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网 06-20
为什么说奔驰奥迪此刻的“不跟风”,才是最高明的生存法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原创|苗正   编辑|路之遥

汽车行业风向似乎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变。先是奥迪传出放弃原定的 2033 年全面电动化目标,紧接着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 ä llenius)亦公开表示将审视市场需求,延长内燃机汽车的生命周期。

这一系列被外界解读为 " 开倒车 " 的举动,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然而,若将这些决策仅仅归因于 " 油比电便宜 " 的成本论,或是 " 中国车厂太卷 " 的竞争论,则未免流于表面。

这些国际顶级大厂的战略调整,并非简单的 " 放弃 " 或 " 不玩了 ",而是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新校准。这背后,是它们在全球市场差异化、技术路径的再评估、核心利润的保卫战以及对未来供应链地缘政治风险的深层考量。

全球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转型,并非一个同步、均质的过程,而是呈现出显著的 " 双速 " 特征。

以中国为代表的市场已经越过了某个临界点,进入了高速、全面且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而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传统市场,其转型速度则相对平缓,且面临着更多的阻力和不确定性。国际大厂正是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 " 世界 " 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裂痕。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其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已经超越了 " 交通工具 " 的范畴。在这里,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更迭,而是一个集成了先进软件、智能互联、数字内容服务和能源补给网络的新型终端。

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汽车的期待已经从传统的机械性能(马力、扭矩、操控)转向了智能座舱体验、人机交互的流畅度、自动驾驶的成熟度以及生态服务的丰富度。

中国市场用短短数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彻底的 " 用户经验重塑 "。传统豪华品牌引以为傲的百年机械底蕴、精湛的内饰工艺、品牌的历史故事,在新一代消费者面前的权重正在迅速下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心智、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以及经销商网络,都表现出强大的 " 燃油车时代 " 惯性。

在欧美市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曲线更为平缓。充电设施的普及率、电网的稳定性、二手车残值以及长期形成的驾驶习惯,都构成了转型的阻力。

不同于中国市场对 " 新物种 " 的开放态度,欧美消费者在决策时更为保守,对品牌的忠诚度和机械性能的考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强大的工会力量和成熟的燃油车产业链,使得激进的电动化转型面临巨大的内部阻力。

数百万个与内燃机相关的就业岗位,以及围绕发动机、变速箱建立起来的研发、制造和供应链体系,是这些企业无法轻易割舍的 " 沉没成本 ",也是巨大的社会与政治责任。

奥迪和奔驰等厂商的 " 减速 ",实际上是对这一 " 双速世界 " 的务实回应。它们意识到,试图用一套单一的、激进的全球电动化战略去覆盖两个发展阶段截然不同的市场,是极其危险且不经济的。

在中国市场,它们需要加速追赶,但在本土和北美市场,它们必须找到一种能平滑过渡、维系现有优势和利润的路径。延长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生命周期,正是在为这种 " 战略分叉 " 和 " 节奏错配 " 买单,并为应对欧美市场的 " 惯性 " 提供缓冲。

过去一百年,汽车工业的核心是机械工程。产品开发的周期长、流程重,一旦设计冻结并投入生产,数年内都难以更改。这种模式塑造了传统车企 " 精于制造 " 的核心能力。

然而,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将汽车的核心价值从硬件转向了软件和用户体验。其游戏规则,更接近于消费电子和互联网行业,强调的是 " 敏于迭代 "。

传统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EEA)是分布式、模块化的,由数百个来自不同供应商的 ECU(电子控制单元)组成,彼此之间通过 CAN 总线等进行有限通信。

这种 " 供应商全家桶 " 模式,在开发智能座舱和高级别自动驾驶时,显得捉襟见肘。软件的任何更新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与众多供应商进行漫长而复杂的协调。

相比之下,中国新势力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央集中式 EEA,实现了软硬件解耦,使得快速、整车的 OTA 升级成为可能。用户可以像更新智能手机一样,每周或每月获得新的功能和体验。这种迭代速度上的代差,是根本性的。

传统车企遵循严谨的 " 瀑布式 " 开发模型,一个项目历时数年。

而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则采用 " 敏捷开发 " 和 DevOps 理念,以 " 周 " 甚至 " 天 " 为单位进行冲刺和迭代。

当传统的汽车工程师们还在为一个车机系统的 UI 设计进行长达数月的评审时,中国的竞争对手们可能已经通过 OTA 推送了数个版本,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了实时优化。

许多人认为 " 软件定义汽车 " 就是装一块大屏幕。但其本质是商业模式的革命。它意味着汽车的价值将在交付给用户后,通过软件和服务的持续收费而不断增长。

这要求车企具备强大的软件自研能力、数据运营能力和生态构建能力。而这恰恰是传统车企的短板。它们习惯于将软件外包,将其视为硬件的附属品,而非核心产品。

因此,当传统豪强宣布放缓纯电步伐,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混合动力技术时,这不仅仅是动力形式的选择,更是一种 " 战术性后撤 "。

