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井喷,BD(商务拓展)预告正在成为创新药企业拉动股价的新方式。
6 月 13 日,石药集团(01093.HK)宣布与阿斯利康(Astra Zeneca)签订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石药集团的 AI 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发现和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
根据协议,石药集团将获得 1.1 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 16.2 亿美元的潜在研发里程碑付款和最高 36.0 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有关产品年净销售额的潜在个位数销售提成。合作内容包括为阿斯利康所选定的多个靶点发现具有多适应症疾病治疗潜力的临床前候选药物(PCC),包括一种用于免疫疾病的临床前小分子口服疗法。对于每个 PCC 项目,阿斯利康将有权行使选择权,以获得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
至此,石药集团半个月前发布的 "BD 预告 " 之一靴子落地。5 月底,石药集团公告称,其包含 EGFR ADC 在内的多款产品正在磋商 BD,共涉及 3 项潜在交易;每笔交易的潜在首付款、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潜在商业化里程碑付款总计约为 50 亿美元。且其中之一已经处于后期阶段,预计将于 6 月份完成。
预告式 BD 的出现是近期创新药市场火热的缩影,通过预告 BD 吸引市场目光的企业不在少数,除了石药集团,还有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等。创新药似乎又重回辉煌时刻。
E 药产业研究院前执行院长杜臣告诉时代财经,现在 " 创新药热 " 实际上是 "Biotech 热 ",从创新药选择到研发,以及 BD、License-out(对外授权)等变化,确实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预告式 BD 加持
预告式 BD 俨然成为行业新风向。
6 月 11 日晚间,荣昌生物在其官方微信号披露了欧洲肾脏病学会年会上发布的临床成果,并表示," 现场更有多位跨国医药公司 BD 经理主动接洽,围绕泰它西普的国际合作、技术授权等商业拓展方向展开深度交流 "。
中生制药也在其全资子公司正大制药官方微信号表示," 今年以来,对外授权(out-licensing)已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目前,公司针对多款具备全球商业化潜力的创新资产,已与多家跨国药企与明星生物科技公司展开深度洽谈,并有一笔标志性的重磅对外授权交易将于近期落地。今年开始,BD 交易将成为公司的经常性收入和利润来源,这不仅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国际化收入占比,开启业绩第二增长曲线,还有望成为带动公司估值重估的催化剂。"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生物制药资本市场负责人雷鸣在第 46 届高盛全球医疗健康年会上表示,公司目前已与多家跨国药企、明星生物科技公司就多款具备全球商业化潜力的创新资产展开深度洽谈,一笔标志性的重磅对外授权交易将于近期落地。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不断,创新药企业通过预告的方式搅动资本市场,重回股价高峰,但另一方面,预告中的 BD 含金量如何、靴子何时落地,才是市场真正关注的焦点。
杜臣告诉时代财经,上市公司披露一些利好的消息,只要在规范之内都是可以的。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而言,无论是国家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甚至是港交所,均有很多规范性文件、信息披露规范的限制等,只有在限定范围,均属于正常。
就创新药本身而言,杜臣对时代财经直言,现在并不是创新药整体大热的阶段,但也算是创新药回暖的其中一个阶段。
" 在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历程中,创新药产业真正成功的状态是有一部分 Biotech 起来了,小企业有一部分管线卖给大 MNC(跨国药企)或者国内大药企、一部分 Biotech 也有自己的商业化成果,如百济神州这类型的商业化成功多一些。这三者比较平衡才是比较好的发展状态。" 杜臣告诉时代财经,现在更偏向于 BD 的业务,这背后的逻辑是 Biotech 需要尽快变现,否则难以长期存活。Biotech 手中的资金往往不是自我盈利积累的,而是投资人的钱,如果不尽快变现,就难以进行下一个项目,还会给投资者带来冲击。但现在 BD 带来了新的机会,一部分 Biotech 找到了变现的渠道,将管线卖出,熬过最难的阶段,也使得一部分 Biotech 活了下来。"
创新药出海交易拥挤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市场重磅交易不断。
华安证券在今年 6 月发布的研报中称," 创新药交易拥挤度在 6 月 9 日至 16 日一度达到本轮最高,占市场成交量的接近 4.8%,处于 2010 年以来近 100% 分位水平。与此前多轮高点相当,市场情绪极度高涨。该水平与近几年的阶段性行情高点时水平基本相当,如 2022 年 3 月、2023 年 10 月、2024 年 5 月、2024 年 8 月、2025 年 4 月等,仅低于 2022 年 12 月。尽管后半周有所回落,但截至 6 月 13 日,交易拥挤度仍有 3.9%,处于 97.7% 分位水平。创新药交易已经十分拥挤,媲美此前几轮高点。"
