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06-19
汽车芯片五巨头,求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汽车芯片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局!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尚未完全铺开,电动车(EV)增长放缓、关税与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以及中国厂商在 SiC、功率器件领域的强势崛起,已让全球 IDM(集成器件制造商)巨头如履薄冰。恩智浦(NXP)、瑞萨(Renesas)、意法半导体(ST)、德州仪器(TI)、英飞凌(Infineon)五大汽车芯片巨擘,近期动作频频:从生产布局优化到技术路线调整,从裁员阵痛到本土化突围,每一步都牵动行业脉搏。

恩智浦:告别 8 英寸,豪赌 12 英寸

恩智浦最近的大动作可谓 " 壮士断腕 ":正式宣布关闭 4 座 8 英寸晶圆厂,全面转向 12 英寸!公司计划关闭荷兰奈梅亨及美国三座 8 英寸晶圆厂,其中荷兰奈梅亨工厂最为引人注目。这座拥有 1700 名员工的 " 老牌劲旅 ",历史可以追溯到飞利浦时代,是恩智浦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主攻汽车芯片,如今却要告别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恩智浦在 12 英寸晶圆厂上押下重注:

德国德累斯顿:与英飞凌、博世、台积电合资建厂,恩智浦持股 10%,总投资超 100 亿欧元(含 50 亿欧元政府补贴)。2024 年动工,2029 年满产月产能 4 万片,专注 12-28nm 成熟工艺。

新加坡:与世界先进成立 VSMC 合资公司,恩智浦持股 40%,投资 79 亿美元,2027 年量产,2029 年满产月产能 5.5 万片,未来或再建第二座厂。

合资模式让恩智浦巧妙分散了财务风险,但挑战也不小。2025 年 Q1,恩智浦营收 28.35 亿美元(年减 9%),净利润 4.9 亿美元(年减 23%),Q2 预计营收继续承压。关税不确定性与汽车市场需求波动,让恩智浦的转型之路充满变数。

恩智浦此举是效率与成本的战略抉择,但关闭工厂可能引发裁员与区域经济影响,短期阵痛难免。未来 12 英寸产能能否顺利落地,值得持续关注!

瑞萨:SiC 梦碎,战略急转弯

瑞萨的电动汽车(EV)芯片梦遭遇 " 急刹车 "!原本计划 2025 年在群马县高崎工厂投产 SiC(碳化硅)功率芯片,瞄准电动汽车(EV)市场,但现在却彻底放弃内部生产!原因何在?EV 市场增长放缓 + 中国厂商的低价竞争,让瑞萨望而却步。

据集邦咨询,2024 年全球 SiC 衬底产值同比下降 9%,中国厂商天科合达和山东天岳强势崛起,合计占据超 34% 市场份额。瑞萨作为 " 后来者 ",难以在价格战中快速盈利。更雪上加霜的是,瑞萨与 Wolfspeed 的 10 年 SiC 晶圆供应协议(预付 20 亿美元)可能因后者财务困境而面临减值风险。

但据了解,瑞萨并未完全退出 SiC 市场,而是选择自主设计 + 外包制造,以自有品牌销售。这种 " 轻资产 " 模式能降低风险,但也意味着对代工厂的依赖加深。

意法半导体:全球布局大重塑

意法半导体(ST)正在掀起一场制造革命!2024 年 10 月,ST 宣布重塑全球制造布局,目标是到 2027 年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生产生态。核心战略包括:

意大利 Agrate:300mm 晶圆厂扩产至每周 4000 片(长期目标 1.4 万片),专注智能电源;200mm 厂转向 MEMS。

法国 Crolles:300mm 厂扩产至每周 1.4 万片(长期 2 万片),主攻数字产品;200mm 厂转型先进封装与硅光子学。

意大利卡塔尼亚:200mm SiC 晶圆厂 2025 年 Q4 投产,强化功率与宽带隙技术(如 GaN-on-Silicon)。

新加坡宏茂桥:整合 150/200mm 产能,专注成熟技术。

马耳他 Kirkop:升级测试与封装,引入自动化。

ST 通过区域化分工(法国数字、意大利电源、新加坡成熟技术)与 AI 自动化提升竞争力。但裁员与高额投资可能引发短期财务压力。

德州仪器:12 英寸王者稳坐钓鱼台

相比其他 IDM 的 " 大动干戈 ",德州仪器(TI)显得稳如泰山。得益于早年转向 12 英寸晶圆,TI 在市场波动中游刃有余。

2025 年 5 月,德州仪器位于谢尔曼首座 300mm 晶圆厂即将投产,谢尔曼工厂 2022 年动工,2025 年首座厂投产,总投资 300 亿美元,规划四座厂,日产超 1 亿颗芯片,计划在 2030 年前全部建成,,覆盖汽车、手机、医疗等领域,即将开启德州半导体新篇章。

此外,TI 的理查森 RFAB2(2022 年投产)、犹他利希 LFAB(2023 年投产)及第二座厂(2026 年投产)持续扩充产能。谢尔曼工厂不仅创造 3000 个就业岗位,还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率从 1% 飙升至 5%!

