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老牌中药企业,也想在这一轮创新药浪潮中分一杯羹。
近期,创新药概念股备受资本青睐,港股市场表现尤为强劲,涨势迅猛。今年 1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恒生创新药 ETF 涨幅超 70%,远超同期恒生指数 25% 的涨幅。相比之下,同期中药 ETF 表现则相对平淡,涨幅仅约 3%。
创新药领域发展火热,传统中药企业也开始积极寻求突破,拓展创新药业务。
云南白药于 6 月 17 日披露公告显示,经近 3 个月的监管审批流程,其控股子公司云白药征武科技自主研发的化学 1 类创新药 JZ-14 胶囊,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获准启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研究。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随着 JZ-14 胶囊获批临床,云南白药的创新药管线覆盖领域从核药到抗体药物,再到如今的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其产品矩阵愈发多元。但是自 2021 年开始增加研发费用以来,云南白药已累计投入超 10 亿元研发资金,至今未有一款创新药实现商业化落地。
云南白药主营的的创可贴与牙膏虽稳居行业市占率第一,但两大核心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已趋近饱和。为突破增长瓶颈,云南白药曾尝试布局证券投资、医美、工业大麻等新赛道,却未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在创新药领域,却因研发周期长、商业化进程滞后,至今未能分享创新药市场的增长红利。
多领域投资收效甚微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云南白药曾尝试涉足多个领域。
在金融投资领域,云南白药 " 炒股 " 曾引发轩然大波。自 2019 年开始,随着 " 超级牛散 " 陈发树控制的新华都成为云南白药第二大股东并进入董事会,公司的对外投资风格变得激进起来。
此后,云南白药开启了在股市中的 " 买买买 " 模式,2019-2020 年间,先后投资腾讯控股、小米集团、恒瑞医药、伊利集团等公司股票。在这两年期间,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也分别高达 2.3 亿元和 22.4 亿元。
然而," 好日子 " 并未持续太久。2021 年,云南白药在资本市场遭遇重创,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达 20 亿元,直接致使当年净利润同比锐减近 50% 至 28 亿元。这也是云南白药近二十年来首次归母净利下滑。
在因 " 不务正业 " 炒股亏损后,云南白药于 2023 年三季度宣告彻底退出二级市场证券投资。
在工业大麻领域,云南白药的布局也显得很激进。2019 年,云南白药全资子公司入股云南云丰中草药有限公司,后者经营范围涉及工业大麻。同年 10 月,云南白药又斥资 7.3 亿港元认购万隆控股可换股债券,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大麻发展。
在随后的两年里,云南白药先后取得了种植与加工资质。到 2022 年,公司成功从美国引入优质工业大麻种子,为后续的产品研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不过,国内工业大麻在药用开发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国内相关政策监管严格;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壁垒重重,这些因素,都给云南白药工业大麻业务的商业化前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2024 年度,云白国际(原万隆控股)全年营业总收入为 7.55 亿港元,其中工业大麻相关业务(CBD 萃取物贸易)占比仅约为 0.3%。
此外,2021 年云南白药将上海云臻医疗股权划转至集团并增资 5 亿元,明确其作为皮肤综合解决方案医学中心的定位,同步加速医美产业链布局。
事实上,公司早在 2011 年便推出 " 采之汲 " 护肤品牌;2018 年与北京工商大学等机构合作共建肌肤研究中心;2020 年与日本 POLA 展开技术协作;2021 年更联合 IBM、欧姆龙发布 AI 肌肤定制系统。
尽管战略规划清晰,但医美机构落地进度缓慢。截至 2024 年,仅在上海、昆明开设两家医疗门诊部,与早期规模化扩张预期存在差距。
由于医美行业高度依赖专业医疗团队、先进技术设备及长期品牌沉淀,而云南白药作为跨界入局者,在该领域缺乏深厚行业积累。这导致其医美项目推进至今仍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在竞争白热化的医美市场建立稳固的行业地位。
依靠跨界个护打造护城河的云南白药,战略重心正被 " 路径依赖 " 牵引向工业大麻、医美服务等新领域。公司曾在二级市场投资上一掷千金,却对创新药这一医药行业的核心增长引擎吝于投入。
研发费用率位居上市中药企业倒数第三
近几个月创新药的火热行情背后,是行业基本面的有力支撑。
如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创纪录 BD 交易、百利天恒超 9 倍的营收增速、神州细胞成功扭亏、百济神州亏损大幅收窄等,不仅是行业整体盈利拐点显现,更彰显了中国创新药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态势。
尽管中药企业整体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普遍低于化学药创新药企业,但云南白药在一众上市中药公司中,研发费用率仍处于相对靠后水平。
2024 年度,在 A 股上市的 70 家中药企业中,天士力以 8.30 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居榜首;以岭药业和华润三九,分别以 8.27 亿元和 8.02 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列第二、第三;云南白药则以 3.37 亿元位列第八。
仅看研发费用这一数据的话,云南白药看似排名靠前,但若结合公司高达 400 亿元的营业收入来看,其研发费用率仅 0.84%,在 70 家上市中药企业中排名第 68 位,倒数第三。
2021 年,云南白药的研发费用从上年的 1.81 亿元同比增长至 3.31 亿元,之后几年该费用基本保持在 3.3 亿元至 3.4 亿元。但这几年累计 10 余亿元的投入,尚未孵化出可以商业化的产品。
2024 年财报中,云南白药在研管线中进入临床中后期的管线较少。中药创新药领域里,全三七片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附杞固本膏完成Ⅲ期试验前期准备工作;核药领域里,INR101 完成了 I/IIa 期临床总结报告,INR102 处于临床前阶段;生物药 KA-1641,仍处于临床前工艺开发阶段。
即便再加上近期获批临床的 JZ-14 胶囊,云南白药的在研管线依旧显得较为单薄。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多数头部药企在研管线动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项目并行推进,而云南白药目前核心临床阶段项目屈指可数,仅有附杞固本膏这一款产品研发进度相对靠前。
从研发深度来看,附杞固本膏虽已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前期准备工作,但其作为中药新药,在证候评价体系构建、现代医学标准验证等方面仍面临挑战,距离真正商业化——上市仍有较长的路要走;而 INR101 诊断核药虽已完成 I/IIa 期临床,但核药领域技术壁垒高,国内外巨头已占据先发优势,云南白药想要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度较大。
云南白药的牙膏业务,是其从传统中药企业向大健康产业跨界最成功的案例,但后续跨界尝试的乏力,恰恰揭示了医药行业的核心生存法则——单一爆品的成功无法构筑可持续的护城河,唯有系统性创新能力才能抵御市场周期与政策冲击。
针对如何应对主营业务增速放缓,以及是否会向创新药领域倾斜资源等问题,源媒汇日前向云南白药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在这一轮创新药上涨浪潮中,云南白药显然是一个 " 失意者 "。若公司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加大创新药研发资源投入,加速构建丰富多元的在研管线,不仅难以在创新药市场分得一杯羹,甚至可能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面临被行业边缘化的风险。
唯有以创新为驱动,才能重塑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