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3 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启大幕。2025 年,是世界电影诞生 130 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 120 周年。作为电影之城,120 年来,上海始终是中国电影的同行者、见证者。未来,上海仍将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主竞赛单元评委见面会上," 多元 " 与 " 纯粹 " 是评委们的讨论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 年轻的创作者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状况、适应新的科技发展,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也属于观众的合适创作路径 ",在被问及如何应对电影行业当前的发展困境时,评委黄渤这么说。
对于今天的电影创作而言,不仅电影内容要更多元化,电影人的创作思维也应当更加多元化。他坦言,进入电影行业 20 多年来,今年电影行业整体体现出来的情况的确让人着急。当下时代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外在科学技术和媒介形式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观众对电影的兴趣正在逐渐降低。当我们在讨论多元化的时候,也自然应当包含对新媒介、新技术的积极拥抱。
一直以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坚持带着文化包容性的视角进行征片、选片工作,致力于让观众看到更多样化的、更丰富的电影。但究竟什么是多元化,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应该如何体现多元化,仍然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无数电影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多元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到了一个相对丰富的境界,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氛围得以产生,首先必须依托于具有包容性、全球性视野,能友好接纳不同态度与意见的文化语境。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陈可辛导演的最新力作《酱园弄 · 悬案》,这是一部以上海民国时代奇案为背景的剧情片。近年来,《酱园弄 · 悬案》《梅的白天与黑夜》《好东西》《繁花》《兰心大戏院》《爱情神话》,一波又一波以上海为城市背景的电影轮番出现,且影像风格、内容、形式、主题、表达技巧、观念观点都各不相同,纷繁多元,既体现出了上海这座城市可待挖掘的无穷故事宝藏,又证明了上海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一道,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视角,鼓励多元化创作的文化交流窗口。纵观过去十年金爵奖入围的影片,选片范围囊括了超过 80 个国家和地区,入围导演的创作风格与影片形式也各有不同,交出了一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光影答卷。
另一方面,有了合适的舞台与包容的文化语境还远远不够。所谓多元化,归根结底,呼吁的依旧是创作者的个性。无论是代表着艺术电影最高殿堂的戛纳还是代表着商业电影大本营的奥斯卡,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整个行业对于原创能力和创作者个性的呼唤。如果观众感受不到创作者的个性与活力,感知不到创作者呼之欲出的表达欲望,再成熟、再工业化的电影都会失去它们在观众面前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令笔者记忆犹新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回忆之一,正是 2023 年《瞬息全宇宙》在天山电影院下午场展映时观众的热烈反应。当银幕上的杨紫琼陷入平行宇宙,一幕又一幕天马行空的想象层出不穷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当影院的灯光暗下,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像是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喜爱电影的观众开启一扇又一扇通往平行宇宙,感受别样人生的大门。
好的原创能力,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就应当拥有像开启一个全新的平行宇宙一样的能力,让观众耳目一新。这两年优秀的华语电影诸如《漫漫长日》和《宇宙探索编辑部》选择用诙谐、幽默、童话化的方式解构复杂、微妙的现实问题,《吉祥如意》与《乘船而去》则通过将真实情感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来引发观众对亲人离世之苦的共鸣。勇敢、直率、天马行空的表达,既能帮助创作者们更自由、更无拘无束地使用影像工具也能更好地帮助创作者找对自己的目标受众,让姿态各异的多元化表达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入围影片中,仇晟导演的新片《比如父子》借助科幻片的外衣,巧妙地完成了一次对 " 何为亲情 " 的创新式表达,让观众从一个相对熟悉且新颖的角度,重新思考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本片既延续了仇晟导演一直以来的东方美学意境,又借助科幻的外壳帮助观众进一步反思理解和重视家庭关系的微妙性。拳击台上拳拳到肉的痛感与赛博空间中无法真实触碰的父亲幻影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隐喻对照。借助本片,导演也表达了自己对于 AI 发展前景的担忧,比起一味地追求算法的进步,也许学会情感表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创作者的创作视角要多元,创作者的身份以及创作观念也应该多元。
谈及电影多元化创作这个议题,评委基兰 · 饶指出,不仅评委评判的视角要多元,创作者的创作视角也要多元,呼吁更多女性电影人和女性电影的出现。在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杨荔纳导演同样也提到了女性青年导演的创作正在变多。近年来,对于女性电影、少数族裔、少数群体电影的关注和对于电影内容多样化的讨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电影人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促进电影主题多样化的重要性,优秀的电影作品一定要在观念和内容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进步。
评委杨荔钠也指出,她正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在电影语言的呈现和影像主题的表达上作出创新尝试。随之而来的则是在观念上逐渐向女性主义靠拢,越来越多年轻导演的作品体现出包容性和思辨性。
