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属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估值 / 融资轮次:2024 年 9 月,御风未来完成超 2 亿元 PreB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 4 亿元。目前 B 轮正在进行中。
■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全链国产、稳定现金流
■未来关键词: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低空经济
时至今日,被视为低空经济重要载体之一的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然成为资本押宝的热门赛道。而在多年以前,这还是一个近似 " 天方夜谭 " 的概念。
2016 年,亿航全球首发了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 " 亿航 184",御风未来创始人兼 CEO 谢陵用 " 震惊 " 一词形容当时他得知这一消息的心情。
正是受此影响,谢陵开始和彼时同在中国商飞工作的刘十一探讨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构型的飞行器可以在实现垂直起降的同时,具备特别好的飞行技能?
" 我们两人共同想到了一个发明,叫做‘可收放旋翼式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我们决定要把它做出来。" 自此,谢陵机缘巧合地走上了创业之路。当年和他一起探讨核心问题的同事刘十一,则成为了他的 " 中国合伙人 "。
2024 年 9 月,御风未来完成超 2 亿元 PreB 轮融资。今年 5 月底,御风未来携自主研发的 " 空中出租车 "2 吨级载人 eVTOL M1 真机亮相北京民航科教展,与国内最大的拥有航空工业背景的融资租赁企业中航租赁就 "100 架 M1 eVTOL" 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也是 " 国家队 " 中航租赁首次与 eVTOL 企业签订订单。
乘着低空经济的 " 东风 ",eVTOL 能否打开一个崭新的市场?商业路径几何?御风未来又是如何坚持 eVTOL 核心供应链 100% 国产化?对此,谢陵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对话未来商业》栏目(更多内容,详见专题 | 对话未来商业记录、预见、让未来发生)独家专访。
" 初衷就是想做一架载人飞机 "
中国商飞,是谢陵和刘十一梦想开始的地方。
据谢陵回忆,在他进入中国商飞的时候,中国民用航空制造真正的大规模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了,"C919 是 2008 年立项,而我是 2009 年进入商飞的,也就是说,我是 C919 立项后第一批加入的应届生工程师 "。
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谢陵曾任 C919 飞控系统核心研发骨干。另一名创始人兼 CTO(首席技术官)刘十一,为同济大学博士,曾担任中国商飞 C919 飞控系统工程师,是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以及控制算法方面的专家。
两人在中国商飞相识,2016 年一同离开中国商飞时,谢陵 33 岁、刘十一 30 岁。谢陵自述,在那些年," 可以垂直起降的载人智能化电动飞行器 " 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概念。就当时的资本环境而言,很少有投资者会有兴趣投资这个方向。谢陵在那时也接触过一些上市公司洽谈,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那时,谢陵和刘十一的初衷甚至不是为了创业。
"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做一架载人飞机,这是我们的梦想。" 谢陵直言,创业的初衷是纯粹的工程师创新冲动," 当时,有个朋友和我们说,载人飞机还是太不靠谱了,没有人会投资的,建议我们先从巡检或物流类型的小型飞行器切入。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和实践,发现从小型飞机开始做,的确创业的难度低一点。" 于是,上海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御风未来 " 的前身)应运而生。
2018 年,谢陵和刘十一带着一架 E6 无人机原理样机来到中山,一举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 · 中山赛区)暨第三届中山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夺得一等奖。自此,福昆航空进入发展快车道。
2019 年 12 月,福昆工业无人机开始获得订单并实现量产,公司自主研发的四款中小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公安、应急、消防、能源设施巡检、物流等领域,在几年内陆续实现了盈利。2024 年,福昆航空成功中标 " 广东省航空应急(大中型无人机救援平台)" 项目,中标金额 7650 万元,成为当年全国工业无人机整机厂在航空应急国债领域中标金额最高的项目。
即便如此,谢陵从未忘记载人飞行器的梦想。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包括盛大网络、连尚网络创始人陈大年,以及容亿资本等投资方的支持下,2021 年 4 月,御风未来正式成立并进军载人 eVTOL 赛道。次年,公司在上海张江和金山分别设立大型 eVTOL 研发中心和总装试制工厂,谢陵回归了创业最初的 " 那股冲动 ",开启了载人飞行器的产业化征程。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 在亿航提出载人无人机概念的时候,我就觉得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型航空器在未来有非常大的前景。" 谢陵认为,与传统飞行器形成明显区别的是,这类新型航空器可以被视为 " 会飞的具身智能 "。" 技术层面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就会有人去想这个问题,我们不过是其中之一。"
"eVTOL 应该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服务更多人 "
谢陵十年前的判断没有错。
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 低空经济 " 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 低空经济 " 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四部门之后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 年— 2030 年)》。
对于这番变化,谢陵深有体会:" 我们之前做了那么久的工业无人机,大家都不怎么关注,自从我们的载人飞行器 M1 亮相 2023 年进博会之后,关注度一下就提高了。"
御风未来 M1(大型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据谢陵透露,当前,资本对御风未来的大型载人 eVTOL 业务更感兴趣。究其原因,与已经发展了大约有十年的工业无人机相比,eVTOL 门槛更高、有着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这也是御风未来在走通了工业无人机的商业化道路之后,依然要 " 死磕 "eVTOL 的原因之一。
