题。如果拍摄范围较小,或者可以一直紧跟,枪式话筒可以同时收录清晰的对白和适当的环境声,让声场变得更 " 立体 "。如果拍摄对象活动范围太广,或者因各种原因,你需要与其保持距离时,佩戴无线便成了十分重要,甚至唯一的选择。
除此之外,可以记住 3 个技巧:远噪音、巧 " 藏麦 "、总聆听。
拍摄重要对话和采访时,尽量提前了解并规避各种噪音源(广播,音乐,施工,吵闹)。
在无法靠近拍摄对象,又无法为其佩戴无线话筒的场景,则可以巧妙 " 藏麦 "(Plant Mic),将无线话筒藏在对话发生的场景当中。会议室的笔筒,餐桌上的纸巾盒,办公桌上的书籍,汽车的遮阳板,这些都是我常用的 " 话筒掩蔽所 "。
在拍摄现场,我会时刻戴着耳机,以免错过重要内容(突现的人物,骤然开始的重要对话,突发事件 ...)。如果出现了问题(突然出现的噪音,电磁干扰,断电,话筒掉落),我也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并立即调整。我也会经常给摄影师准备好返听(即声音实时监听设备),并建议在拍摄画面的同时也可以 " 听一耳朵 ",以达到部门间的信息互通,也方便他们捕捉到镜头外更多的信息。
另外,在一场活动中(会议,排练,演出),我会用一条单独的轨道,或者单独的设备,完整记录活动现场的声音。这样可以给到后期更多的选择。
技术技巧
凹凸镜 DOC:如何避免环境噪音(如风声、电器嗡鸣)对收音的影响?
张建玺:环境噪音是纪录片录音中最常见的干扰源。
风总是会随机出现,强风干扰声在后期阶段很难修复。在室内外场景中,选用合适的话筒防风(海绵," 笼子 "/Blimp,人造毛防风套件)是非常必要的。即使是无线话筒的麦头,也要注意进行防风。在手边没有合适的配件时,孔隙较大、织物纤维较长的衣物(毛围巾,毛线帽,毛线手套)是很好的替代。
另一个方法,就是用身体作为风的遮挡物。拿着话筒时,背向风来的方向,亦或是让你的拍摄对象背风站立,小小的位置移动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因电而产生的噪音,无论在室内(冷柜、空调、大型电子仪器、商场音乐)还是室外(空调室外机、建筑工地、广场舞、店铺叫卖的大喇叭、频繁飞过的飞机)都广泛存在。在有大量对话发生的拍摄场地,应提前考虑声音的需求。
当一切技术干预失效时,要立刻思考:噪音对内容影响有多严重?后续是否还有类似的拍摄机会?同时,马上根据判断和导演进行简短沟通,提出你的想法,也对团队其他成员起到安抚 / 警示。哪怕最终无法改变,也不必焦虑,专注眼前的拍摄,并随时关注转机的到来。
《风起前的蒲公英》剧照
凹凸镜 DOC:是否有使用过降噪软件或后期处理?如果有,如何在润色的基础之上保证声音的真实性?
张建玺:纪录片同期声对白降噪 / 匹配是一个普遍而重要的工序。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因为设备、环境、话筒摆位的不同,对话的信噪比、频率、音色等总会有所不同,所以适当地降噪并进行频段处理,从而保持听觉上的连贯性,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噪音的频率与对白是 " 交织共生 " 的关系,所以大多数降噪都是 " 有损 " 的。与虚构类影片不同,纪录片发生于真实世界,如何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都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需要依赖导演和声音团队的审美判断。我个人的偏好,是在不影响听感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保持现场的信息,在听觉上给观众留下更丰富、真实的体验。同时,随着更先进降噪技术的出现,相信同期对白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现。
凹凸镜 DOC:录制蒲公英学校孩子们的声音,与以前其他的收音工作有何不同?
张建玺:拍摄中有很多唱歌的场景,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地方——音乐教室、酒店大堂、中网球场、晚宴殿堂 ... 蒲公英合唱团的歌唱技巧不算出彩,但每次都会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生命活力。
所以相对于录音棚中的 " 精雕细琢 ",录制风格上,我选择了留下一些 " 粗粝感 ",使用便携的立体声 / 全景声录音设备,记录发生在各个空间场景中的演唱,期待这 " 一期一会 " 的珍贵时刻,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
凹凸镜 DOC:如何让孩子们带上收音设备或者说忽略收音设备带来的心理压力呢?
张建玺:在《风起前的蒲公英》以及其他类似场景的拍摄中,我注意到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很多都不希望被同学看做是 " 不一样 "" 被特别关注 " 的人,所以拍摄伊始,他们会对被单独拍摄、佩戴无线话筒有所抗拒。
到了后来,一些对我们感到好奇的同学会主动围上来和我们互动,我们就让他们看看取景器的画面,听听耳机里的声音,到了最后,他们会像小猫一样追着毛茸茸的话筒防风乱跑。在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开放度,无论是面对镜头的关注,还是被要求佩戴话筒,他们都基本不再抵触了。
我最大的感受是,拍摄者要做拍摄对象的朋友,而不仅是对立的、隔离开的、有高低之分的观察者。当无论有没有镜头的存在,大家都能用相同的姿态互动时,心中的 " 藩篱 " 便自然消失了。
幕后故事
凹凸镜 DOC:纪录片录音师在现场如何和摄影师配合创作?
