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06-18
拒绝人云亦云,东风本田造出最“本田”的电动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当市场在快节奏中追逐风向,总需要有品牌锚定造车的本质;当同质化审美让人审美疲劳,总需要有产品以独特的灵魂打动人心。

在国内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车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每年超百款新车涌入市场,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仔细审视这些新车却不难发现,尽管品牌各异,但燃油时代各家鲜明的个性在追逐销量的狂热中逐渐褪去,对流行趋势的追逐,让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外型、内饰乃至个性、卖点方面都愈发趋同。

同质化的审美疲劳下,每年上市的几百款车型中,能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有趣的,却少之又少。堆配置 + 强营销的宣传策略下,多电机确实为汽车带来了凶悍的性能,但造车底蕴的不足也可能难以给予汽车足够的调校,火力全开的座驾犹如脱缰猛兽,难以掌控;纷繁的配置满足了用户 " 人有我也要有 " 的攀比心,但简单的堆砌无法洞察用户体验的痛点。

当汽车市场陷入 " 配置堆砌 " 与 " 同质化内卷 " 之际,一个崭新却熟悉的坚定身影于行业转型的迷雾中浮现。是坚守本色的东风本田在电动化赛道转过身后,拿出的一款诚意之作——东风本田 S7。

于内,东风本田 S7 继承了本田燃油时代出色的操控性能基因,燃油时代顺滑线性平稳舒适的愉悦驾控体验,在这款车型中同样能够轻松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款用最好的料打造的最 " 本田 " 的纯电车。

于外,立足 20 万级纯电 SUV 这一市场红海,东风本田 S7 不以夸张到越级的尺寸出奇,不以丰富到冗余的配置致胜,拥有 70 余年造车经验的本田深知,品质和体验才是征服用户的杀手锏:

从上下分屏保留实体按键的电子屏幕到电子后视镜,从讴歌 MDX 技术同源的底盘悬架到千分之二秒响应的 ADS 全是自适应减震系统,从国内吨位最大的 1.2 万吨一体式压铸工艺打造的铝制电池壳体到本田云驰智能高效纯电 W 架构,东风本田 S7 以体贴入微的细节深耕用户体验,以极致的品质拔高安全下限。

还是要造最 " 本田 " 的纯电车

在汽车工业的漫长征程中,本田用数十年的匠心积累,以卓越耐用的发动机和对操控的深刻领悟,将自己打磨成了行业的金字招牌。" 本田 " 二字,早已超越品牌本身,成为了可靠、性能与驾驶乐趣的代名词,在汽车爱好者心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然而,在纯电车市场,动力早已不是汽车的灵魂。只要电机数量充足、功率强大,汽车便能拥有源源不断、汹涌如浪的澎湃动力。纵观市场,十万元价位的纯电轿跑零跑破三破四已十分普遍,二十万级纯电 SUV 这一竞争惨烈的市场,强劲动力更是几乎成为标配。

以 Model Y 这一极具市场统治力的车型为例,其焕新单电机版 220KW 的电机虽然看不去不算出彩,但足够迅捷的动力反馈搭配较高的转向灵敏度、积极的转向系统,轻易就能为驾驶者带来舒畅平滑的驾驶体验,媲美性能油车。

然而,作为批量生成的乘用车,极致驾驶的运动底盘和充足的动力保障之外,驾驶和乘坐的舒适性才是衡量驾驶乐趣的最终指标。如果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底盘悬架调校,那么电车扭矩的瞬间释放带来畅快的操纵体验的同时,眩晕感也将与推背感一起释放。在顺畅线性的高速路段,Model Y 行驶平稳,但在拥堵市区频繁加减速的转换中,其单踏板模式和较硬朗底盘所带来的顿挫、晕车等问题便无处可藏。

纯电车要不要操控?答案固然是肯定的。但问题是,操控不只是大功率电机输出的强大动力和极高的时速上限,更是涵盖加速响应、动力管理、底盘调校、转向精准度、震动过滤等多个维度的精细配合。而后者,才是提升驾控极限、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所在。

在燃油车时代以操控闻名的本田,拥抱新能源浪潮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 " 初心 "。于是,一款最 " 本田 " 的纯电车——东风本田 S7,重磅登场。

东风本田 S7 的卓越驾控体验,源于 " 硬 " 与 " 软 " 的完美结合。

硬即硬件支持。东风本田 S7 基于本田云驰智能高效电 W 架构这一全新产品架构平台打造,车身扭转刚度达到 40000N · m/ °,保证了高驾控极限下的车身稳定。东风本田 S7 还采用了前后平衡的 50:50 车身配重比和低重心设计,拥有更精准的转向、更稳定的高速表现。