"eVTOL 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谢陵告诉记者,他想要打造的是一个 " 公共交通工具 "。在他的规划里,御风未来的目标是打造高安全性、高效经济、绿色智能的 eVTOL 飞行器,以 " 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 " 为愿景。
" 私人飞行器肯定是有市场需求的,但这类飞行器针对的只是一个小市场,因为它贵,且很难实现高密度、常态化飞行。" 谢陵认为,eVTOL 应该服务更多人," 我们设想的是类似于公交、出租车这类公共交通,提供除了出租车之外的、新的点对点出行方式。"
在他的设想中,城市的楼顶、广场会遍布 eVTOL 的起降点," 起降点之间的航线不是由飞机的驾驶员来随意决定,而是由一个公共的低空交通管理部门通过智能算法来规划和分配 "。
如果这一设想成真,eVTOL 能够打开的将是一个万亿元级的崭新市场。在中国市场,也将出现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空世界。
" 美国的 eVTOL 发展是传统航空器的替代。" 他提到,因为美国传统通用航空产业已相当成熟,而 eVTOL 是比传统飞行器更安全、更环保安静、运营成本更低的飞行器,有望替代部分传统通用航空业务。" 如果中国能够释放出低空空域,可以发展出一个比美国规模更大的通航市场,进而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这是‘低空经济’的价值所在。"
谢陵强调,eVTOL 在国内的发展是具有创造性的。" 原来我们搞传统航空,需要参照美国作为全球航空大国制定的标准,如今,低空经济的标准我们可以自己制定。" 在他看来,技术革命是后发国家超越先发国家的一个机会," 因为大家有了一次共同起跑的平等机会 "。
" 自主研发、全链国产 "
这个当年凭着一腔热血投身创业的年轻人,如今依然喜欢强调自己 " 工程师 " 的身份。
" 我是个工程师,不是个科学家,所以我更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用科技产品解决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个更高效、更安全、更舒服的解决方案。" 谢陵说。
对于产品,他最重视的也是其解决客户问题的能力。他提到,在海外市场,工业无人机不但会遇到高温、沙尘、大风等多元环境的挑战,出海服务客户的飞行团队操控员也需要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
即便会承受一些外界的质疑,但在谢陵和核心团队的坚持之下,御风未来是业内罕见的坚持 " 自主研发、全链国产 " 技术路线的 eVTOL 创业公司:飞机的 " 智能大脑 " 飞控等核心系统自主研发,飞机的 " 心脏 " ——动力系统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选择全链条国产的路径建立成本优势,同时对飞机的 " 骨架 " 机体复合材料开展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使 eVTOL 变得更轻、更坚固,制造成本更低。
即便传统航空领域现在依然依赖国外的供应商,谢陵认为,eVTOL 飞行器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他认为,eVTOL 作为电机驱动的新型航空器,核心技术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协同。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培育出成熟的电动力供应链,在多年的激烈竞争下,有数千万台国产电机经市场验证并持续优化。相比之下,国外传统航空发动机厂商虽然有几万台航空发动机在天上运营,但他们做的电动发动机实际装机飞行时长反而非常有限。在 eVTOL 这一新型赛道,国内外处于差不多同一起跑线,中国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积累,反而更有优势,这也是中国低空经济 " 弯道超车 " 的机遇。因此,御风未来的 eVTOL 产品坚持 100% 国产化。
" 在没有共识情况下的探索是最有意思的。如果大家都认为车就应该长这样,飞机就该这么干,那就没意思了。" 谢陵说。
对于旗下 eVTOL 产品的商业化道路,谢陵持开放的态度。他几年前就多次公开表达 " 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 " 的 eVTOL 商业路线。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部门也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 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 "。
" 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遛遛,不要闭门造车。" 谢陵认为,可以先着手解决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一部分需求,在解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更远大的理想——解决城市空中出行问题。
因此,与多家 eVTOL 方向的创业企业不同的是,御风未来没有直接提交载人 eVTOL 的适航证申请,而是先以载物版、货运型的 M1B 递交适航申请。按谢陵的话说,是从低风险到高风险场景逐步推进,尽早进入高频次、常态化、低风险运营。
据了解,2024 年 1 月,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 M1B 型(即 M1 货运型)电动垂直起降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申请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受理。
今年 5 月,御风未来与中航租赁就 100 架 M1 eVTOL 达成合作意向,合作规模超 10 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围绕 eVTOL 产品培育、产线落地、产能扩大等重点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御风未来 M1(大型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谢陵认为,2027 年会是 eVTOL 发展的重要节点," 当前,载人 eVTOL 产品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大规模完成,我认为再过两年左右,应该会有一些产品率先实现商业化闭环 "。
谢陵提到,载人 eVTOL 是一个完全的新事物,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没有两座以上的大型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取得民航局的适航审定," 这意味着,载人 eVTOL 的取证过程是需要探索的,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具体的运营形式和驾驶人员资质等问题都是需要探索的 "。
"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在回顾自身创业之路时,谢陵引用了《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曾说过的一句话。或许,对于每一个勇敢踏上未知征程的开创者而言,相较于收获结果,他们更享受的是克服一个又一个 " 难关 " 的过程。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