张建玺:纪录片拍摄现场的录音师,可以说是 " 摄影师的耳朵 "。绝大多数时候,《风起前的蒲公英》都是单机拍摄,难免会有无法关注、记录到的地方。当摄影师专注取景框内的世界时,录音师一面收录画面内的声音,另一面根据自己的观察,通过无线胸麦或吊杆话筒,将摄影师观察范围之外的有用信息收录下来,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有选择地送到摄影师的耳朵里:" 老师跟学生说,活动就要开始了 "" 我听到 A 马上要从教室外面进来了 "、"B 正在房间的另一头和 C 聊一会儿的安排 ""D 听起来似乎有些沮丧 " ……
根据这些信息,摄影师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对总体局势、当下镜头的运动轨迹、下一镜的选择进行思考和预判,最终得以创作出很多看似经过了预演、精妙设计的镜头。
凹凸镜 DOC:能否从一个声音工作者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描绘蒲公英学校老校区的声音环境?
张建玺:在我的听觉认知中,蒲公英老校区的声音是 " 有机 "" 开放 " 的。
身处城市,望向窗外,多是高楼、车流、空调室外机和商家店铺的吵闹。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在走廊、楼梯、电梯间来回穿梭,最终才能到达室外的开放空间。在人造景观间辗转腾挪时,个体的声音逐渐消弭、湮没。
蒲公英老校区多是平房,远离城市喧嚣的同时,一推开门,就是室外:乒乓球台,篮球场,大杨树,小花坛,和四处疯跑的同学。这种空间结构,让室内外空间的听感都更丰富、自然,相互间也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结。通过声音,这种 " 有机 " 也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上:课间的欢歌笑语,寝室的嬉笑打闹,充满中学年龄段该有的青春活力。
" 开放 " 并不是指单纯的对外开放,校门洞开,而是校园允许各种声响的存在——读书,讨论,歌声,器乐 ...
随着新校区的建成,孩子们因新的教室、宿舍而欢呼雀跃,对未来也充满了崭新的期许。而老校区的风采,得益于纪录片的拍摄,可以在银幕上再与大家见面。
个人思考
凹凸镜 DOC:从您的从业经历出发,您认为纪录片的声音真实性如何界定?如何在艺术表达与真实记录之间找到平衡?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在声音处理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张建玺:我认为,纪录片声音应达到不同层面上的 " 真实 "。
在语言 / 信息表述上,要保证内容真实。对现场拍摄的内容,不虚构捏造、颠倒黑白。尽可能使用同期声,如果因技术原因不达标需要重新录制,也不应改变原有内容。
在环境、效果声的创作过程中,应当符合认知真实,声音氛围应依赖生活经验而建立。乡间日常不会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喧闹的舞池听起来,也不会像公共图书馆一样静谧。
到了最终阶段整体音效的呈现,则要达到情感真实,引发银幕外的共情。例如一次集体搬家活动,要让观众也感受到乔迁的喜悦,或对老屋的回忆与不舍。背离情感的听觉呈现,会打断观众的沉浸,甚至产生混乱,使观众无法专注于影片本身。
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再根据创作者的审美,进行 " 锦上添花 " 的艺术表达。一片喧嚣声中,孤独的主人公视角里,四周似乎变得安静下来;嘈杂的施工现场,在对未来充满期许的人眼中,也可以是充满欢愉的游乐园。此时的声音与画面相辅相成,通过加强或反差的方式,进一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总而言之,在纪录片中,艺术表达不可脱离记录的真实性存在;单纯的记录,也需要加入适当的艺术表达,才能成为更出色的作品。
凹凸镜 DOC:这次录音工作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或挑战是什么?
张建玺:在拍摄《风起前的蒲公英》之前,我的大部分工作经验都建立于剧情片现场。剧情片有相对完整的拍摄计划和故事脚本,镜头前也都是有表演经验的、有雇佣关系的演员,每个环节都充满确定性。
《风起前的蒲公英》是我第一个全程跟随的纪录长片项目,相较于虚构的剧情片,非虚构作品有更多的随机事件,难以预测的人物或事件发展路径,以及和拍摄对象更平等的关系,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我在技术和心态上进行调整。也正是在一次次磨合中,我喜欢上了纪录片制作,决定更多地参与到纪录影像的创作中去,这也属于我个人的意外收获。
凹凸镜 DOC:对于关注这部纪录片声音制作的观众,您有什么话想对观众朋友们说?
皮恰耶夫:声音作为纪录片的重要构成,与影像、剧情并肩而立,期待观众能与银幕上的人物产生 " 互动 ",感受他们的喜与悲,关心他们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思考自身的处境,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讨论。希望《风起前的蒲公英》的声音制作,能达到这种 " 润物细无声 " 的效果,让大家沉浸于这些孩子们的故事之中。
凹凸镜 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 | 豆瓣 | 知乎:@凹凸镜 DOC
推广 | 合作 | 转载 加微信☞ zhanglaodong
投稿 |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 | 影迷群 加微信☞ 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