TI 的 12 英寸战略让其成本与供应链优势牢不可破,谢尔曼工厂的投产进一步巩固其模拟芯片龙头地位。稳扎稳打的 TI,堪称行业 " 定海神针 "!昨晚,TI 宣布继续投资 600 亿美元扩产,这势必引起新一轮争夺战。

英飞凌:新转变

英飞凌的战略重心愈发向中国倾斜。多种产品已实现本土化量产,计划 2027 年覆盖微控制器、功率器件、传感器等主流产品,瞄准中国汽车与工业市场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英飞凌在后端 " 瘦身 ":2024 年 2 月,将菲律宾甲美地与韩国天安两座封测厂出售给日月光,交易额约 21 亿新台币。两厂分别专注电源芯片模组(韩国)与导线架封装(菲律宾),出售后与日月光保持长期合作,确保产能稳定。

英飞凌的本土化战略精准切中中国市场脉搏,出售封测厂则优化了资源配置。与日月光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后端产能,又让英飞凌能专注前端设计与制造,可谓一举两得!

趋势洞察:汽车芯片的下一战!

汽车芯片市场正站在十字路口,五大 IDM 大厂的动作也折射出这个行业的一些趋势变化。

第一、12 英寸晶圆成为主流。随着汽车芯片对高性能、低成本的需求激增,12 英寸(300mm)晶圆正成为 IDM 厂商的 " 兵家必争之地 "。相比 8 英寸晶圆,12 英寸晶圆在生产效率、单位成本和工艺先进性上具有显著优势,能更好满足汽车电子对高集成度芯片的需求。恩智浦的合资扩产、ST 的 300mm 布局、TI 的谢尔曼新厂,无不印证这一趋势。12 英寸晶圆的普及也标志着汽车芯片制造进入 " 规模化 + 高效化 " 时代。

第二、SiC 与 GaN:宽带隙半导体的 " 明争暗斗 "。在电动汽车(EV)和工业领域,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宽带隙半导体因其高耐压、高效率特性,依然是功率器件的新宠。但是,SiC 与 GaN 的竞争则考验厂商的技术储备与市场判断力。ST 与英飞凌的持续加码有望抢占 EV 与工业市场高地,而瑞萨的退出或为其节省资本开支,但也可能错失宽带隙半导体风口。

第三,供应链多元化的全球棋局。在全球供应链动荡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IDM 厂商正通过区域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供应链韧性。" 本地生产 + 全球协作 " 成为新趋势。

恩智浦的合资模式灵活高效,ST 的欧洲 + 新加坡区域分工精准细致,TI 的美国布局稳扎稳打,英飞凌的中国战略则直击需求核心。供应链多元化是应对风险的 " 护身符 ",也是抢占区域市场的利器。未来,平衡全球协作与本地化生产将是制胜关键。

第四,未来方向:AI、自动化与 Chiplet 的差异化竞争。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IDM 厂商的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双轮驱动,以下三大方向值得关注:

AI 与自动化赋能制造:ST 明确提出加大 AI 与自动化技术投入,通过智能制造提升研发、生产与认证效率。恩智浦与 TI 的新厂也强调绿色生产与自动化设计,如 TI 谢尔曼工厂符合 LEED 金级环保标准,降低能耗与浪费。AI 驱动的智能工厂不仅提升效率,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管理。

Chiplet 技术崛起:Chiplet(小芯片)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复杂芯片的开发成本与周期,成为汽车芯片领域的新趋势。ST 的法国图尔斯工厂已布局面板级封装,支持 Chiplet 技术,为高性能汽车电子提供新解法。其他厂商也在探索类似技术,以满足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的多样化需求。

差异化竞争与生态协同:在 SiC、GaN 等宽带隙半导体领域,ST 与英飞凌通过技术领先构建壁垒;TI 凭借模拟芯片的成本优势稳固市场;恩智浦的合资模式则强调生态协同;瑞萨的外包策略则聚焦设计差异化。未来,IDM 厂商需在垂直整合与开放合作间找到最佳路径。

汽车芯片市场风起云涌,五大 IDM 巨头各显神通。TI 的稳健、ST 的雄心、英飞凌的本土化、恩智浦的转型、瑞萨的战略急转向,每家厂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挑战。

*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电动汽车 汽车芯片 瑞萨 荷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