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间风雨鸣,巍然雄峙卫榆城。
驼峰拥翠环基峙,芹水流芬绕郭萦。
十字券门通紫陌,三重飞阁览晴明。
晨钟暮鼓声犹在,百代心碑势自横。
在未被数字精确分割的古老时光里,时间流淌于自然韵律之中。古人仰望星空,以日晷丈量日影,以沙漏细数光阴,而矗立于榆林市榆阳区古城中心的钟楼,则是其中最宏伟的时间交响——它不仅是光阴的刻度,更是历史深沉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丰碑。
榆林钟楼,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精髓的杰作,以其坚毅的线条与精妙的变幻,在昼夜光影中勾勒出时间的旋律。晨钟暮鼓,人声熙攘,数百年的故事在砖石间低回浅唱。它静默伫立,让过去与未来、古老与现代,于此交汇共生。
古韵悠扬:历史的年轮
榆林钟楼,根植于明代,历经岁月风霜,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与灵魂。据清康熙《延绥镇志》记载,其前身曾立于 " 四达之街 ",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在重臣徐公、高公主持下移至北大街,就此与古城命运紧密相连。清同治年间,伴随北城回缩,它又化身为面向西的广榆北门。
其生命最富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民国十年(1921 年)。榆林乡绅白伯英、郭维藩等为军阀井岳秀祝寿,倡议在宽巷原被焚毁牌楼旧址上兴建 " 井公祠 "。次年落成,取名 " 长春楼 "。这座楼宇的诞生,本身便是时代风云的产物,成为榆林古城内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建筑。时间如沙,层层沉淀,钟楼的每一次变迁,都铭刻着城市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峥嵘。
文化瑰宝:凝固的交响
钟楼的设计卓尔不群。四层楼体,通高 22.1 米,在古城天际线下傲然挺立。其平面略呈矩形(南北 16.8 米,东西 15.4 米),雄踞古城中心,宛如大地的脉搏,与城市的呼吸同频共振。
青砖包砌的坚固基台,辟有四个十字相通的券洞,既是通衢要道,也象征着古城开放包容的胸襟。二、三层的结构精巧,内为木构架,外以水磨青砖饰面,四方挺出八角墙面,配以欧式门窗和雨棚,东侧则设有折转台阶与砖桥相连,引人拾级而上。虽原计划的井岳秀铜像因舆论压力未能安放,但那象征性的长生牌位,以及三层重檐八角亭中悬置的报时大钟(抗战时兼作防空警报),赋予了它新的使命与名称——钟楼。
建筑之美,更在细节。门洞上方楣刻石匾,依南北东西顺序分别为 " 南控乌延 "" 北临雁塞 "" 驼峰险峻 "" 芹水流芬 ";二层南北门外门额横刻 " 万流仰镜 "" 蜚英腾茂 ";二、三层门窗额石上,更有民国时期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白介徵挥毫题写的楹联。这些墨宝笔力雄浑,意蕴深长,既是对塞上风光的礼赞,更是对榆林历史文脉的精妙提炼。整座建筑,将中国传统的雄浑气势与西方建筑的装饰元素完美融合,成为古城独一无二的文化图腾。
2008 年,榆林钟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印记:永恒的守望
登临钟楼,俯瞰榆林,一幅饱含历史韵味与人世烟火的画卷在眼前铺陈。每一块斑驳的青砖,都在低语着过往;每一声从 " 驼峰险峻 " 处掠过的风,都携带着岁月的沉香。脚下," 芹水流芬 " 仿佛仍在低吟,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街巷纵横,弥漫着市井生活的暖意与喧嚣。
当阳光倾泻其上,钟楼更显庄严肃穆,在蓝天映衬下,青砖灰瓦交织出深邃的光影,流淌着东方特有的古朴与雅致。悠扬的钟声穿越古今,每一声回荡,都是对流逝岁月的深沉致意,也是对当下安宁的由衷礼赞。
今日的榆林钟楼,早已超越其报时的初始功能。它是老榆林人心中不灭的精神图腾,是年轻一代探寻历史的生动课堂,是远方游客眼中不可复制的风景。作为古老血脉与现代气息的交汇点,它不仅记录着分秒的刻度,更承载着文化的厚重与岁月的深情。它是对时间崇高的礼赞,亦是对空间永恒的颂歌,在塞上大地,矗立成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