它们需要时间来偿还过去数十年在软件和用户体验领域积累下的 " 负债 "。延长技术成熟、供应链可控的燃油和混动车型的生命线,可以为它们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去重构其组织架构、开发流程和企业文化,以适应 " 敏于迭代 " 的新时代。

否则,即便推出了更多的纯电平台,也可能只是制造出一个个 " 装载着电池的传统汽车 ",而非真正的智能电动终端。

一个商业常识是,任何企业的转型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动化转型,尤其是软件和芯片的自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 销金窟 "。因此,如何在转型期间维持健康的现金流和利润水平,是所有传统车企面临的生死考验。

在此背景下,一个平时被忽略的视角是:奥迪和奔驰的决策,是一场清醒的 " 价值重心回归 ",即在转型的不确定性中,首先要牢牢保卫住自己最核心、最稳固的 " 高利润根据地 "。

这个根据地,就是它们在高端、高性能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市场建立的绝对优势。无论是梅赛德斯 -AMG、迈巴赫,还是奥迪的 RS 系列,这些车型不仅拥有极高的品牌溢价和单车利润,更承载着品牌精神图腾的价值。

在纯电汽车业务普遍仍在 " 烧钱 " 换市场、且面临中国品牌激烈价格战的背景下,贸然砍掉这些高利润的燃油车型,无异于 " 自断粮草 "。

通过延长这些车型的生命周期,并利用成熟的混动技术对其进行升级(例如,推出性能更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 AMG 车型),可以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持续稳定地贡献巨额利润。这笔资金,将是支撑它们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进行长期、高强度研发投入的生命线。

国际大厂已经意识到,在 10 万至 30 万人民币价格区间的纯电主流市场,与比亚迪、吉利等拥有极致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的中国对手进行 " 像素级 " 的肉搏战,胜算渺茫。

这不仅会严重拖累其整体利润率,还可能损害其长期建立的豪华品牌形象。与其如此,不如进行战略收缩,将资源集中在高端和超高端电动车市场,同时用燃油和混动车型稳住基本盘。这是一种 " 扬长避短 " 的务实选择,即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为最终的决战积蓄粮草。

过去,国际大厂普遍将混合动力视为一种过渡技术,对其投入相对有限。

然而,中国市场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增程式(EREV)和比亚迪的 DM-i 超级混动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动(PHEV)车型的巨大成功,让它们重新审视了混动技术的市场价值。

它们发现,在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用户仍有里程焦虑的广大市场中,一款优秀的混动车型能够完美平衡电动驾驶体验和长途出行的便利性,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奥迪明确表示将加大对插电混动的投入,正是对这一市场趋势的 " 再发现 " 和战略补课。

还有一点,一个超越了单纯商业和技术维度的、更为宏大但常常被忽视的考量,是全球供应链的地缘政治风险。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特别是电池及其关键原材料(锂、钴、镍、石墨等)的开采、精炼和制造,高度集中在中国。

据估计,中国控制着全球约 70% 的锂离子电池产能。这种高度依赖,在和平与合作的时期是效率的体现,但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则成为悬在所有非中国车企头上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放缓纯电节奏,延长燃油车寿命,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 " 风险对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体系之外的、完整的电池供应链,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和天文数字的投资。从矿产资源,到冶炼厂、正负极材料工厂、电芯工厂的建设,再到本土技术工人的培养,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

欧洲和北美虽然已经开始布局,但远水难解近渴。在此期间,保持一部分不依赖电池的燃油车和混动车(其电池用量远小于纯电车)的产能,可以确保企业在极端情况下(如供应链中断、贸易壁垒高企)不至于陷入 " 无米之炊 " 的绝境。

但是,过度押注单一技术路线(纯电)会放大供应链风险。而保留并发展混合动力、甚至探索合成燃料(e-fuels)等替代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

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柔性,以应对未来能源格局和政策法规可能出现的任何变化。保时捷对合成燃料的持续投入,便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奥迪、奔驰等国际顶级大厂近期在电动化战略上的 " 减速 ",并非简单的退缩或放弃,而是一次基于深刻洞察和复杂计算的战略重新校准。

它们面对的,是一个 " 双速 " 分化的全球市场,一项背负着沉重 " 体验负债 " 的技术转型,一场必须保卫核心利润的阵地战,以及一柄高悬于供应链之上的地缘政治之剑。

这些看似 " 保守 " 的举动,实则是从前几年略显激进和理想主义的 "All-in EV" 口号,向一种更加务实、审慎和具有战略纵深的 " 现实主义 " 的回归。

它们选择用延长燃油车生命线所带来的确定性利润和时间窗口,去对冲纯电转型中的巨大不确定性。这并非是不愿继续玩新能源汽车,而是在学习如何更聪明、更稳健地玩下去——在一个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多变且充满挑战的未来新牌局中。

对于观察者而言,理解这一层深层叙事,或许比仅仅看到表面的 " 减速 " 或 " 放弃 ",更能把握全球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真实脉络。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奥迪 奔驰 新能源 供应链 燃油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