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阳 来源 | 顶尖广告
现在的微博热搜简直像开盲盒,光看词条标题,根本猜不到内容到底讲什么。
平台靠充满迷惑性的文案,把用户绕得晕头转向,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流量 KPI。
这不,我最近就 " 踩坑 " 了。刷到一个热搜,词条乍一看像是新剧预告,结果点进去才发现,内容让人惊掉下巴,简直是想给眼睛报工伤的程度。
据了解,这是某男团回归的概念预告,以 " 破壳而出 " 为主题,意在传达重获新生的励志精神。
但海报设计与主题表达的割裂感极强,不能说完美契合,只能说几乎毫无关联。
海报视觉呈现如下:
▲ 图源:微博 @一支小暗暗
一群湿漉漉的男爱豆互相依偎,身后是巨大的蛋壳造型,整体怪异感扑面而来。
细看细节图,这种不适感更显强烈。
或许是想模拟破壳过程,但爱豆们俯身趴卧的姿势,在湿漉漉、黏腻的 " 蛋清 " 背景中,竟透出异形生物的既视感。
▲ 图源:微博 @一支小暗暗
零星蛋壳粘在脸上,本欲营造鸡蛋孵化的意境,却因 " 鸡蛋孵出人形 的荒诞感,被网友调侃 " 确定不是恐怖片片场?难道是鸡成精化形?"
▲ 图源:微博 @一支小暗暗
当然,艺术创作难免需要抽象表达,具象逻辑不必苛责,关键在于能否传递核心概念。
但问题在于,这组海报的概念抽象得过于晦涩——
未见 " 新生 " 的希望感,反而是爱豆们在蛋壳中刻意凹造型的姿态,拍出了 " 偷窥视角 " 的凝视感。
▲ 图源:微博 @一支小暗暗
不少网友与我同感,看完预告海报后生理不适,眉头紧锁间,只觉得这疑似一场大型 " 擦边 " 翻车现场。
从中不难窥见当下男团竞争的激烈程度,营销手段已进化到主打 " 男色 " 的地步。
这组海报与其说是 " 破壳而出 ",更像是刻意营造的暧昧场景,拍摄手法的尺度引发争议。
策划方沉浸在自我标榜的 " 艺术感 " 中,却全然忽略了观众的接受度,黏腻如鼻涕的视觉效果,堪称重口味审美翻车。
有趣的是,部分粉丝将其解读为 " 敬业风 ",令牛马打工人狠狠共情;
而因画面过于诡异,不少网友误以为是 AI 生成作品,没想到在冲击感官这块,人类审美竟让 AI 甘拜下风。
更有网友玩梗 " 粉丝可以直接接生自担 ",让饭圈话术意外照进现实;
亦有人联想到曾毅的 " 春宫表 ",吐槽娱乐圈辣眼设计没有最下限,只有更下限,急需眼药水抢救。
从网友评价来看,这组概念海报普遍被质疑存在 " 擦边 意图。
由于目标受众与设计定位的错位,导致粉丝难以共情、普通观众困惑不解,最终沦为大众吃瓜的谈资,声讨策划审美问题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剑走偏锋的设计确实引发了话题热度。
如果将其视为一次营销炒作,从 " 广而告之 " 的角度看,无疑是成功的。
不得不感叹,如今不仅时尚圈的审美让人费解,娱乐圈的概念营销也开始走向抽象化迷思了。
视线转回内娱,近期曾毅佩戴的一块手表同样引爆全网讨论。
在凤凰传奇青岛演唱会彩排现场,他身着蓝色棒球帽、绿色中国李宁 T 恤的休闲装扮,尽显接地气风格,唯独手上的腕表堪称 " 画风突变 " ——
▲ 图源:@凤凰传奇全球后援会
表盘上的钟点图案竟由不可描述的场景姿势构成,直白的设计让人过目难忘。
▲ 图源:微博网友
据网友深扒,该表款为日本精工品牌 CAGEDBIRD 的蛇年限量款,售价 1080 元。
品牌在产品详情页中,竟用 " 时间管理大师 " 定义这款手表。
▲ 图源:微博网友
熟悉娱乐圈梗的网友不难联想到,这一词汇因周扬青曝光罗志祥劈腿事件而成为 " 渣男 " 代名词,搭配表盘上赤裸裸的图案,设计意图引发争议。
作为国民组合凤凰传奇的成员,曾毅多年来在大众心中维持着正能量形象,此次佩戴不雅图案手表,瞬间颠覆公众认知,舆论哗然。
质疑声接踵而至,有网友认为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佩戴 " 涉黄设计 ",涉嫌传播不良内容;
也有人直指手表设计恶俗,难以接受;
但另一种声音认为,小众设计中使用性元素并非罕见," 谈性色变 " 大可不必,明星私下的时尚选择不应被过度解读。
随着舆论发酵,曾毅的回应却被指 " 火上浇油 "。
他声称手表为朋友赠送," 还以为是劳力士 ",言下之意将不雅设计归咎于 " 不知情 ",试图撇清审美责任。
但这一说法被网友质疑把大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且不论劳力士绿水鬼与千元小众品牌的质感差异,单从价格来看,劳力士腕表均价远超五位数," 认错品牌 " 的托词难以服众。
▲ 图源:微博网友
更微妙的是,明星为争取代言资源常主动示好品牌,曾毅此番刻意与劳力士划清界限,不仅被指甩锅,更间接让劳力士 " 躺枪 ",被调侃 " 品牌方看了想发律师函 "。
无论从危机公关还是公众形象维护来看,这番回应都堪称 " 负分答卷 ",网友锐评 " 史上最烂公关 "。
原本因手表设计引发的争议,在不当回应下持续扩大,最终演变成多方尴尬的舆论事件。
事实上,无论是韩团 " 蛋壳风 " 海报引发的视觉不适与擦边争议,还是曾毅 " 春宫表 " 佩戴所招致的形象颠覆与公关危机,两起事件都尖锐地揭示了性元素在商业营销与公众表达中的高度敏感性与潜在雷区。
它们清晰地表明,试图触碰或模糊这一边界,极易引发 " 擦边 " 的嫌疑,稍有不慎便会翻车。
▲ 图源:微博 @一支小暗暗
一方面,具象化的情色符号极易突破公序良俗边界,让 " 艺术解读 " 沦为洗白借口;
另一方面,审美畸形的设计不仅难以传递核心概念,反而会让受众产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不适。
更直接的影响在于公众人物的形象反噬,当 " 破壳新生 " 的励志主题被误读为 " 男色消费 ",当国民组合成员因一块手表颠覆正能量人设,商业价值的折损往往随之而来——
品牌代言、粉丝信任、路人好感度的流失,远比短期话题流量更难挽回。
这也警示我们,营销可以追求吸睛,但绝不能以突破审美红线为代价。
毕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真正能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靠 " 辣眼设计 " 博出位,而是对创作底线与公众审美的敬畏。
营销的尺度,亦是风险的尺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