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沪上阿 YI
一个很确定的大前提是,中国汽车产业又到了一个重新洗牌的十字路口。
经过了前些年整个新造车厂牌的崛起,电动智能汽车的狂飙之后,整个市场都开始重新归于理性。理性的核心在于,在理解了造车这件事之后,人们会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老牌车企,真正经过时间沉淀的车企,才能打造出品质更好,更为成熟稳定的产品。
因此,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老车企在这个时间段逐渐发力,而战略更为清晰的则开始重新以市场销量,逐渐找回市场的主动权。其中,上汽集团 5 月份 36.6 万辆的整车批售数据,以及 " 同比五连涨 " 的优异表现,无疑成为这个趋势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这种销量的 " 报复性 " 的、持续的反弹,在更多时候往往基于企业内部自身的快速、正确的调整。因此,在销量和产业结构双重调整的节点上,我们看到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传统车企的 " 沉潜期 " 或已结束,新阶段的竞争中,他们不再只是配角。
而上汽,正是这场 " 传统车企复苏 " 进程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可能成为领头者的那一个。
现在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上汽?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止于几个漂亮的数据。更值得探讨的,是两个核心变化:一是组织架构的全面调整带来的体系进化;二是技术路线的坚持和开放并举,为下一个周期积蓄力量。
重组与韧性
上汽这一次的改革,从去年开始。很多人认为这源于管理层变革的决心,必然会出现变化。但上汽的变革其实又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它不是 " 小修小补 ",而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变革。
这种系统性的变化,最为外化的是 " 大乘用车 " 与 " 大商用车 " 板块的战略性重组;而上汽也非常清楚,推进变革的必然是人。因此,他们推进了中层干部和企业高管的竞聘上岗,再到统一规划的品牌资源整合、渠道体系重建。
很显然,从品牌层面、到执行者层面,从供应商整合,到销售渠道的重新搭建。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变化,其实是摸清了整个市场需求改变所做。因此,上汽做出的,不只是一次 " 表面文章 ",而是一场从 " 懂车 " 到 " 懂你 " 的认知重构与能力更新。
而这种重组带来的直接成果,是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的跃升。
变化得有针对性,也直接体现在了市场的反馈上。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5 年 1-5 月上汽实现整车批售 168.7 万辆,同比增长 10.5%;自主品牌销量 108.1 万辆,同比增长 21.9%,占集团整车销量的 64%;新能源车销量 52.6 万辆,同比增长 43%。其中,5 月单月新能源销量更是达到 12.5 万辆,同比大涨超五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汽乘用车 5 月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 62.8%。
更集约的资源配置,更扁平的组织体系,更年轻化、主动型的干部队伍,上汽这一次的 " 握指成拳 ",正在逐步转化为实打实的市场竞争力。
毫无疑问,这些变化与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之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持续深入推进,需要更强有力的技术路线支撑。而这,也正是上汽正在做的事。
开放与自研
事实上,目前整个市场都已经进入了比拼速度的全新内卷通道。原本 5 年的推新周期可能被缩短到了 2 年,全新的技术路线一经推出,就会有一众企业哪怕只有 PPT 期货,也会赶紧发布会。
因此,在技术爆发与智能化拐点尚未全面到来的当下,选择 " 时间做朋友 " 的企业,需要极大的定力。而上汽显然是其中表现最坚定的一个。
一方面,上汽继续加大核心技术的自研投入,在固态电池、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VMC)、全栈 3.0 智能车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旦全面突破且形成量产,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将会毫无疑问的成为上汽在电动化赛道上的重拳之一,并改写电动车核心竞争力的格局。
另一方面,上汽也不拒绝外部优质资源。与华为联合打造的 " 尚界 " 车型,以智选车合作形式在上汽临港基地生产,9 月底即将上市。作为目前行业关注度最高的合作之一,尚界的落地不仅为上汽的产品带来更强的智能化能力,也体现了其技术合作的灵活性与战略定力。
此外,MG 与 OPPO 的生态域实验室合作、荣威与火山引擎共建 AI 汽车,都是上汽探索 " 车机互融 "" 大模型上车 " 的样本工程。以全新 MG4 为代表的智能座舱产品,已支持不同品牌设备的互联互通,打破设备壁垒,推动了智能汽车从 " 单机时代 " 向 " 互联生态 " 的跨越。
当然,还有上汽还留有智己汽车这一张最终要的牌,以便随时将上汽内部的全新技术成果投入量产使用。
这套组合拳,拥有非常清晰的底层逻辑,即 " 以自研立根基,以合作促落地 "。在当前行业陷入 " 技术平台期 " 的背景下,越是保持研发投入、技术耕耘的企业,就越可能在下一轮技术爆发点中赢得先机。
这,是上汽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行业发展引领者之一的重要底气。
落地与生根
上汽的另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其已在行业内处在领先地位的全球化能力。
过去 8 年间,上汽连续稳居中国汽车出口第一;过去 3 年,其海外年销量突破百万辆。2024 年,上汽在海外市场终端交付量达到 108.2 万辆,累计交付超过 550 万辆,产品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 " 全球化 " 对上汽而言,早已不仅仅是 " 卖出去 " 这么简单。
在 4 月举行的 "2025 上汽海外战略 3.0" 发布会上,上汽提出 "Glocal 战略 ",即 " 全球 + 本地 " 的定制化战略。这套战略的核心在于,上汽集团希望拥有全球产业链能力,但同时又要兼具本地文化与法规的适应性。这意味着,上汽已经从传统的 " 出口导向型企业 " 转变为 " 本地运营型车企 ",真正向全球性的汽车大集团迈进。
而在如此强劲的全球拓展成果之外,上汽非常明确技术同样是这个 " 本地化 " 的重要载体。未来 3 年,上汽计划推出 17 款海外定制车型,并搭载新一代 HEV 混合动力系统与固态电池技术,全面覆盖全球主流细分市场。
随着 5 月运输船 " 安吉安盛 " 开启欧洲首航、欧洲经销网络持续铺开、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同步扩展,上汽的全球化能力,正在从 " 数量 " 向 " 质量 " 过渡,并最终有望成为中国车企 " 全球生态构建 " 的模板案例。
毫无疑问,汽车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剧烈震荡。
从价格战到技术战,从国产品牌的快速崛起,到传统合资的奋力自救,汽车产业的核心正在从欧洲、北美向中国偏移。而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则将为自身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重的行业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而这一次上汽的表现告诉我们,传统汽车大集团并非被淘汰者。当他们以更稳健的节奏,扛过了剧烈的变革之后。将会依靠重构的体系、成熟且领先的技术、以及全球化深入,获得更强的体系能力,更深的产业布局,并随时准备好成为全新的趋势引领者。
而这些,正是上汽能在中国车市新阶段乘势而上的底层逻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