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三生国健(688336.SH)。5 月 20 日,三生国健对外宣布,公司及关联方三生制药和沈阳三生共同授予辉瑞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707 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独家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辉瑞保留通过支付额外付款获得在中国大陆商业化许可产品的权利。根据协议,辉瑞将支付 12.5 亿美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最高可达 48 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根据授权地区产品销售额计算得到的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
这笔交易一举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和总金额的两项记录,在医药圈内掀起一番热议。消息公布之后,资本市场立刻给予强烈反应。当天,三生制药股价上涨 32.28%。而在线下的诸多论坛中,无论是投资人的交流,还是论坛设置的主题,都有这笔新交易的身影。
6 月初,德国药企 BioNTech(BNTX.US)宣布,其 PD-(L)1/VEGF 双抗 BNT327 与百时美施贵宝(BMY.US,下称 "BMS")达成合作,BMS 将支付 15 亿美元预付款,至 2028 年累计 20 亿美元的无条件每年付款(non-contingent anniversary payments),以及最高达 76 亿美元的额外开发、注册和商业里程碑付款。双方将对半分摊成本、利润或亏损。
这一笔堪称天价的交易涉及的资产正是由 BioNTech 于 2023 年从中国本土 Biotech 普米斯生物引进。此后,BioNTech 又于 2024 年 11 月以 8 亿美元预付款收购了普米斯生物。不到 2 年的时间,BioNTech 赚足了差价。
这两笔交易仅仅是今年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交易的冰山一角。医药魔方数据显示,仅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 交易金额已达 369.29 亿美元。
CIC 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告诉时代财经," 中国创新药自 2010 年左右起步后开始出海历程,经历了 2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10-2019 年,中国药企出海项目数量不到 20 个,多数产品集中于肿瘤领域,国际化趋势尚未形成;第二阶段,自 2020 年开始中国药企出海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仅 2020 年国产创新药的出海项目数量就增长至 12 个,并连续三年快速增长,于 2022 年达到 25 个。随着中国药企研发能力提高,国际化竞争力增强,出海已成为大趋势。"
国内药企对出海的热情不减,正积极地探索出海的方式和地点等。
时代财经在今年 3 月底参加广州市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 - 创新药媒体调研行,在走访康方生物(09926.HK)和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工厂时,康方生物对时代财经表示,公司在新药开发的所有项目都是基于全球新药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进行立项,由此才有可能做出具有全球临床突破性价值的产品。在新药国际化方面,在做研发时就保持产品全球化的概念。
" 在新药国际化市场开拓方面,我们最核心的战略模板是推动产品以最快速度实现上市,造福全球患者。因此,我们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推进产品的海外市场发展,总体上是依据产品特性及市场未来状态而定,这既包括了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也包括公司自主推进海外市场的拓展。但毫无疑问,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具有全球价值的新药开发进程的推进,公司走向海外市场的创新药物会越来越多。" 康方生物对时代财经称,公司核心产品之一依沃西单抗注射液的部分海外权益已经许可美国的制药公司,借助对方的资源实现产品全球市场的拓展,未来其他产品也会采取合适的方式推进全球市场的发展。
广东恒瑞医药副总经理陈磊也告诉时代财经," 在业务层面,实际上我们有专门的国际业务部和商务发展部,国际业务部负责将商业化产品出口到全球各个市场,商务发展部负责临床产品国际许可和引进。"
陈磊进一步对时代财经表示,就出海方向而言,东南亚、美国以及欧洲等市场的出海策略也是不同的。出海美国会授权许可和商业化申报上市两种途径同步进行,当然更多的还是在早期临床阶段通过授权合作或者其他的合作方式进入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宽海外业务,尤其是 I 期临床会多一些,这个阶段有数据且数据比较好的时候,非常合适授权;而东南亚、非洲、俄罗斯市场主要是商业化销售逻辑,即这个产品已经在中国上市,然后在他们当地市场通过认证获得批准然后销售产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