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重工(600031.SH,股价 18.02 元,市值 1527.19 亿元)第三次踏上了香港上市征途。
2025 年 5 月 22 日晚,港交所再次收到三一重工的上市申请,这是继 2010 年与 2014 年两次折戟后,这家中国工程机械巨头第三次向香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招股书显示,三一重工本次计划募集约 15 亿美元(109 亿元人民币),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申报会计师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作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此次赴港上市正值 A 股公司扎堆赴港热潮。对于本次赴港上市给公司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6 月 17 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邮件向三一重工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接到公司的回复。
全球布局下的资本新棋局
在 A 股及港股合计近 30 家工程机械股中,三一重工以超 1500 亿元人民币的市值领先于其他企业,其市场地位不言而喻。
成立于 1994 年的三一重工,专注于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及路面机械等全系列工程机械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覆盖多个细分行业。
三一重工此次赴港上市的核心诉求直指国际化。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 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已达 62.3%,国际业务贡献了核心业务营收的 64%,金额高达 67.8 亿美元。
区域表现呈现鲜明差异:亚太及澳洲市场营收 2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47%;非洲市场表现最为亮眼,营收大涨 44% 至 7.5 亿美元;美洲市场营收 14.4 亿美元,增长 6.64%;欧洲市场营收 17.2 亿美元,小幅增长 1.86%。
受益于海外销售规模增大、产品结构改善,三一重工海外主营业务毛利率稳步提升。2024 年度,公司国际业务毛利率 29.72%,上升 0.26 个百分点。
这一全球化版图背后是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公司在德国、印尼、印度和美国均设有海外制造基地,其中印尼制造基地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座对标 " 灯塔工厂 " 标准建设的海外智能工厂。
公司产能储备同样雄厚:挖掘机械年产能 15 万台,混凝土机械 4.9 万台,起重机械 2.94 万台。
在 5 月 8 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表示:" 公司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经营原则,加快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转型,持续推动海外组织变革、研发管理变革,聚焦产品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工艺能力与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半个月之后,三一重工就发布了赴港上市的招股书,亦可以表明,上述表态暗示着国际化战略将是此次募资的核心投向。
账上有钱为何要再融资?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受国内房地产市场疲弱以及宏观经济承压因素影响,以挖掘机、混凝土机械为代表的工程机械步入寒冬期,三一重工的产品销量拐头向下,2024 年行业逐步复苏带动公司销量小幅提升至 9.77 万台,但与 2021 年超 17 万台的销量仍有较大差距。
三一重工的产能利用率也直观地反映了其面临的增长压力。2022 年,公司产能利用率为 64.3%,到 2024 年降至 38.5%。
三一重工的收入表现与产品销量趋势基本一致,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 808.39 亿元、740.19 亿元、783.83 亿元。不过三一重工盈利能力较强,上述期间年度利润分别为 44.22 亿元、46.06 亿元、60.93 亿元。
公司 2025 年一季度业绩更为亮眼:归母净利润为 24.7 亿元,同比增长 56.4%;扣非净利润 24.03 亿元,同比增幅达 78.54%。毛利率 26.84%,净利率 11.89%,三费占营收比仅 7.65%,展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50.65%,账上货币资金为 208.03 亿元,在资金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公司为何又要赴港融资?
中泰机械首席分析师王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一重工港股上市的意义,本质上是其全球化战略的资本化延伸,核心战略意义在于加速国际化布局、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应对行业周期性挑战。
王可认为,根据公司口径,港股募资将主要用于扩大海外制造能力、建设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同时,H 股上市可以较大程度匹配海外业务扩张的货币需求,减少汇率波动对资金链的冲击。此前公司终止 GDR(全球存托股证)发行(原计划在德 / 瑞上市),转向港股更贴近亚洲投资者偏好,流动性预期更高。
他认为,(三一重工)以香港为跳板撬动国际资本,支撑海外本土化运营与技术升级,同时构建更稳健的跨周期能力。若成功上市,公司不仅为 " 中国制造 " 出海提供范本,也可能重塑全球工程机械竞争格局——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品牌与资本的综合较量。
A 股赴港热度持续升温
三一重工赴港并非孤例。2025 年 A 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涌动,目前正在布局 "A+H" 上市的企业总数已有数十家,市值多在百亿以上,横跨工程机械、新能源、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6 月份以来,多家 A 股公司赴港上市计划迎来新进展。例如,海天味业(603288.SH)、三花智控(002050.SZ)已启动招股,均计划在月内完成在港上市;6 月 11 日,安井食品(603345.SH)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去年全年,仅有美的集团(000333.SZ)、顺丰控股(002352.SZ)、龙蟠科技(603906.SH)3 家 A 股公司在港股上市。今年截至 6 月 15 日,已有赤峰黄金(600988.SH)、钧达股份(002865.SZ)、宁德时代(300750.SZ)、恒瑞医药(600276.SH)、吉宏股份(002803.SZ)5 家 A 股公司成功在港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达到 560 亿港元。此外,还有超过 50 家 A 股公司正式公告拟赴港上市。
为什么 "A+H" 模式越来越火?据中国经济网报道,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主管王亚军表示,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企业有 " 出海 " 发展需求,在港股上市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外币融资渠道;二是监管审批速度加快,中国证监会对先 A 后 H 的备案审核速度加快,同时,对于市值超百亿港元的 A 股公司,香港交易所也承诺 30 天内完成审核。
从市场环境来看,今年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年初以来,港股表现优异。Wind 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16 日收盘,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年内涨幅均超过了 15%,在全球主要指数中位列前茅。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煜 摄)
全球存托股证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