东风本田 S7 搭载的叉臂 + 后五连杆结构,基于本田全球顶级标准,结合中国用户习惯和中国路面量身打造。而同级最宽的 21 英寸 265mm 马牌定制轮胎以及每 0.002 秒响应一次的 ADS 全时自适应减震系统,极大提升了驾控极限的同时,保证了行驶时的稳定性,过滤颠簸。

作为高端纯电 SUV,驾驶的舒适还需要座椅的保障。东风本田 S7 采用三层材质填充的领鸭肝座椅,通过慢回弹软质泡棉贴附和高回弹发泡,实现车辆振动的吸收,为乘客带来最佳支撑和舒适状态。

" 软 " 指的是工程师团队通过大量调校工作所展现的精湛技术。东风本田 S7 独创的 " 零晕感调校 " 真正做到了,以 " 驾控不突兀、加速不仰头、制动不点头 " 的细腻控制,实现了电车驾乘从 " 生理不适 " 到 " 全家舒适 " 的全方位升维。

这项技术成果的达成,依靠的是工程师团队投入的大量难以量化的软时间。在同级别车型普遍难以兼顾动力性能与乘坐舒适性的情况下,东风本田 S7 已经在重新定义纯电车驾乘体验的路上渐行渐远。

东风本田 S7,不止操控

极致的操控,是东风本田 S7 传承自本田的功力;优质的体验,则是东风本田想要在电动化赛道完成转身的诚意。

作为体系中最新、最智能化的产品,东风本田 S7 没有只停留于表面的配置堆砌。从随处可见的细节中,不难发现东风本田 S7 真正将提升用户体验与保障行车安全落到了最细微处。

在东风本田的理解里,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所以东风本田 S7 选择用 " 看不见的标准 " 重新定义高端。除却高度的车身扭矩,东风本田 S7 还采用了同级独有的五层结构 A 柱,集合了 1500MPa 热成型钢与 980MPa 高强度钢于一体,配合本田专利电阻焊技术,确保车身结构极端碰撞下仍能保持完整形态。

作为电动车,电池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年 4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新规将于明年全面,被业内称为 "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然而,行业规范的被动推动,只能有限提升电池安全的下限,唯有企业主动投入,才能拔高产品的安全上限。

而对于安全,东风本田 S7 向来不以标准为限,坚持给出远超当下行业基准的解决方案:采用国内头部供应商宁德时代定制开发的 89.8kWh 三元锂电池,经历 500 余项严苛验证,从源头保证电池安全;投入打造国内吨位最大的 1.2 万吨一体式压铸工艺打造的铝制电池壳体,配合 15 层 720 度防护体系,筑好物理防线,保证车辆在撞击、拖底、剐蹭等各种场景下的行车安全。

在合资车饱受诟病的智能化方面,东风本田 S7 也交上了还算满意的答卷。

一方面,在东风本田的品牌下,S7 所搭载高阶 L2+ 智驾辅助系统 Honda SENSING 360+,是同级别体系中最智能的辅助驾驶系统。

另一方面,相较于同级中热门的途观、RAV4 甚至汉兰达等燃油车,兼顾了操控极限和架势乐趣的东风本田 S7,在前者的智驾还停留在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的阶段之时,已经配备了 5 个毫米波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雷达,并具备了高速领航辅助和自动泊车等更高阶的功能。这也让东风本田 S7 在辅助驾驶层级上与竞争者拉开了身位。

有些车,初见惊艳,但在深入之后,才发现只是金玉其外;但也有些车,初见平平,在点滴的相处中,其价值才能逐渐释放,历久弥香。坚持 " 长期主义 " 的东风本田 S7,无疑正是后者。

或许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坚持 " 做难而正确的事 " 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当用户坐进东风本田 S7 的驾驶舱,在每一次过弯时感受底盘与路面的默契对话,在颠簸路段体会 ADS 减震系统的细腻过滤,在紧急时刻信赖五层 A 柱与电池防护的绝对守护,便会懂得:真正的高端从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对 " 人 " 的需求的极致洞察。

东风本田用 S7 证明,电动化的终极竞争从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能否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能否让冰冷的机械始终服务于 " 驾驶的乐趣 " 与 " 生活的质感 "。这或许就是 " 坚守 " 的力量——当市场在快节奏中追逐风向,总需要有品牌锚定造车的本质;当同质化审美让人审美疲劳,总需要有产品以独特的灵魂打动人心。

东风本田 S7 的存在,不仅是一款车型的成功,更是一种造车哲学的胜利:在电动化的新赛道上,唯有坚守对品质的敬畏、对操控的执着、对用户体验的深耕,才能让汽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成为承载生活情怀的移动空间。而这份坚守背后的匠心,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市场在狂飙突进中,最珍贵的 " 神之一手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本田 东风本田 用户体验 suv 火力全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