比起技术上的多元化发展和内容上的多元化尝试,一直以来,强调和呼吁电影主题与观念的多元化都是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在今年的金爵奖主竞赛入围影片中,巴西导演弗蕾维亚 · 卡斯特罗的《风暴》就聚焦于拉美地区工人阶级女性 " 风暴 "(女主名字 Cyclone 的含义)的身体抗争与情感困境。影片用一种近乎生理疼痛的影像质感刻画女性的生存悲剧。因为意外怀孕,Cyclone 的生活坠入低谷。堕胎非法,但不堕胎就意味着自己的前途尽断。越是在这样的绝望处境中,我们才越有机会和角色共情,从她们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巴西社会长期存在的性别不公与阶级压迫。
今天,无论是从商业维度还是艺术维度来看,拥抱多元化已经成了电影创作者们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但在鼓励影像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呼吁观众抱着更纯粹的心态观看电影,也是本次主竞赛评委见面会上屡屡被提及的观点。多元与纯粹,实际上恰恰是电影艺术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强调创作者的创作心态,后者更关注观看者欣赏的角度与观念。只有纯粹的观赏,才能鼓励更多元的创作。也只有更多元的创作出现,才能让观众意识到纯粹的、不设心防地观看一部影片是一场多么值得珍惜的体验。
从制片人的工作经验出发,评委萨纳西斯 · 卡拉萨诺斯鼓励大家在面对这种多元化创作语境时,首先应当坚持用开放的系统来看问题,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去评判电影,也不要寄希望于寻找电影创作的所谓平衡点。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承认,那种带着标签化、符号化的视角审视电影,斤斤计较电影的意识形态输出与叙事技巧的观赏习惯不仅仅让我们与很多好电影失之交臂,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压着创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积极性。但如果我们认真回首这 130 年的电影史,就会清晰地发现,世界电影史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源自对固有传统的颠覆与破坏。没有对传统好莱坞的翻盘,就不会有法国新浪潮的崛起,没有对欧洲电影的学习,就不会有 70 年代传统好莱坞向新好莱坞的蜕变,打破藩篱,回归本真,始终是电影艺术前进的重要动力。
未来,凭借本能和直觉去认识一部电影将会是越来越多的电影行业从业者的必修课。既然我们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帮助电影在商业上永远获胜的万能公式,那么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就是用诚实的心态挖掘信息、诠释角色、看到故事。
谈及对本次评委工作的展望,主席朱塞佩 · 托纳多雷先生认为,无论是作为一名评委看电影,还是日常作为一名观众看电影,自己始终希望能够带着完全未知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等待一部好电影给自己带来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一直以来,朱塞佩 · 托纳多雷导演的电影作品都非常注重故事的魅力,无论是《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还是《天堂电影院》,朱塞佩 · 托纳多雷的作品的确都做到了让观众在影院中因为情节变化而感到惊喜,最终完全被故事中的人物与情感吸引。
朱塞佩 · 托纳多雷也提到,在电影节体系中,评判哪一部电影获胜其实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所以与其想尽办法寻找最客观的判断标准,他更提倡评委们回归本心,积极地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选择那些真正打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部电影。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中,《夏日沙上》选择了将夏日的炎热作为为观众提供第一印象的要素。炎热的呈现,是影片一切故事情节向前推进的引线,也是塑造人物情感的关键设定。比起一开始电影就直接介入人物与故事,这种对炎热的表现似乎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情绪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今天,认真看一部好电影的体验越来越值得珍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意识到影院作为一种文化场域的特殊魅力。当灯光暗下,我们被迫将注意力集中到银幕上,如同经历一场梦境一样观看一部电影。这是影院独有的仪式,某种程度上,也只有依托于这样的仪式,电影才是电影。所谓电影节,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影院、一次又一次全新期待构建起来的梦境之旅——纯粹地看一场电影,很大程度上,也包含着对这种仪式感的呼唤与对这门艺术本身的敬畏。
抵达一座城市,在特定的影院里坐下,观看一部完全没有见过的电影——对于影迷们来说,这就是被仪式感构建出来的最纯粹的电影节日常。在这个互联网通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电影节却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观众必须 " 肉身在场 "。如果你不是赶了一路的地铁,拿着电影票进入影院,就不算真正看过一部电影,不算真正参与一次电影节。好的观影仪式感能塑造影迷在电影节中的参与感,参与感进一步塑造影迷对电影节的认同感,认同感的汇聚,也就最终形成了电影节的独特文化氛围。
1896 年 8 月 11 日,上海苏州河北的闸北西唐家弄的私家花园徐园内 " 又一村 " 的游艺晚会上,法国文化商人放映了 " 西洋影戏 ",这是上海第一次放映电影,也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913 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电影公司 " 新民公司 " 在上海成立,并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启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篇章。
1928 年成立的大光明电影院,既见证过民国上海滩的繁华,也看惯了每年上影节期间络绎不绝的影迷身影……
百年来,上海与电影相融共生、互相成就。上海,既在光影之外,也在光影之内。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而言,选择优秀的电影参赛,让更多不同的电影、更多不同的声音被观众看到,这当然是重中之重。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上海电影节为无数的影迷朋友们提供了一个 " 此刻,因为电影,在上海相聚 " 的机会。
因为热爱,所以相聚,因为相聚,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多元。百年来,上海始终凭借着自己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优势,塑造着独特的海派电影文化。
-END-
作者:海妖
责任编辑:孟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